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哲学家大论争:
思想到底有多远
思想到底有多远(作者:兜鍪十万)
_关于"思想能走多远,人就能走多远"的辩论
(为了我的新房子,砖头扔来吧)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霍金提出“宇宙始于大爆炸,终结于黑洞”这一论点后,数十年来天堂再无新的刺激性话题。各圣贤大哲穷极无聊,各自蒙头大睡。一日,千里眼顺风耳探头探脑的来报,人世界新有一奇事:尘界东南向有一赤色金龙,张开舞爪,口吐人言,说什么“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此话因其本身厚重的哲学意义,在人世间被传得沸沸扬扬。被惊醒的圣贤伟哲为此话题也开始各持己见,天堂顿时亦变得热闹起来。一时间纷争并起,乱得不可开交。智慧之神苏格拉底建议组织一场辨论,为众贤所接受。依据一贯的分类原则,东西方各自提议自已的选手。东方的四位辨手是孟子,庄子,墨子与王阳明。西方四位辨手是笛卡儿,休谟,康德,黑格尔。俱是数千来智慧与深邃的象征。
吾近日读《石头记》,被开天辟地篇弄得头昏脑胀,南柯半梦之际被摄走魂魄,组织辨论赛的亚里斯得德与李贽说我是人世间第一等耿直之人,特请我这凡夫俗子来组织这场辨论赛,并将辩论经过详情记录,以飨世人。吾有幸能见识此天堂之盛事,自然事事谨慎,不敢有丝毫越位之举。以下记录,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绝不敢稍有删改。
(主席发言)各位观众,评委,辨手,大家好。辨论伴随人类文明而出现,当我们茹毛饮血之时,我们是不屑于辨论的,我们会用石头与棍棒或者牙齿去解决问题。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所以,辨论是人类文明,智慧的一种表现形式。远在人类的早慧时期,辨论就已经达到了一种让人尊崇的历史高度,人类早期童贞的智慧散发出一种天性的灵光;要法不繁的年代至今让我们敬畏不已。当时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是辨论中的雄才,个中的言论几千年来还像星星一样闪烁着难以磨灭的光芒,诡辨学派虽然利用了似是而非的推理与论断,用概念的联系取代和掩盖事物的本质,但其在辨论中表现出来的高度机智,却也是我们难以舍弃的乐趣之一。而与希腊一时瑜亮的东方智者,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流派纷呈,各大家层出不穷,在辨论展示着各自的对天地之间的感悟。孟子感情充沛,气象宏大;墨子逻辑严密,理性十足;而庄子则矫若游龙,不可方物;韩非子冷峻峭拨,寒气逼人。而纵横家苏秦,张仪更是将辨论发挥到了极致。其三舌不烂之舌,胜于百万雄兵。当年苏秦与赵王的那一席话;张仪与秦王的一席话,气势如虹,排山倒海,斯时也,苏秦张仪才是真正的君王。当然,辨论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证明真理,在思想的对抗之中完善自己的思想,而并非为了辨论而辨论。况且,如“人性本恶本善”这样的辨题,经过几代哲人的反复思辩,愈辩愈深,并非旦夕之间能说清道明。但真理蕴于天地,辩论仍将继续,由东西方哲人组成的梦之队,将为“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展开辩论,正方由“笛卡儿,休谟,康德,黑格尔”组成,其立论是"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反方由“孟子,庄子,墨子,王阳明”组成。其立论是"思想有多远,我们未必能走多远"。现在,请正方一辩笛卡儿发言。
一:规范陈词
正方一辩(笛卡儿):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首先列举人类在文明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几个例子。1:人类一直想突破生理的局限,在三维时空里任意飞翔。那时只觉得,这只是一个原始的梦,可是现在,人类已经像展翅的鸟儿,可以凭借自由的的意志在空中肆意穿梭。2:我们曾经为了等待情人的回音而日煎夜熬,诗人们还为此写下了无数的相思语句,可是现在,轻按健盘,虽在千里之外,音容笑貌立现眼前,软语呢喃尽亨温存。3:人类曾想要一个超脱于现实之外的更为自我的世界,现在人类就以internet给自己虚拟了一个世界。可能对方辩友会可以列出许多现在还未实现的愿望,但是,时间将会改变一切。人类生存的意义在哪里?人类生存的意义就是实现自己思想之目标。可能有些目标似乎显得过于雄心而伟大甚至不可思议,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把这些目标简化成相对清晰而简单的目标从而一步步的达到。真理不在上帝那里:真理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既然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那么意识就有其存在的现实理由;既然有存在的现实理由,那么当人类以现实的理由去实现一个现实的愿望时,那自然是天经地义。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思想走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主席:谢谢笛卡儿先生,请反方一辩孟子先生发言。
反方一辩(孟子):笛卡儿先生之哲学基础为:为了追求真理,必须对一切都尽可能地怀疑,甚至像“上帝存在”这样的教条,怀疑它也不会产生思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破旧立新 。可刚刚笛卡儿先生用了一连串肯句:肯定了哲学之终极目标及人类生存之意义,肯定了时间会改变一切,肯定了人类以现实之理由去实现一个现实之愿望时之天经地义。请问笛卡儿先生是否定了自己之哲学基础,或者纯粹为了辩论而辩论之。笛卡儿先生上述的论点已经远远超越“我思故我在”之范畴。我曾于二千年前提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二千前已经过去,天下不仅未见太平却纷争愈起,老幼之生存亦愈显弱势。笛卡儿先生也许会以时间之长短辩护,而照此世像发展下去,人类生存还能延续至几何!不可预知之灾难明日将至,谈什么“仁义礼智”与“治国齐家”;谈什么“民贵君亲”同“长幼有序”;谈什么“至大至刚”与“浩然之气”;皆化作畿粉矣!思想之深邃可能延伸至宇宙无限!而人类之皮相早已成为宇宙之记忆。故吾之观点为“思想有多远,人类未必能走多远”。
主席:谢谢孟子先生,请正方二辩休谟先生发言。
正方二辩(休谟):孟轲先生认为人类的前景渺茫而绝望,人类在达到自己思想目标之前,在行动的过程中已被毁灭,其实这种想法绝非偶然,加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人类前景彻底失望,并站在哲学的高度阐述了这种绝望的茫然。可是,孟轲先生轻视了人类自身理性与智慧的力量,而孟轲先生曾经称这种力量为“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是的,人类在某个时刻可能会走向荒谬的极端,但真理与谬误并存,人类这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即真理与智慧的力量总是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消解一切邪恶,愚蠢,荒谬,而让人类朝着自己理想的终极目标前行。这就是人类为什么在屡次面对瘟疫,洪荒,自我堕落,生存绝望的时候悬崖勒马,这是自然赋予人类感情,理性后产生带着永恒真理的正义力量。这种力量会保护人类达到自己的目标。人类的全部哲学可分为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精神哲学以“人性”本身为基础,由理智与情感两部分构成。人类对外部的感知只能依靠感觉,除此之外一无所有,感觉是认识的惟一工具,而情感是对感觉的初步自然认知,理智则是人类在历史的过程中总结的生存经验,这是一种保护自己的自然抉择。而思想,则是人类在多次理智抉择后所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层智慧。所以,思想的根源仍来自于感觉的实践,既然这样,思想无论如何天马行空,也是客观的认知结果。人类追求的是一种客观的认知结果,那么当然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我再一次强调我方的观点:“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主席:谢谢休谟先生,请反方二辩孟子先生发言。 上一篇:最想做的事
反方二辩(庄子):休谟先生提出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只能依靠感觉,不可知论是休谟先生的哲学基础之一,对外部世界客观规律性及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态度。既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