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渊雷全集》共五册,分别为:哲学卷、史学卷、文学卷、诗词卷和佛学卷,共约200万字,收录了苏渊雷先生的自传、诗作、书画作品及其在各个时期的珍贵生活照片,还特别收录了苏先生生前没有完成的作品《中国禅宗史》。此外,章士钊、赵朴初等著名文人与苏渊雷先生往来的信件、诗札等,也收录在《苏渊雷全集》中,是目前为止收录最齐全的苏渊雷先生的遗作文集。
目录
编辑说明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传
1 哲学卷
1.易学会通
2.宇宙疑谜发展史
3.天人四论
4.名理新论
5.中华民族文化论纲
6.论文·随笔
7.序·跋
2 史学卷
1.宋平子评传
2.读史举要
3.论文·随笔
4.序·跋
3 文学卷
1.白居易传论
2.论文·随笔
3.序·跋
4 诗词卷
序
1.古近体诗
2.论诗绝句
3.风流人物无双谱
4.钵水斋词
5.现代诗
6.域外诗迻
7.楹联
5 佛学卷
1.玄奘
2.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3.论文·随笔
4.序·跋
5.附录一未竞稿
6.附录二玄奘法师年谱(初稿)
7.附录三 苏渊雷先生年表
后记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传
1 哲学卷
1.易学会通
2.宇宙疑谜发展史
3.天人四论
4.名理新论
5.中华民族文化论纲
6.论文·随笔
7.序·跋
2 史学卷
1.宋平子评传
2.读史举要
3.论文·随笔
4.序·跋
3 文学卷
1.白居易传论
2.论文·随笔
3.序·跋
4 诗词卷
序
1.古近体诗
2.论诗绝句
3.风流人物无双谱
4.钵水斋词
5.现代诗
6.域外诗迻
7.楹联
5 佛学卷
1.玄奘
2.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3.论文·随笔
4.序·跋
5.附录一未竞稿
6.附录二玄奘法师年谱(初稿)
7.附录三 苏渊雷先生年表
后记
序言
苏君渊雷撰先师宋平子先生评传既成,征序于余,盖以余昔曾受业,当有以知先师之一体也。先师一代大哲,闳识孤怀,并世罕见其匹,而抱德不扬,怫郁以终,身后三十余年,遗书未出,遂不为世人所知。梁启超之称颂先师日:“东瓯布衣识绝伦,梨洲以后一天民。”迨其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竟无一字及之。蔡元培先生之《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于先师著作,仅述《六斋卑议》(此书单行本,后收入《敬乡楼丛书》)。钱穆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仅于附表载先师生年,举未扬挖,惟章师炳麟之《检论》及《文录》中,略及先师学行。余以末学,尝欲为先师作传,而南北流离,因循未果,师门绝学,绍述无时,滋自愧也。今苏君独能发愤著书,传先生之生平,阐大同之弘旨,复选其遗文,次为一集,藉旌前修之志,而兴后起之思。表扬先觉,持论闳通,可谓先得我心者矣。
先师之学,以仁爱为基,以大同为极。少年刻苦读书,日以“心”、“身”、“古”、“今”、“缘”、“嗜”六字自课。“本末兼到,内外夹持”。一生功力,造端于此。民元前十一年(公元1901年)夏,掌教杭州求是书院,余幸得亲炙,虽为时仅四月,而获益之大,受知之深,毕生不能忘也。先师魁硕,貌古朴,多须髯,两目幽郁若失精,望而知为悲悯善感之人。其教法重个性,主自由,取法象山,限规不立,经史子集,任择从事。循循善诱之功,非庸师所能企及,犹忆首次作文,题曰“言志”。余答谓志在救国,吸取新文明,推翻旧制度。文辞幼稚,自不值一噱,不意其中有“二千年之专制,痛甚西欧;廿世纪之风潮,定来东亚”等语,先师乃施以密圈,大为奖许。又忆札记第一条读《天演论·察变篇》,略言物竞天择之理,即《中庸》“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之意。先师细字长评,称有心得,并举以示人。小子受此鼓舞,于是感激涕零,益自奋发,生平粗知学问,盖自兹始也。
先师之学,以仁爱为基,以大同为极。少年刻苦读书,日以“心”、“身”、“古”、“今”、“缘”、“嗜”六字自课。“本末兼到,内外夹持”。一生功力,造端于此。民元前十一年(公元1901年)夏,掌教杭州求是书院,余幸得亲炙,虽为时仅四月,而获益之大,受知之深,毕生不能忘也。先师魁硕,貌古朴,多须髯,两目幽郁若失精,望而知为悲悯善感之人。其教法重个性,主自由,取法象山,限规不立,经史子集,任择从事。循循善诱之功,非庸师所能企及,犹忆首次作文,题曰“言志”。余答谓志在救国,吸取新文明,推翻旧制度。文辞幼稚,自不值一噱,不意其中有“二千年之专制,痛甚西欧;廿世纪之风潮,定来东亚”等语,先师乃施以密圈,大为奖许。又忆札记第一条读《天演论·察变篇》,略言物竞天择之理,即《中庸》“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之意。先师细字长评,称有心得,并举以示人。小子受此鼓舞,于是感激涕零,益自奋发,生平粗知学问,盖自兹始也。
后记
父亲的墓碑上,刻了仅有的六个大字“诗人、战士、学者”。这简短的墓志铭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同时代人对他一生的确切评价。
总观父亲的一生,正值风云际会的二十世纪,这位生于浙南大地、瓯江之水哺育成长的青年,在八十八年的生涯中,走过的是充满坎坷的道路,却不屈不挠、孜孜奋斗,求进取,求创造,坚定地不断追求真理。他的高尚情操、创造精神和一生的道德文章,都是我们后辈的楷模。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父亲百年诞辰纪念之际,搜集、整理、出版了《苏渊雷全集》,分类结集,以飨读者。这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感谢社长朱杰人先生、责任编辑李惠明先生、设计高山先生的关心和辛勤工作;同时,对文稿审阅、校对的刘永翔、房鑫亮、季聪诸位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兄智生、妹晓曼、月笑为全集出版也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
读了父亲的遗著,顿觉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在此谨对关心父亲遗著出版的师友表示深深的感谢。
总观父亲的一生,正值风云际会的二十世纪,这位生于浙南大地、瓯江之水哺育成长的青年,在八十八年的生涯中,走过的是充满坎坷的道路,却不屈不挠、孜孜奋斗,求进取,求创造,坚定地不断追求真理。他的高尚情操、创造精神和一生的道德文章,都是我们后辈的楷模。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父亲百年诞辰纪念之际,搜集、整理、出版了《苏渊雷全集》,分类结集,以飨读者。这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
感谢社长朱杰人先生、责任编辑李惠明先生、设计高山先生的关心和辛勤工作;同时,对文稿审阅、校对的刘永翔、房鑫亮、季聪诸位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兄智生、妹晓曼、月笑为全集出版也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
读了父亲的遗著,顿觉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在此谨对关心父亲遗著出版的师友表示深深的感谢。
文摘
三、鸠摩罗什的译经附觉贤
玄奘以前的译师,以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为最伟大。罗什父为天竺人,母为龟兹王之妹,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九岁随母历游北印,遍礼名师,年十二已为沙勒国师。道安闻其名,劝苻坚迎之。坚派吕光灭龟兹,挟罗什归,未至而坚已死,于是吕光称王,与罗什同滞凉州。直至十八年后,姚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讨光,灭了后凉,这才迎罗什到长安,礼为国师。于是在长安逍遥园设立译场,请罗什为主译,派僧睿、僧肇、法领等八百余人为襄译,国立译场规模的宏大,为前此所未有。计自弘始三年至十三年,十年之间,译经逾三百卷。综其迥出旧译之处有四:
(一)翻译范围之广大东晋中叶以前,佛经仅有零星翻译,至罗什始大量翻译,大乘各部都有。其在大乘经藏《法华部》,则今日通行《法华》正本,实出其手;其在《方广部》,则有《阿弥陀》、《维摩诘》、《思益梵天》、《持世》、《首楞严》诸经;其在《华严部》,则为《十地经》的重译;其在《般若部》,则《摩诃般若》树其骨干,《小品》、《放光》,亦经整理;其在律藏,则助译小乘《有部》所传的《十诵律》。然最大的贡献在于传译论藏,这一工作是从罗什才开始的。如《大智度论》一百卷,号称论中之王;《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三论宗所本。《成实论》、《十住毗婆娑论》,亦为后此《成实》、《十住》二家之所从出。凡上诸论,无不由罗什一手完成,其有功于大小乘宗派之确立,可谓空前。
(二)翻译文体之成熟罗什生于龟兹,幼游北印,深通梵语,其后又谙汉言,故关于翻译的主张,与道安不同。他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与僧叡语),实为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既不得已而乞灵译事,则毋宁比较偏于意译之为妙。所以译《法华》,则“典从方言,趣不乖本”。译《智论》,则“梵文委曲,师以秦人好简,裁而略之”。译《中论》,则“乖阙繁重者,皆裁而裨之”。译《百论》,则“陶练覆疏,务存论旨;使质而不野,简而必诣”。足见罗什所译,对于原本,每有抉择,务求达旨。然亦非一味意译,致失本来面目者可比。其译《大品般若》,则“手执梵本,……口宣秦言。两译异音,交辩文旨。……与诸宿旧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故异名斌然,梵音殆半。斯实匠者之公谨,笔受之重镇也”。其惨淡经营的苦心,概可想见。总之,翻译文体,异国语趣,以及佛典术语,到了罗什时代,大体确定。若“受、想、行、识”四名词,亦至罗什始定。
玄奘以前的译师,以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为最伟大。罗什父为天竺人,母为龟兹王之妹,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九岁随母历游北印,遍礼名师,年十二已为沙勒国师。道安闻其名,劝苻坚迎之。坚派吕光灭龟兹,挟罗什归,未至而坚已死,于是吕光称王,与罗什同滞凉州。直至十八年后,姚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讨光,灭了后凉,这才迎罗什到长安,礼为国师。于是在长安逍遥园设立译场,请罗什为主译,派僧睿、僧肇、法领等八百余人为襄译,国立译场规模的宏大,为前此所未有。计自弘始三年至十三年,十年之间,译经逾三百卷。综其迥出旧译之处有四:
(一)翻译范围之广大东晋中叶以前,佛经仅有零星翻译,至罗什始大量翻译,大乘各部都有。其在大乘经藏《法华部》,则今日通行《法华》正本,实出其手;其在《方广部》,则有《阿弥陀》、《维摩诘》、《思益梵天》、《持世》、《首楞严》诸经;其在《华严部》,则为《十地经》的重译;其在《般若部》,则《摩诃般若》树其骨干,《小品》、《放光》,亦经整理;其在律藏,则助译小乘《有部》所传的《十诵律》。然最大的贡献在于传译论藏,这一工作是从罗什才开始的。如《大智度论》一百卷,号称论中之王;《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三论宗所本。《成实论》、《十住毗婆娑论》,亦为后此《成实》、《十住》二家之所从出。凡上诸论,无不由罗什一手完成,其有功于大小乘宗派之确立,可谓空前。
(二)翻译文体之成熟罗什生于龟兹,幼游北印,深通梵语,其后又谙汉言,故关于翻译的主张,与道安不同。他认为翻译“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与僧叡语),实为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既不得已而乞灵译事,则毋宁比较偏于意译之为妙。所以译《法华》,则“典从方言,趣不乖本”。译《智论》,则“梵文委曲,师以秦人好简,裁而略之”。译《中论》,则“乖阙繁重者,皆裁而裨之”。译《百论》,则“陶练覆疏,务存论旨;使质而不野,简而必诣”。足见罗什所译,对于原本,每有抉择,务求达旨。然亦非一味意译,致失本来面目者可比。其译《大品般若》,则“手执梵本,……口宣秦言。两译异音,交辩文旨。……与诸宿旧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故异名斌然,梵音殆半。斯实匠者之公谨,笔受之重镇也”。其惨淡经营的苦心,概可想见。总之,翻译文体,异国语趣,以及佛典术语,到了罗什时代,大体确定。若“受、想、行、识”四名词,亦至罗什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