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原在预料中
儒学研究在中国学术史上,除了个别短暂的时间之外,向为显学。研究者甚众,而累积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这一点,翻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可了然于胸。近世以来,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和规范传入中国,以此研究探讨儒学,又成为新的学术热点。现在看来,包括“文革”期间对孔子儒学的彻底否定,其实也是对儒学一种片面理解或认识。当代的“国学热”,理性解读和固执偏爱与彻底否定者,仍然分庭抗礼、互不相让。窃以为,一边倒的局面,反而不是学术繁荣的表现,目前的景象恰恰说明儒学和儒学研究的价值所在。从另外的角度说,古来众说纷纭,方今热点犹在,置身其间,一定可以左右逢源。倘若机缘辐辏,还可以在期间纵横驰骋,往往有意外之得。
不惟如是,近二十年来,在各地陆续出土的简帛,尤其是业经整理的“郭店”和“上博”简,许多资料是历代学人无缘见到的宝贵资料,其中有不少篇章涉及到早期儒学的人物和思想,为古代思想史研究尤其是持续升温的早期儒学研究增添了强大助力。
李健胜君早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打下了坚实的史学和文献基础,并对西方哲学著作下过系统的研读功夫。2001年至2004年,健胜在辽宁师大历史文化学院从我攻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他为人谦逊好学,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于先秦儒学研究多有心得和创获。期间,有多篇论文在《管子学刊》、《辽宁师大学报》、《青海师大学报》发表,在同学中表现不俗。在选定硕士学位论文时,他能够准确把握学术动向,决定选择“子思”这位“先秦仁学谱系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交验互证的方法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系统研究。其时,我个人也正在东北师大攻读博士学位,对健胜的论文虽然十分关心,但有时候力不从心。所以,论文选题确定之后,结构和行文都是健胜苦心孤诣的结果,我对他的帮助并不多。文成,提交专家评审并顺利通过答辩,都得到一致认可,认为是一篇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毕业之后,健胜重新回到故乡,转到青海师大人文学院任职。期间,问学于该校多位名师,并对《子思研究》这篇学位论文进行了整理和扩充,终于形成了现在这部学术专著。
确如健胜所说:“新的出土史料并不能自为地解开人们的疑惑,而传世的文献中关于子思生平著述的记述又是那样的简约,有些史料的记载甚至有明显的作伪成份。”在困难的局面下,顺利地推进研究,是需要足够的智慧和勇气,以及顽强毅力的支撑。健胜的研究工作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和比较圆满,应当归于方法和路径的得当。这之中,运用了传统的考据方法,其中二重证据之法运用灵活;再就是贯彻“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路子,将子思放到先秦儒学发展的历史流程(健胜谓之“先秦仁学谱系”)中考察探究,既做到了点面兼顾,又充分突出了重点;另外,就是发挥思辨的功夫,运用西方哲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解剖子思儒学的基本概念,形成许多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认识是否正确,还有待学术界的评判,但是这种努力以及努力的方向,应当是值得肯定的。
古人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健胜在学术上是有追求的,并已经为此付出了很多,可以说是适应了这种逆水行进的方式。现在又从名师游学上庠,一定能在学术上更上层楼。而《子思研究》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意外之得,也是意料之内的结果。我想,这也可以成为一个学术探索之路上的驿站,及时吸取来自学界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适当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和行囊,充满信心地投入前方更遥远的征程。
是为序。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8736a0100czh4.html
2009年4月5日于滨城三友轩
注:李健胜,1975年生于青海贵南,土族,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2004届研究生,现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赵世超教授。出版学术专著1部,合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子思研究》一书,即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其在我院攻读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