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黃永年先生九十誕辰暨第六屆中國古文獻與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陝西·西安
2015年10月17-19日
主辦:
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
承辦:
陝西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地點:
陝西師範大學雁塔校區崇鋈樓
10月17日
8.30-9.20
開幕式(地點:崇鋈樓二層聞道堂)
主持人:賈二強(陝西師範大學國際長安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
致辭:
陝西師範大學校領導
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大學楊忠
中華書局總編顧青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室主任楊艷秋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學系代表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何志龍
9.20-9.40
合影
一、紀念黃永年先生九十誕辰學術研討會
地點:崇鋈樓二層聞道堂
第一場(10月17日
9.50-11.50)(主持人:黃仕忠、周曉薇)
1,楊忠:黃永年先生和全國高校古委會
2,吳敏霞:黃永年先生與陝西省古籍整理
3,嚴佐之:黃永年民國34年《寄縵盦(張壽平)札》及其他
4,張偉然:從黃永年先生的篆刻看當代學人印
5,曹旅寧:只今耆舊貞元盡——黃永年先生誕辰九十週年追思
6,郝潤華:黃永年先生的學術品格
7,王成軍:黃永年先生治學理念探析
8,陸三強:大師已去,再無先生
第二場(10月17日
14.00-15.40)(主持人:鄭利華、杜澤遜)
1,董恩林:三代王官之學考論
2,周國林:孔子的道德之論及其現代意義
3,李德山:孤竹國及對漢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4,黃仕忠:漢武帝見過《史記》敘漢事六表考
5,駱瑞鶴:《後漢書》郭玉脈法校文
6,鄧慧君:《荊楚歲時記》所記春節民俗與河湟漢族春節民俗的傳承
第三場(10月17日
16.00-17.40)(主持人:嚴佐之、周國林)
1,杜澤遜:《尚書注疏》版本概述
2,辛德勇:重論旋風裝
3,馮金忠:公文紙本與宋史研究
4,顧歆藝:朱熹現存墨蹟略考
5,賈二強:文獻學視野下的明清學術
6,王雪玲:關學傳人孫影烈及其學術成就
7,景亞鸝: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古籍善本概略
第四場(10月18日
8.30-10.10)(主持人:辛德勇、駱瑞鶴)
1,胡寶華:讀陸長源《上宰相書》——試析唐貞元時期尚書省六部的“亂象”
2,王其禕:歐陽筆法,再現長安——新出土唐貞觀八年《翟天德墓誌》芻議
3,周曉薇:史傳“事行闕落”與墓銘“徽音永播”——隋代《劉仁恩墓誌》與《郭均墓誌》疏證
4,黃壽成:從唐初正史的修撰看區域文化
5,郭海文:唐睿宗公主考
6,胡耀飛:傳檄天下:唐廷鎮壓黃巢之變的七階段行營都統(招討使)考
第五場(10月18日
10.20-12.00)(主持人:董恩林、李德山)
1,陳廣宏:從《詩法要標》看晚明詩法著作的生產與傳播
2,鄭利華:明代前中期詩壇尊杜觀念的變遷及其文學取向
3,董運來:讀《清人別集總目》札記
4,多洛肯:論清代少數民族詩文別集的價值及其整理意義
5,曹旅寧:讀黃永年先生《說陶淵明的愛酒》書後
6,周雯:陸游《入蜀記》辯說
第六場(10月18日
14.00-15.40)(主持人:胡寶華、王雪玲)
1,韓茂莉:物種傳播與作物嬗替與中國農業——兼論冬小麥向南方擴展與稻麥輪作
2,唐亦功:改革開放以來陝西省城市化發展的統計研究
3,吳洪琳:國號與“國人”——石勒的政治取向與胡人地位的法制化
4,焦傑:從韋氏比丘尼墓誌看京兆韋氏與佛教的關係
5,張宗品:東漢校書考論
6,蘇小華:《續高僧傳》卷九《釋靈裕傳》校理
二、第六屆古文獻與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地點:崇鋈樓三層敏行廳
第一場(10月17日
9.50-11.50)(主持人:戴晉新、史傑鵬)
1,劉源:金文學應與甲骨學、簡帛學並重
2,張興照:甲骨文所見殷人空間觀念
3,李裕杓:多友鼎銘文所見的軍事領導關係
4,郭思韻:河圖的綠圖別稱、綠字形態之生成與流衍
第二場(10月17日
14.00-15.40)(主持人:劉源、郭嘉輝)
1,何威萱:論《堯典》“釐降”的兩種訓解
2,李佳:“興廢由人事”:《左傳》吳越爭霸敘事
3,史傑鵬:扶荔宮磚文小考
4,莊小霞:長沙五一廣場出土東漢司法簡牘語詞匯釋五則
第三場(10月17日
16.00-17.40)(主持人:陳鴻森、何威萱)
1,鄭任釗:《春秋繁露》與公羊學思想體系的創立
2,方韜:杜預“經承舊史”說探析
3,戴晉新:劉勰史傳論述中的史學史意識
4,楊志遠:劉咸炘《漢書知意》與《太史公書知意》析論
第四場(10月18日
8.30-10.10)(主持人:鄭任釗、李裕杓)
1,馬凌香:從《論語》探討儒家之家庭倫理觀
2,朱鴻林(謝偉傑代讀):明儒學案粵閩王門學案校讀
3,陳時龍:崇禎元年會試考釋
4,皮國立:民國時期《內經》的閱讀與出版
第五場(10月18日
10.20-12.00)(主持人:楊志遠、戰蓓蓓)
1,曲景毅:盛唐文編年考證——以開元元年、天寶十五載為中心
2,張文澍:雲龍夭矯與淮同——小議王安石之古文家法
3,王媛:江湖詩集考
第六場(10月18日
14.00-15.40)(主持人:張文澍、陳時龍)
1,戰蓓蓓:羃䍠之前世今生——論宋代對蔽面首服之歷史記憶的影響
2,郭嘉輝:太祖與諸王、群臣——觀《大明太祖皇帝御製集》的勅諭
3,陳鴻森:翁方綱致黃易手札考證
附:
論文集目錄:
上冊
曹旅寧:讀黃永年先生《說陶淵明的愛酒》書後
曹旅寧:只今耆舊貞元盡——黃永年先生誕辰九十週年追思
陳廣宏:從《詩法要標》看晚明詩法著作的生產與傳播
陳鴻森:翁方綱致黃易手札考證
陳時龍:崇禎元年會試考釋
陳瑋:唐羅何含墓誌所見安史之亂後入唐吐火羅人動向
戴晉新:劉勰史傳論述中的史學史意識
鄧慧君:《荊楚歲時記》所記春節民俗與河湟漢族春節民俗的傳承
董運來:讀《清人別集總目》札記
杜澤遜:《尚書注疏》版本概述
段曉春:讀《北堂書鈔》獻疑
方韜:杜預“經承舊史”說探析
馮金忠:公文紙本與宋史研究
郭海文、李燉、董保強:唐睿宗公主考
郭嘉輝:太祖與諸王、群臣——觀《大明太祖皇帝御製集》的勅諭
郭思韻:河圖的綠圖別稱、綠字形態之生成與流衍
韓茂莉:物種傳播與作物嬗替與中國農業——兼論冬小麥向南方擴展與稻麥輪作
郝潤華:黃永年先生的學術品格
何威萱:論《堯典》“釐降”的兩種訓解
胡寶華:讀陸長源《上宰相書》——試析唐貞元時期尚書省六部的“亂象”
胡耀飛:傳檄天下:唐廷鎮壓黃巢之變的七階段行營都統(招討使)考
黃仕忠:漢武帝見過《史記》敘漢事六表考
黃壽成:從唐初正史的修撰看區域文化
賈二強:文獻學視野下的明清學術
焦傑:從韋氏比丘尼墓誌看京兆韋氏與佛教的關係
景亞鸝: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古籍善本概略
李德山:孤竹國及對漢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李佳:“興廢由人事”:《左傳》吳越爭霸敘事
李裕杓:多友鼎銘文所見的軍事領導關係
劉範弟:宋孝宗趙眘與靈隱寺的因緣
劉源:金文學應與甲骨學、簡帛學並重
下冊
駱瑞鶴:《後漢書》郭玉脈法校文
馬凌香:從《論語》探討儒家之家庭倫理觀
毛瑞方:《奇器圖說》與中外文化交流
曲景毅:盛唐文編年考證——以開元元年、天寶十五載為中心
史傑鵬:扶荔宮磚文小考
蘇小華:《續高僧傳》卷九《釋靈裕傳》校理
唐亦功:改革開放以來陝西省城市化發展的統計研究
王其禕:歐陽筆法,再現長安——新出土唐貞觀八年《翟天德墓誌》芻議
王雪玲:關學傳人孫影烈及其學術成就
王媛:江湖詩集考
吳洪琳:國號與“國人”——石勒的政治取向與胡人地位的法制化
辛德勇:重論旋風裝
嚴佐之:黃永年民國34年《寄縵盦(張壽平)札》及其他
楊志遠:劉咸炘《漢書知意》與《太史公書知意》析論
楊忠:黃永年先生和全國高校古委會
戰蓓蓓:羃䍠之前世今生——論宋代對蔽面首服之歷史記憶的影響
張偉然:從黃永年先生的篆刻看當代學人印
張文澍:雲龍夭矯與淮同——小議王安石之古文家法
張興照:甲骨文所見殷人空間觀念
張宗品:東漢校書考論
鄭利華:明代前中期詩壇尊杜觀念的變遷及其文學取向
鄭任釗:《春秋繁露》與公羊學思想體系的創立
周國林:孔子的道德之論及其現代意義
周少川:論朱子學對元代史學的影響
周雯:陸游《入蜀記》辯說
周曉薇:史傳“事行闕落”與墓銘“徽音永播”——隋代《劉仁恩墓誌》與《郭均墓誌》疏證
朱鴻林:明儒學案粵閩王門學案校讀
莊小霞:長沙五一廣場出土東漢司法簡牘語詞匯釋五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