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网站首页
国学资讯
儒道学院
释迦禅院
西学汇通
影音集锦
人文彩云
群星点评
陈寅恪学
教育争鸣
时代观察
德胜学堂
孔子学会
感恩文化
三隆佛典
志同道合
玉山蓝河
里仁漫谈
国学网公告
首页
>
国学网
>
群星点评
> 中央党校王杰教授
中央党校王杰教授
2011-12-07
王杰,1963年生,曾用笔名
叶舟
,山东淄博人。1980—1984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4—198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8—2001年就读于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在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现为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部教授,中外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同时还兼任中国孔子基金会
季羡林
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实学研究会
秘书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
国际儒学联合会
普及委员会委员,现代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领导决策参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文化力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全国首家孟子学院顾问,
尼山圣源书院
副秘书长,《中国人》杂志顾问,《和文化》杂志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客座教授
,徽州文化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许衡
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武当山道教医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学术职务。
主要著作
多年来,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
文史哲
》、《中国文化研究》、《中西文化研究》、《孔子研究》、《周易研究》、《现代哲学》、《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理论前沿》、《新视野》、《齐鲁学刊》、《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人民政协报》、《新闻出版报》、《学习时报》、《高校理论战线》、《
博览群书
》、《中国出版》等杂志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及图书评论150余篇,其中,中国哲学卷(或伦理学卷)、《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登。出版《荀子注释》(
华夏出版社
2000年版)、《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年版)等著作,主编了《古今中外争鸣集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中国反贪历程》(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等著作。
2000——2010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一、学术论文
1、论明清时期的经世实学思潮 《文史哲》 2001年第4期
2、戴震义理之学的历史地位及近代启蒙意义 《文史哲》 2002年第6期
3、春秋时期伦理政治价值观的转向 《文史哲》 2005年第4期
4、义理学视阈:戴震对元气思想的阐释 《中国哲学史》 2005年第3期
5、从人学的视角看孔子“仁”之学说 《孔子研究》 2001年第4期
6、孔子的天命、人性与政治价值依据 《孔子研究》 2005年第6期
7、大学之道:建构以“三纲八目”
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 《中国文化研究》 2001年第3期
8、十八世纪义理之学的确立与建构——以戴震为例的个案分析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2年第4期
9、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0年第3期
10、为政以德:孔子德治主义治国模式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4年第2期
11、孟子仁政思想中的经济利益原则和道德教化原则《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5年第2期
12、《易传》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 《周易研究》 2005年第1期
13、戴震义理之学中的人性结构模式 《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3期
14、走出理学:明清之际的两股主流思潮 《理论前沿》 2001年第17期
15、中国历史哲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理论前沿》 2000年第5期
16、中国实学思想研究随感 《理论前沿》 2000年第17期
17、戴震论获取真理的途径 《理论前沿》 2002年第14期
18、戴震义理之学的历史价值及近代启蒙意义 《黄山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19、荀子的人性论及其成人之道述评 《社会科学辑刊》 2001年第5期
20、荀子政治哲学的理论诠释 理论学刊》 2000年第5期
21、春秋时期人文思潮思想述评 《山东社会科学》 2000年第5期
22、从自然、必然的角度看戴震的新伦理观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0年第5期
23、从自生长观点看中国哲学天人观的演变 《学海》 2000年第4期
24、荀子的人性论及其成人之道述评 社会科学辑刊》 2001年第5期
25、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理论视野》 2002年第3期
26、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和创新 理论学刊》 2002年第5期
27、春秋时期伦理政治观的转向 《文史哲》 2006年第1期
28、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确立及其方法 《现代哲学》 2006年第1期
29、论中国传统文化及主体价值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6年第3期
30、超越神权政治 《哲学动态》 2006年第6期
31、孟子的社会分工理论 《人文杂志》 2006年第4期
32、曾子伦理政治思想述评 《伦理学》 2006年第 5期
33、十七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抉择与发展 《中西文化研究》 2006年秋之卷
34、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年第2期
35、国学热中应注意的几种倾向 《理论视野》 2007年第1期
36、国学热何以兴 《 理论动态》 2007年3月20日
37、戴震义理知学中的尽实致知思想 《 哲学研究》 2007年第3期
38、国学热中应注意的几种倾向 《思想理论内参》 2007年1月15日
39、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 《天津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
40、中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7年第5期
41、反省与启蒙——
明清时期的经世实学思潮和社会批判思潮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年第1期
42、礼文化的变迁 《哲学动态》 2008年第5期
43、先秦神权政治的演变 《中国哲学史》 2008年第5期
44、中国的和谐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中国人》 2008年第1期
45、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综述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年第6期
46、2008·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综述 《孔子研究》 2009年第1期
47、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人民日报》 2009年3月24日
48、修齐治平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央党校学报》 2009年第2期
49、设立中华母亲节势在必行 《思想理论内参》 2009年4月5日
50、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理论动态》 2009年5月30日
51、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 专著 27万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52、诸子集成·荀子校注 校注 12万字 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53、荀子对礼学思想体系的建构 《儒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4、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 45万字 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二、学术短论
1、明清之际西学的传入及其影响 《博览群书》 2001年第12期
2、明清时期经世实学—人文启蒙思潮的价值走向
《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云南教育社2002年版
3、明清思想与实学思潮 《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 首都师大社2002年版
4、孔子思想的价值核心:“仁”说 《学习时报》 2000年8月28日
5、孟子与自我价值完善方法 《学习时报》 2000年9月30日
6、明清时期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人民政协报》 2001年12月11日
7、大学与三纲领学说 《人民政协报》 2000年11月24日
8、人性:中国文化的永恒课题 《人民政协报》 2000年10月27日
9、荀子论人的需要模式 《学习时报》 2002年2月25日
10、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三大原则 《中国发展战略》 2002年第1期
11、戴震论获取真理的途径 《理论前沿》 2002年第11期
12、试论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若干理论误区 《新视野》 1998年第2期
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文化碰撞的先声 《学习时报》 2002年10月14日
14、“会通以求超胜”:关于中西文化的融通 《学习时报》 2002年10月21日
15、“东方文化”论:复古守旧派的叹息 《学习时报》 2002年11月25日
16、“全盘西化”论:激进主义的话语 《学习时报》 2002年12月9日
17、“中国本位文化”论:民族主义的喧嚣 《学习时报》 2002年12月16日
18、传统文化与主体价值问题 《中国社科院院报》 2005年1月6日
19、也说传统 《学习时报》 2005年3月18日
20、张岱年的“综合创新论” 《光明日报》 2004年7月13日
21第八届东亚实学研讨会综述 《中国社科院院报》 2005年2月3日
22、领导干部要起表率作用 《人民论坛》 2006年第4期
23、如何理解传统文化 《学习时报》 2006年5月8日
24、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及其影响 《学习时报》 2006年5月29日
25、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6、重视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 《人民日报》理论版 2006年9月8日
27、赢得身前身后名——拜谒荀子墓 《学习时报》 2006年9月25日
28、党校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 《学习时报》 2006年10月23日
29、时代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人民日报》 2007年3月21日
30、探寻中式管理之道 《光明日报》 2007年1月27日
31、中国龙,是耶?非耶? 《中国社科院学报》 2007年3月8日
32、儒家思想与和谐观念 《中国社科院学报》 2007年6月26日
33、谈儒家文化的普及化和通俗化 《人民政协报》 2007年4月23日
34、日本国名为中国唐朝所赐吗? 《北京日报》 2007年5月14日
35、当前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 《北京日报》 2007年6月18 日
36、国学热亦需冷思考 《 中国教育报》 2007年3月20日
37、文化热中的新问题 《学习时报》 2007年4月2日
38、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 《学习时报》 2007年3月12日
39、对和、同、中、庸及中庸等几个概念的梳理 《学习时报》 2007年3月26日
40、是天人和谐之学 《学习时报》 2007年4月9日
41、是人际和谐之学 《学习时报》 2007年4月16日
42、是身心平衡之学 《学习时报》 2007年4月23日
43、是仁政王道之学 《学习时报》 2007年4月30日
44、是兼收并蓄之学 《学习时报》 2007年5月7日
45、是内圣外王之学 《学习时报》 2007年5月14日
46、小康、大同是中国人永恒不懈的终极追求 《学习时报》 2007年5月28日
47、欧洲启蒙主义者是如何汲取儒家思想的 《北京日报》 2007年8月13日
48、现代新儒家的发展及其片面性 《中国社科院院报》 2006年3月16日
49、儒学 人与自然和谐学术研讨会综述 《哲学动态》 2007年第8期
50、中国哲学是智慧之学 《学习时报》 2008年3月31日
51、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上) 《学习时报》 2008年4月7日
52、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下) 《学习时报》 2008年4月14日
53、中国哲学对西方社会德影响 《学习时报》 2008年4月21日
54、生生不息的天人智慧 《学习时报》 2008年4月28日
55、仁民爱物 民胞物与的生态智慧 《学习时报》 2008年5月12日
56、群我和谐 人我和谐的人际智慧 《学习时报》 2008年5月19日
57、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思维智慧 《学习时报》 2008年6月23日
58、欲而不贪 宠辱不惊的人生智慧 《学习时报》 2008年6月30日
59、中国哲学智慧的现代启示 《学习时报》 2008年7月7日
60、让儒家文化重新回归民间大众 《社科院院报》 2008年5月20日
61、高山仰止 道德文章 《学习时报》 2009年7月11日
62、修身正己与官德修养问题 《精神文明导刊》 2011年第1期
三、图书评论
1、评《善恶之上:胡宏·理学·性学》 《光明日报》 2000年11月24日
2、评《学风建设论纲》 《高校理论战线》 2000年第6期
3、《孔繁森精神与干部价值观》读后 《人民日报》 2000年7月4日
4、《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读后 《学习时报》 2000年8月28日
5、《历史责任与理论贡献》 《人民政协报》 2000年8月4日
6、评荐《邓小平理论论纲》 《新闻出版报》 2000年8月2日
7、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普及读本》 《中国教育报》 2000年10月18日
8、《在理气心性之间》 《中国图书商报》 2000年10月20日
9、人学的新思考 《学习时报》 2001年8月27日
10、寻求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 《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1年8月21日
11、《清代社会与实学》读后 《学习时报》 2001年9月24日
12、自我和合的人学 《中国图书商报》 2001年9月 13 日
13、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启示 《中华读书报》 2001年10月 10 日
14、马克思主义学风论出版座谈会综述 《学习时报》 2001年11月5日
15、一部研究中国哲学范畴的成功之作 《博览群书》 2001年第10期
16、评《实践三个代表 巩固执政地位》 《科学社会主义》 2001年第6期
17、哲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学习时报》 2001年11月12日
18、评《基层农村干部培训系列丛书》 《淄博日报》 2000年11月22日
19、透视阿拉伯世界的窗口 《光明日报》 2002年2月18日
20、评荐《哲学理论创新丛书》 《中国出版》 2002年第2期
21、孔繁森精神:领导干部的价值追求 《学习时报》 2002年4月15日
22、关照人类文化和命运的战略构想 《中华读书报》 2002年12月17日
23、评《应用伦理学》 《中国出版》 2002年第4期
24、人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与自我和合 《中国教育报》 2002年9月4日
25、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生长点” 《中华读书报》 2002年5月12日
26、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落到实处 《全国新书目》 2002年第9期
27、张立文教授《中国和合文化导论》评荐 《学习时报》 2002年5月20日
28、周桂钿《秦汉思想史》读后 《博览群书》 2002年第8期
29、《季羡林传》读后 《文汇读书周报》 2002年6月21日
30、构筑社会主义道德新体系的尝试 《学习时报》 2002年10月7日
31、和合学:观照人类命运和文化的战略构想 《中华读书报》 2002年11月25日
32、中国实学文化导论读后 《学习时报》 2003年6月16日
33、宗教视角:观察世界的一个窗口 《人民政协报》 2005年8月22日
34、坚持继承创新 弘扬先进文化 《中国教育报》 2005年10月11日
35、师友铸就的人生辉煌 《光明日报》 2006年5月8日
36、评《社会环境与人才》 《中国出版》 2006年第7期
37、用创新瓦解危机 《科学时报》 2007年6月14日
38、不畏浮云遮望眼——读《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
《光明日报》 2009年8月24日
四、论文转载、摘登情况
1、中国历史哲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卷2000年第 5期
2、从自然必然的角度看戴震的新伦理观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卷2001年第 2期
3、从人学视角看孔子“仁”之学说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卷2001年第10期
4、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卷2000年第8期
5、大学之道:建构以“三纲八目” 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卷2002年第3期
6、十八世纪义理之学的确立与建构 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卷2003年第1期
7、为政以德:孔子德治主义治国模式 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卷2004年第10期
8、《易传》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 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卷2005年第5期
9、戴震义理之学中的人性结构模式 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伦理学卷2005年第5期
10、义理学视阈:戴震对元气思想的阐释 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卷2005年第10期 11、论明清时期的经世实学思潮 《新华文摘》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2、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 《新华文摘》2000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3、评《学风建设论纲》 《党政干部文摘》2000 年第8期全文转载
12、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党政干部文摘》2000 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3、中国实学思想的特征 《哲学动态》2001年第1期论点摘登
14、从人学的视角看孔子“仁”之学说 《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论点摘登
15、从自然必然的角度看戴震的新伦理观 《哲学动态》2001年第3期论点摘登
16、走出理学:明清之际的两股主流思潮 《哲学动态》2001年第9期论点摘登
17、论明清时期的经世实学思潮 《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19日论点摘登
18、大学之道:建构以“三纲八目” 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
《哲学动态》2001年第11期论点摘登
19、荀子政治哲学的理论诠释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1期论点摘登
20、从人学的视角看孔子“仁”之学说 《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8日论点摘登
21、中国实学是中国思想的宝贵财富 《文摘报》2000年11月26论点摘登
22、明清时期的经世实学思潮 《文摘报》2001年9月16日论点摘登
23、从自然必然的角度看戴震的新伦理观 《哲学动态》2001年第3期论点摘登
24、走出理学:明清之际的两股主流思潮 《哲学动态》2001年第9期
《高校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11期论点摘登
25、戴震与义理之学 《新华文摘》2003年第2期论点摘登
26、戴震义理之学的历史评价及近代启蒙意义 《文摘报》2002年3月30日论点摘登
27、论孔子的天命、人性与政治价值依据 《新华文摘》 2006年第4期论点摘登
28、论孔子的天命、人性与政治价值依据 人大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卷2006年第 3期
29、论孔子的天命、人性与政治价值依据 《中国哲学年鉴》2006年6月论点摘登
30、由神权政治向伦理政治的转向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卷2006年第4期
31、春秋时期伦理政治观的转向 《光明日报》 2006年2月14日论点摘登
32、国学热中应注意的几种倾向 《光明日报》 2007年3月27日论点摘登
33、国学热中应注意的几种倾向
人民日报《思想理论动态参考》全文转载 2007年2月27日
34、国学热中应注意的几种倾向 人大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卷全文转载 2007年第3期
35、国学热中应注意的几种倾向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2007年第5期
36、国学热中应注意的几种倾向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信息摘报全文转载 2007年3月9日
37、戴震义理之学中的尽实致知思想 人大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卷 2007年第5期
38、孟子的社会分工理论 《新华文摘》论点摘登 2006年第19期
39、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新华文摘》论点摘登 2007年第11期
40、中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 《新华文摘》论点摘登 2007年第18期
41、曾子伦理政治思想述评 人大资料中心·伦理学卷 2007年第3期
42、春秋时期伦理政治观的转向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伦理学文摘卡2006年第2期论点摘登
43、、启蒙与反思 《新华文摘》 2008年第9期
44、早期儒家“礼”文化德嬗变 人大资料中心·中国哲学卷 2008年第10期
45、高山仰止 道德文章 《党政干部文摘》 2009年第8期
五、教学方面
为研究生开设了《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儒家哲学思想研究》、《明清哲学思想研究》、《儒家思想发展史》等课程。为全校研究生先后讲授过《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反思》等专题讲座。
在中央党校培训部、进修部等主体班次、中直机关自主选学、周一晚讲座及各部委、企事业党校、中央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约五十余家单位讲授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儒释道与中国文化》、《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学热》、《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中国哲学的智慧》、《孔子的管理智慧》、《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等专题。
六、获奖情况
1、《吴虞对儒家封建礼教的评判》获中共中央党校1995—1998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主体价值问题》获中共中央党校1999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3、获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2002年科研工作优秀奖。
4、《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获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5、1996、1999、2005、2006先后四次单位年终考核为“优秀”。
6、《早期儒家文化:一种人学的解读》 ——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度校级课题,已结项。
7、《儒家政治思想与现代社会》获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06BZX031),现已结项,鉴定结果为优秀。
8、博士后研究报告《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研究》2004年9月通过专家鉴定,鉴定等级为优秀。
9、获哲学部2007年秋季学期一年制中青班年授课效果第一名。
10、获哲学部2010年春季学期学位研究生授课数量第二名
11、获哲学部2010年秋季学期学位研究生授课数量第一名。
12、获哲学部2009年春季学期学位研究生授课数量第二名
13、获哲学部2009年秋季学期学位研究生授课数量第三名。
14、获哲学部2008年秋季学期学位研究生授课数量第二名。
15、获哲学部2005--2006年度教学工作优秀奖。
16、获哲学部2006--2007年度教学工作优秀奖。
17、《中国哲学原著选读》、《明清哲学思想研究》、《先秦哲学思想研究》先后获中央党校研究生精品课程资助。
18、《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讲题获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金会”教学科研专项资助。
19、获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8---2009学年学位研究生“优秀教师”称号。
上一篇:
浙大董平教授
下一篇:
冯达文:活在理想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