首页 >  国学网  >  国学资讯  >  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目录(三联)

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目录(三联)

2011-11-04

第一辑
石昌渝 著 中国小说源流论
杨宏儒 著 工业组织与经济增长
冯崇义 著 罗素与中国
巫寿康 著《因明正理门论》研究
赵汀阳 著 论可能生活
梁治平 著 法律的文化解释
黎湘萍 著 台湾的忧郁--陈映真的写作与台湾的文学精神
董小英 著 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沦
公共理性和现代学术
第二辑
倪梁康 著 现象学及其效应 --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
陈嘉映 著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桑 兵 著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茅海建 著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韩林德 著 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
郑也夫 著 代价论--一个新的社会学视角
刘慧英 著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
张广保 著金元全真道及其内丹心性学
儒家和自由主义
第三辑
陈来 著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何怀宏 著 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
徐友渔 周国平 陈嘉映 尚杰 著 语言与哲学 --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
钱满素 著 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
刘跃进 著 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
王振忠 著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张祥龙 著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
理性主义及其限制
第四辑
盛宁 著 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
王铭铭 著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杨念群 著 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
陈星灿 著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杨国荣 著 心学之思 --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丁宁 著 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
张西平 著 历史哲学的重建--卢卡奇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第五辑
黄育馥 著 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
陈波 著 京剧·跷和中国的 性别关系(1902-1937)
何怀宏 著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
白奚 著 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
周晓虹 著 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
毛峰 著 神秘主义诗学
第六辑
李中清 王丰著 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
林梅村 著 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文化交流
李开元 著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
王 路 著 走进分析哲学
王攸欣 著 选择·接受与疏离一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奇美学比较研究
许子东 著 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
余 虹 著 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
第七辑
慈继伟 著 正义的两面
张一兵 著 无调式的辩证想象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
张新颖 著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
荣新江 著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水镜君 玛利亚·雅绍克 著 中国清真女寺史
宫宝荣 著法国戏剧百年(1880-1980)

第八辑
李伯重 著 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
黄梅 著 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
赵稀方 著 小说香港
蒋庆 著 政治儒学--当代儒学德转向、特质、与发展
丛日云 著 在上帝与恺撒之间 -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
应奇 著 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
第九辑
俞志慧 著 君子儒与诗教--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考论
彭国翔 著 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
蓝宇蕴 著 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
张新樟 著"诺斯"与拯救--古代诺斯替主义的神话、哲学与精神修炼
第十辑
邓小南著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董炳月著 "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
程巍著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
马永翔著 心智、知识与道德--哈耶克的道德哲学及其基础研究

2000-5-1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
丛书名: 哈佛燕京学术系列•第1辑
作  者: 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 主编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0-5-1
页  数: 313
目录
公共理性观念再探
当代自由主义的转型及出路:访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杜兰教授
精英的抱负与自由主义:与哈维•曼斯费尔德的访谈
做一个聪明人:与罗森教授谈理想国、自由主义与启蒙运动
超级自由主义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及现代化:维罗里教授访谈录
共和派的爱国主义:“作为欧洲共同遗产之共和主义”系列讲演之一
读维罗里《关于爱国:论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和自由主义研究(提纲)
自由主义、新左派与现代求知方式
纳人亲属制度的结构与婚姻家庭悖论的终结
文化对立批判:论德里达及其影响
编者手记
2001-10-1儒家与自由主义  
作  者: 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 主编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1-10-1
字  数:
版  次: 1
页  数: 382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儒家与自由主义——和杜维明教授的对话、论罗尔斯、儒学与民主、《大学》作为自由传统等。
2003-5-1理性主义及其限制
     丛书名: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系列

作  者: 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 主编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3-5-1
页  数: 344
编辑推荐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系列”是由哈佛大学哈佛一燕京学社与北京三联书店共同筹办并主编的国际中文学术论文系列。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系列”的基本精神将体现人文性、学术性、时代性和问题性。它提倡学术研究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学风。
内容简介
创办“三联•哈佛燕京学术系列”的宗旨是:站在国际人文学和人文思潮发展的最前沿,发表、刊登展现当今世界人文学研究的最新的重要成果,荟集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人类面对的各种重大问题的思考,促进中文世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论辩。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系列”致力于提升当代人文学的问题性,促进各大文化传统的对话;反思现代性及其核心价值;关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追踪对当今人类主流思潮的批评与回应;推动文化中国的思想精粹与其他文明的健康互动,争取中国学术的国际学界的更大空间和更强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目录
东方和西方:理性所及的范围
如何言说“无”
——亚里士多德与埃里亚派
面对现实
一种荒谬的谬误?
理性、传统与现代政治
——读奥克夏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及其他》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与麦坎教授的访谈
怀念奎因
纪念奎因
藉“格物穷理”之名:
明末清初西方的传人
儒家人文精神与宗教研究
中国宗教的超越性问题
宽恕问题的中国脉络
“乳房”的都市与革命乌托邦狂想
——茅盾早期小说视像语言与现代性
编者手记
2004-9-1全球化与文明对话      

作  者: 哈佛燕京学社 主编
出 版 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9-1
页  数: 409
内容简介
文明对话是知识界近20年来最关心的课题之一。纵观人类智慧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各个大文明传统无一不是在对话的基础上开始的,文明对话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课题。而近10年来与文明对话有关的另一个现象特别令人瞩目,那就是全球化的出现。人文学者们更关心全球化对人的生活信念等方面的改造。人们正在反思,一个在政治、经济上日益强大的中国,将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文化信息。这部文集对全球化可能引发的问题作了全面的分析,对我们深入认识这一课题极有指导意义。
目录
1 9•11
2 全球化与多样性
3 论观念国际传播的社会条件
3 萨缪匀•汉廷顿9•11之后谈文明的冲突
5 超越全球化与发展:社会世界还是帝国世界?
6 哲学中的国际主义?
7 当前学术状况的回顾与展望
8 反思20世纪末的美国哲学
9 文明对话需要精神空间
10 天上飞的与地上爬的:9•11事件的文化思考
11 全球化与中国人的主权观和人权观
12 由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引出的思考:全球化进程中文明对话之可能性
13 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海外华人离散社群:政治与文化公民权的分合
14 在对话中共同成长:后9•11世界的苏格拉底视角
15 儒家文化与全球性的对话与和谐
16 东方合理主义的新理性:对西欧理性全球化的一种替换
17 儒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一种对话
附:通达民主未来的不同道路:杜威实用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对话
18 杜威眼中的中国——文明对话的一个个案
编者手记
出版后记
2005-7-1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哈佛燕京学术系列
丛书名: 哈佛燕京学术系列

作  者: 哈佛燕京学社 主编
出 版 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7-1
页  数: 303
 共有商品评论0条 查看评论摘要
内容简介
十七世纪中后期在西方掀起的启蒙运动翻天覆地地改变了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从五四运动以来,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也被启蒙心态笼罩着。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精神来源的儒家传统自那时起遭到了多方面的怀疑甚至否定。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启蒙的缺失和这些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儒家传统也就在此背景下,作为被启蒙的过分夸张的光芒所遮蔽的西方以外的文化价值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在当今这全球化呼声日高、地球村概念越加真实的新世纪,现代新儒学运动的研究者杜维明等看出了儒家传统对于建立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的积极的意义。在本书中,国内外多位著名学者对儒家传统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多方面的鉴别阐释,他们从不同角度,就儒家传统如何能更好地促进新世纪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目录
文化多样性时代的全球伦理
杜维明教育与美国中学生谈儒家伦理
宪政、儒学公民德行与礼
作为人文教养的早期儒学
——兼谈先秦社会历史演变中的贵族与平民
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
——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
于女安乎
——对普兰亭格-锐德有关张终极存在知识理论的儒家回应
从康德的道德宗教论儒家的宗教性
论先秦中国社会的公平观念
2005-7-1启蒙的反思——哈佛燕京学术系列
丛书名: 哈佛燕京学术系列

作  者: 哈佛燕京学社 编
出 版 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7-1
页  数: 281
内容简介
从十七世纪中后期到十八世纪的百余年,以法国为中心,启蒙运动的思潮狂飙席卷了西方,欧洲社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思想革命。从那以后,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芒成为一轮精神太阳照耀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它的影响强有力地穿透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翻天覆地地改变了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但现在,人们在享受启蒙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日益发觉了它带来的弊病。比如:环境危机、贫富差距等。在此背景下,对启蒙的反民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本书选取了国内外多位著名学者的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启蒙的成就、意义和其本身的缺失,并就如何补救这一缺失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目录
启蒙的反思
——杜维明、黄万盛对话录
启蒙思想与恶的问题
启蒙思潮与行动:影响和批评
本杰明•贡斯当,恐怖主义的批评家
一个重思启蒙的温和提议
悲哀的理性
安乐的美德:启蒙运动评论
笛卡儿《心录之诸感情》中自然的教导与人的本性
奴隶,主人,暴君:尼采的自由概念
2006-6-1建构世界共同体:全球化与共同善
     丛书名: 哈佛燕京学术系列

作  者: 哈佛燕京学社 主编
出 版 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6-1
页  数: 296
  内容简介
1996年以来,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高峰论坛已成为当代世界一个经常性的思想中心,它密切关注着世界发展的方向,在一个经济常常成为宰制性力量的社会中,顽强地抵抗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对人心和人道的腐蚀和颠覆。它把“大同理想”带回现代社会,为全球化的发展提出了基本的方向。本书围绕民主、一种人文主义的政治文化和一种以满足最广泛意义上的人类需要为导向的经济等目标展开,力求在自利与团结、经济与伦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凸现一个全球人类共同体的愿景。
目录
导论
上部 哥本哈根论坛的发现
第一章 全球民主诸面向
民主、真理、秩序和承诺
放任主义与原教旨主义
平等原则的衰微
降低全球性威胁的严重性
梳理和丰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竞争
控制并理顺金融流通
发展共享价值
全球民主共同体或全球民主社会
第二章 经济服务于人类各种需要和志向
经济参与:诺言与不明确性
经济正义:退化的明证
经济道德:规范的弱化
经济适度:社会货币化的堕落
第三章 一种人文主义的政治文化
给“软”价值以力量
为稳定留余地
接受不同类型的现代性
协调地方性与普世性
加强团结
克已奉公
呼唤理想和乌托邦
权衡社会进步与社会退步
第四章 列入全球化日程的诸种社会力量
新世界资本主义精英
全球范围的媒体
新理想主义与世界无产阶级
世界公民
公务员
社会运动与非政府组织
第五章 促进共同善的诸种制度
制度多样性是民主的条件
善用现存制度
培育传统的社会化制度
树立明确而大的目标
促成人性而高效的国家
使各种区域性组织成为建构全球共同体的方阵
管理全球经济
强化联合国系统
下部 学术论坛
附件 论坛参与代表与资讯
译者后记
编者手记

上一篇:博雅学院课外阅读要求及推荐书目

下一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