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師嚴耕望教授與我
潘國鍵
一
在國鍵短暫的治史生涯裏面,先師嚴耕望教授是對我影響最深、恩德最厚的其中一位老師。
嚴師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世界頂尖的史地大師。其治學之勤,著述之豐,前雖未必全無古人,但後則相信極難再有來者。尤其性情淡泊,不好名利,更是今日大學裏面濁水之中罕有之清流。
二
一九六七年夏,國鍵考入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歷史系。和嚴師結緣,則始於四年級時他當上了我們的班主任,而國鍵則是班長。但聽人說,嚴師講的國語,帶有濃厚的安徽桐城口音,不容易聽得懂。自己既是班長,也唯有硬着頭皮,拿着紙筆,往他的辦公室稟報班中雜事,並候吩咐。其時在語言溝通上雖確有點困難,但在紙筆幫助下,大致也不成問題。印象中,第一次拜候嚴師時,他的温文和善,笑容可鞠,對學生復處處關懷,頓使國鍵心中的惶懼,一掃而空。
三
新亞院規,班主任每學期須與學生聚會至少一次。嚴師愛好行山,我班第一次和他的約叙,就是請他老人家同往太平山頂遠足,並約定在纜車站集合,一道登山。該日,我們在車站等了逾半句鐘,猶未見嚴師踪影。心急之餘,派人往山上車站看看。啊!原來他早已在那兒等着了!國鍵沒清楚向嚴師交代是在山上還是山下的車站集合,可真慚愧之極了!
四
嚴師治學的態度,從來極之嚴謹。所授史地和政制的課程,尤其艱深難習。至於給分,也從不鬆手。普通學生,自然避之則吉。可國鍵三年級時便看破成績,但仰嚴師之學問和為人,早有追隨之意。四年級時,一口氣修了他的「中國歷史地理」和「中國政治制度史」兩門功課,成績竟也幸運地都得了A級(甲等)。除了意料之外的喜悅,亦頗為日後研究草原民族關係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國鍵對草原民族的興趣,是三年級修王德昭教授「中西交通史」時啓發的。十分感謝王老師。
五
在中大研究院時,在恩師牟潤孫教授的指導下,寫成《玄奘西征年代考》,並因之拿了個「哈佛燕京獎學金」。而碩士論文《北周疆域考》,則在嚴師指導下完成。這兩篇文章,用的大部份已是平日讀書時所搜集的有關民族、地理、交通、制度等歷史材料。
六
歷史地理和地方行政制度,讀起來確甚枯燥而乏味。一般青年人,未必容易忍受。國鍵拜嚴師門下,專注史地,看來他是頗為高興的。而嚴師對我,似乎也特別關懷。每有新作問世,總送我一本珍貴的單行本,讓我一讀。猶記得碩士論文考試,主考王德昭教授對於國鍵論文之語雜文言,頗有意見。嚴師愛我心切,即時替我辯解。王師似稍不悅,我則幸得順利過關。
七
碩士畢業之後,嚴師曾問國鍵,可有興趣在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做點考證工夫否。某日,又贈我七大冊藝文印書館印行的精裝版《宋史》,謂他的研究範圍,斷限於唐代,希望我能繼續下去。唉,重得要命的七大冊書本,竟勞煩他老人家親自搬到新亞書院他的辦公室來交給我,門生不肖,能不即時感激無限?嚴師心意,我收到了;他的期許,我也讀到了。至於書錢,我還是堅決付還了給他。十多年後讀嚴師的《治史答問》(《岫廬文庫》,台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五年版),赫然發覺有「宋史是青年可大展拳腳的園地」一節!其原因是,在「史料情况」、「宋代在中國史上的特別意義」和「前人對於两宋的研究工作不如理想」三方面來考慮(頁二二),兩宋的研究,最能讓青年學人「大顯身手」(頁二三)!
八
人生的際遇,往往並非自己可以完全掌握。冥冥之中,似乎有個安排。當日未知是何因緣,國鍵報讀了香港大學中文系的中史研究碩士班。畢業之後,復在嚴師和牟師的大力推薦下,蒙港大中文系恩師趙令揚教授收錄為博士生,並邀得剛到任的系主任何丙郁教授當我的指導老師。國鍵在史學方面的研究,才得繼續下去。
九
博士畢業後,拿着博士論文《北魏與蠕蠕關係研究》往見嚴師,請他多給意見。數日後,嚴師見我,指出論文中有一行文字史料句讀欠佳,叫我修改。並謂將赴台灣,願意親自替我把論文交給台灣的王壽南前輩,看看有沒有出版的機會,可真喜出望外了!厚愈兩吋,重達六、七磅的一部論文手抄本,要他老人家帶往台灣,國鍵又再一次感動到無以言喻!嚴師於史學研究,向來要求極高,更不輕易以學生論文習作,推薦當今一流書館。這趟幫忙,足見他對國鍵的關懷和愛惜之情,是何等的深厚了!!
不數月,而台灣商務印書館寄來了一紙有關版權的合約。嚴師和王前輩,真的衷心感謝你們了!
十
嚴師對我的愛護,當不止於此。一九八六年國鍵在香港舉行個人書法展覧會,在開幕典禮當日,他老人家竟也不辭舟車之苦,前來參與!嚴師為人甚為低調,不大參加非學術性的公開活動。他的出現,自易成為佳話。而開幕當日,到場的除了嚴師之外,還有饒宗頤教授、趙令揚教授、杜祖貽教授、全漢昇教授、羅慷烈教授、何丙郁教授、陳炳良教授、何世明牧師、鄭春庭老師、馬國權先生和幾乎已絕跡公眾場合的嶺南派名畫家容漱石老師,俱乃文教藝術界有大成就的顯赫人物,不能不謂之一時之盛也!諸前輩師長之厚愛於我,能不永誌於心?(記憶中,牟潤孫教授本欲前來展會,可惜因為行動不便,終未成事。沒料到不兩年而牟師辭世,從此便是天人兩隔!)
十一
嚴師有大恩德於我,我卻負了嚴師。自知研治中古草原民族歷史地理,在大學裏面沒有市塲,想謀教席固是天方夜譚。何況嚴師持身高潔,向不牽涉大學人事瓜葛。就他自己在中大會否升任正教授,也從來是不聞不問。若要他老人家出面推薦門生爭取大學教席,並不符合他遠離複雜的大學人事關係的作風。作為他的弟子,在這方面須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也更要明白他老人家的性格和苦衷。
十二
博士畢業三年後,國鍵舉家移民加拿大。治學的興趣,也由史學轉往教育和書法方面。手頭一大堆還未利用的研究資料,頓都成了廢物。雖曰無奈,亦客觀環境所使然也。
自後在港拜訪嚴師和師母,意在誠心向兩老請安,甚少談及治史之事。而嚴師和師母當時也為了照顧小孫女,忙着樂着。大家談的,也不外乎生活瑣事、兒女教育。偶爾請他兩老吃頓午飯,便算是執了弟子之禮。未幾小孫女返美國就學,而聽師母說,嚴師又因耳疾復發,健康日差。自己除了間中致電問安之外,也不敢再往嚴府打擾了。今日回想起來,愧疚更深。
一九九六年,嚴師不幸謝世。國鍵其時身居加拿大,竟然全不知情!實此生最大之遺憾也!!
十三
嚴師一生,盡獻史學。而這碩果僅存的德才兼善的史學大師一旦離世,難免令人有無復後繼之哀歎。或由於這種哀歎,嚴師的巍巍風範,在人們的心目中,相信必更深刻。且亦必隨其難以倫比的學術成就,於立德立言,並臻不朽。
在艱難時代,抱有大理想的知識份子們,對道德人格和學問造詣,要求極高。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社會漸趨富裕,而大學在庸俗的洪流之中,早也喪掉了培養文史偉大學人的環境和條件。至少在我們這一代來說,類如嚴師淡泊自處、專注學問而得大成的學人,恐怕也無法不成了絕響!
二十世紀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牟潤孫、嚴耕望諸大師治學救國的新亞書院情懷,殆亦隨嚴師之終亦歸休,完全落幕者焉。
二零零九年夏眇人潘國鍵寫於多倫多如心齋寓。時嚴師離世,不覺十三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