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群星点评  >  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祥教授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丁为祥教授简介

2010-10-24

丁为祥

  

  

  丁为祥(ding wei xiang)
  出生年月:1957年5月
  毕业学校:武汉大学
  专业: 中国哲学
  学历学位:博士
  职称职位:博士生导师 教授
  学术兼职: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
  学术专长:宋明理学
  研究简介:
  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研究,在《文化中国》(加拿大)、《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台北)、《哲学与文化》(台北)以及《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其中《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获北方十五省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获第七届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教学简介:
  自1982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讲授任务,任教陕西师范大学以后,同时又为研究生开设中国哲学史、中国近现代哲学以及宋明理学原著选读等课程。现在,除上述课程外,同时还为博士生开设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课程。
  研究方向:宋明理学
  代表论著:
  1、《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2、《自苦与追求——墨家人生哲学概览》武汉出版社1998年5月。
  3、《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6月。
  4、《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5、《宋明儒学与长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郭齐勇主编,本人撰写第10——11两章共5万字)
  6、《新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郭齐勇主编,本人撰写其中5章,共7万余言)
  7、《陆王“心即理”辨异》《安徽省党校学报》1990年第1期。
  8、《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静态考察与动态把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9、《“四句教”与王学三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0、《张载与王阳明宇宙观比较》《气化之道——张载哲学新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1、《王阳明“无善无恶”辨》《孔子研究》1993年第2期。
  12、《王阳明“知行合一”三指》《人文杂志》1993年第3期。
  13、《从格物之辩看阳明与甘泉心学的分歧》《孔子研究》1994年第2期。
  14、《个体与群体——道德理性的定位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15、《墨家宗教因缘析辨》《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3期。
  16、《儒道墨人的关怀比较》《学术月刊》1998年第7期。
  17、《开放的心胸与多元相融的视野——张载研究的综述与反思》加拿大《文化中国》1999年第1期
  18、《王阳明宇宙观的双重性及其意义》《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9、《中国特色的辩证法》《武汉大学学报对外教学论集》1999年12月。(与导师合作)
  20、《墨家兼爱观的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1、《政治“中间派”与“文化保守主义”》《书品》1999年第6期。(与导师合作)
  22、《张载研究的视角与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3、《以流溯源的探索,守先待后的精神——读郭齐勇自选集》《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
  24、《明代气学析辨——兼论张载与气学的关系》台湾《中国文化月刊》2000年第8期。
  25、《中国辩证法论纲》《燕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与导师合作)
  26、《张载虚气观解读》《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2期。
  27、《从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论的形成理路》《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
  28、《张载人性论溯源》台湾《鹅湖》2001年第8期。
  29、《从思潮崛起的问题意识看理学探索的重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30、《从形式与质料到真际与实际——冯友兰朱子诠释刍议》《人文杂志》2001年第4期。
  31、《理先气后与虚气相即——朱子理气观的诠释与比较》《朱子研究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32、《理想人格——儒家宗教情怀的真正寄托》《哲学评论》2002年3月创刊号。
  33、《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的再激荡——儒家文化命运的后顾与前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4、《方方面面熊十力》《读书》2002年第7期。
  35、《多维的视角,共同的关怀》《南方文坛》2002年第2期。
  36、《罗钦顺的理气、心性与儒佛之辨》《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37、《张载太虚三解》《孔子研究》2002年第6期。
  38、《熊十力“科玄两造真理”的提出及其意义》《玄圃论学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39、《理气、心性与儒佛之辨——罗钦顺思想特质试析》台湾《哲学与文化》2003年第4期。
  40、《明代心学的形成机缘及其时代特征》《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
  41、《朱子本体意识的裂变及其意义》《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季刊)2003年第2期。
  42、《传统:具体而又普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43、《气学——明清学术转换的真正开启者》《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第1期。
  44、《没落乎?——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没落”一文的回应》《中华读书报》2004年3月25日 香港《二十一
  世纪》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类》都作了转载。
  45、《朱子本体意识的形成及其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6、《儒家血缘亲情与仁爱观念的形成理路》《新原道》第二辑(2004)。
  47、《李明辉〈孟子重探〉〈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二书述评》《哲学门》2004年第一册。
  48、《儒家血缘亲情与人伦之爱的现代反思》《哲学评论》2004年卷。
  49、《恕德、孝道与礼教——儒家三个所谓“腐败”案例的再诠释》,载《儒家伦理争鸣集》,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11月。
  50、《从体用一源到本体与现象不二——儒家传统的现代跨越与张大》《学术界》1999年第3期。
  51、《也谈本相与角色——论儒家道德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兼答黄裕生先生》《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1期,
  (与导师合作)
  52、《叩问良知的“不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3、《传统??普遍性?现代化——读“儒家伦理争鸣集”并对双方分歧的再反思》《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

上一篇:陕西师范大学王双怀教授简介

下一篇:西安交通大学陈学凯教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