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网站首页
国学资讯
儒道学院
释迦禅院
西学汇通
影音集锦
人文彩云
群星点评
陈寅恪学
教育争鸣
时代观察
德胜学堂
孔子学会
感恩文化
三隆佛典
志同道合
玉山蓝河
里仁漫谈
国学网公告
首页
>
国学网
>
群星点评
> 武大石泉教授
武大石泉教授
2011-12-10
石泉,教授,原名
刘适
,安徽省
贵池
人,1918年1月出生于北京。1954年到
武汉大学
任教至今,1980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任
历史地理学
科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首届
人文社会科学
资深教授。 石泉早在读中学时,就对历史地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38年进入
北平
燕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年夏,在
徐中舒
教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春秋
吴师
入郢地名新释》,通过对《左传》所记20几个相关地名逐一考订、重新定位之后,对于吴师入郢的行路线和楚昭王奔随的途程,得出了与流行说法全然不同的新解:最后归结于楚郢都只能在今
宜城
县南境、蛮河以北、
汉水
中游西岸的宜城平原上,从而打开了本课题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成为他后来为全面开辟
荆楚
历史地理研究新途径的起点。
1944年秋,石泉考入
燕京大学
研究院,成为
陈寅恪
教授指导下的硕士研究生,受到陈教授多方面的熏陶、指导,这对石泉日后的治学态度与方法有着极大影响。
硕士论文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上个世纪90年代由三联书店出版。由于参加地下党领导的民主运动,石泉于1948年夏被国民党政府列入黑名单,遭到搜捕。在地下党和师友帮助下,脱身奔赴
华北
解放区。1949年2月北平解放,参加接管工作。建国后,在教育部高教司及高教部任职,1954年2月调至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
石泉长期从事
中国
历史地理和中国史的教学和研究,尤以古
荆楚地区
的史地研究见长。在荆楚地区历史地理的学术领域内,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新义的见解,指明先秦至六朝
齐梁
时期本地区一系列相互关连的重要城邑山川湖泽位置并非如流行说法所认定的那样,分部在
长江
边,而当在汉水中游地区。只是由于南朝晚期梁陈之际,遭逢大动乱,政区兴废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原在汉域的地名随人流徙,移至江域,后世不察,常以陈(周)隋唐以后的地名位置套用于齐梁以前同名异地的城邑山川湖泽等,遂以致误。这一见解如果成立,整个古代荆楚地理面貌将为之一新,先秦至六朝的荆楚地图将需重绘,古荆楚地区开开发层次的规律,将重新作出解释,并将有助于
两湖平原
农田水利建设、石油资源丰瘠的预测、
湖北
地震带的历史定位,以及历史地名学的发展。1956年写出了《古郢都、
江陵
故址考》初稿。从正面论证楚郢都及其后继城市江陵以及邻近的古沮、漳二水下游皆在汉水中游西岸宜城县南境,而非在长江边今
江陵县
北一带。这就触动了千余年来形成的对古代荆楚地理传统解释的根本格局。此后,他对于有关的重要山川城邑位置,进行了全面地深入探讨、论证和重新定位,提出了自成体系的独到见解,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充实旧作,写成专著《古代荆楚地理新探》,于1988年10月出版。全书约40万字,核心是最末一篇《楚郢都、秦汉至齐梁江陵城故址新探》(第一次正式发表)。其次是《齐梁以前古沮漳源流新探》、《从春秋吴师入郢之役看古代荆楚地理》和《古鄢、淮、涑水及宜城、中庐、县故址新探——兼论楚皇城遗址不是楚鄢都、汉宜城县》(第一次全文发表)以及《古竞陵城故址新探》、《云杜、绿林故址新探》等几篇力作,都是从古郢都、江陵的外围诸地重新定位着手,落脚到与核心论点配套,加强古郢都、江陵城在今宜城南境的论证。书中的《自序》仿顾颉刚《
古史辨
》自序的写法,对于自己40余年来从事荆楚历史地理研究的全过程,都作了较具体的轮廓介绍。反映出本文学术工作与学术见解的全貌。此外,石泉教授还对古“
云梦泽
”的地名渊源、地望变迁及最后的消失,作了返本探源的深入研究,指出古“云梦泽”在同一历史时期往往不止一处(但只有一处最著称),不同历史时期最著称的云梦泽又常不在一地。历史上不存在跨江南北的大云梦泽。这一新见解同自然地理学者根据野外钻孔材料研究所得的结论不谋而合;也是同考订古郢都、江陵及相关地名的系列研究相互呼应的又一中心课题。他还对封建后期两湖平原垸田之兴起与发展,如何带动了这一地区农田水利的全面开发并引起相应的地理变化这一课题较早地进行了探索,并指导青年教师开辟了这方面的研究领域。
上一篇:
复旦彭勃
下一篇:
武大刘纲纪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