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什么呢?道是指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目标、准则及方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各有侧重点,但是,根据我自己的体验,其背后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作为元培班的导师,最自然地是从做学问之道开始讲起。
学问究竟怎么学?怎么问?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字面的意思是“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很迷茫,而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很疑惑”。孔子40而不惑,50知天命,我今年50岁,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经过在北大的学习及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才慢慢地对这句话里的两个“学”和两个“思”的内涵有所理解。《中庸》里主张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对《为政篇》里这几个字的最好的注脚。
“学而不思则罔,” 这个“学”字指的是学习现有的各种理论。“学”应该做到“博学”。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的,同一个现象,从不懂的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同一现象的各种理论,有共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侧重。所以,我们学习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而应该是“博学”。
但是,单单“博学”还不行,学了还需要会思考,如果光学不思考,顶多也只能达到一部百科全书的水平。博览群籍,看书过目不忘,这在古代可能还有一定的功能,现在有电脑,一张光碟就能储存一整套大英百科全书,敲几下键,各种知识都能查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功能已经今不如昔。更重要的是现有的许多理论有真有假,各种理论、学说之间经常相互矛盾,如果全部记下来,照单接受,可能会使一个人,越学越迷糊,成了“学而不思则罔”了。
“博学”后要怎么思考才能做到“不罔”?这就是“审问”的功夫了。“审问”时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任何理论的功用都是在解释现象,解释现象要讲因果关系,是什么因导致什么样的果,只有内部逻辑自洽的理论才能告诉我们因为什么样的因,经过怎样的作用,导致什么样的果,而这个果就是我们要解释的现象。学习理论时,对于一个现有的理论是否接受还是不接受,首先,要是看这个理论内部的逻辑是不是自洽。所以,元培班的导师有个共识,就是元培班的同学要加强逻辑学的训练。学自然科学的同学,数学的训练较好,数学是特别严谨的逻辑,在这方面的问题较少,学社会科学的同学就一定要注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理论时不能只满足于新奇的观点,即使一些观点很新,如果内部逻辑不自洽,我们也不能接受。其次,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现象,因此,在“审问”时除了要求一个理论必须内部逻辑自洽外,还要求根据理论的逻辑,所得到的推论跟我们所要解释的现象是一致的。如果和现象不一致,这个理论就是被证伪了,必须放弃,只有不被证伪的理论才能暂时接受。一个现象经常会同时有许多理论的推论都和这个现象一致,也就是这个现象可以被几个不同的理论解释。出现这种情形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弄清楚这些理论中那些是互补的,那些是竞争性的。互补的理论可以同时是真的,也就是这个现象可能同时由这些理论所阐述的不同的因造成,这时我们要从经验中去验证到底哪个因是最重要的因、或真正发生作用的因。竞争性的理论则不能同时成立,在竞争性理论中,到底那个理论应该暂时被接受,那个理论应该放弃,则要靠检验各个理论的各种推论来决定。一个理论只有各种推论都不被已知的经验现象证伪时,才可以暂时接受。
博学的人特别要有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批判精神,在“审问”上下功夫,尤其,不仅要重视一个理论观点的新颖、内部逻辑的自洽,而且,要重视理论的推论和现象的一致。
北大的学生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负有无可旁贷的责任,我们不仅要学习现有的理论去解释现有的理论所赖以产生的过去的现象,而且,还要能够解释不断新出现的现象,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论语-为政篇》提出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做到“温故而知新”才称职。面对未来不断变动的社会,北大的学生也必须达到这样的标准,才能成为有能力领导各行各业的社会中坚。但是,社会是不断在变动的,学习了根据过去的现象归纳总结出来的理论是否就可以解释新出现的现象?有一个成语叫“刻舟求剑”。 有一个人搭船过河,不小心剑从船上掉了下去,他就在剑掉下去的船边刻了一道痕迹,希望沿着这个痕迹找到自己的剑。这样的做法对或不对?答案决定于许多客观的条件,船到底动不动,水到底流不流。如果船已经靠在码头,码头内的水不动或水流很缓,搭船过河的乘客有急事,先离开去办事,等办完事回来再按刻的地方下去找,应该是能找到剑的。如果船在河中间行驶,船在动、水在流,按刻舟的地方找剑就找不到了。从本质来讲,任何理论都是一种刻舟的行为,在给定的前提不变的条件下,理论是可以解释、预测现象的,但是,社会是像流水般变动不居的,所以,任何理论都不是真理。老子《道德经》开篇之言“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提醒我们任何已经被提出来的理论,都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常道。佛教《金刚经》里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