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人物看“政道、商道、人道”
将“国学”用到中国式管理中
文化提升领导力 国学牵系两岸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管理者逐渐倾向并习惯于从我国古人的教诲、哲理、案例获取智慧与灵感。中国传统文化正发挥着一种无形力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国学也正是炎黄子孙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竞争优势。为此,新时代管理讲堂于5月28-29日在梦溪宾馆四层报告厅特举办了“国学智慧与领导者的自我管理”专题课程。
讲堂上,来自台湾的赵玲玲教授围绕“成器比成功更重要”这个话题,诠释了人为什么要成器。她谈到,人毕生最大的事业,应该是成就自己的善生命。谋食、谋职与谋事,即使有天大的成功,也顶多只能获得名与利,却无法安顿生命。西方有一句谚语,“赢得了世界去失去了自己,那是最大的愚蠢。”失去目标和方向的人生是茫然的,盲目的生活是无聊的,心灵的空虚与贫乏,是生命的最大杀手,这是所谓成功者的悲剧。所以一个人要成为真正的人,成为受人景仰的人必须谋道而不是谋事,就是成器而不是成功。
同时,她又谈到人生的每个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四十而不惑,要成为一个既不让有德行的人讨厌,也不要让小人讨厌的人,否则好容易在社会上立足,更容易在这个岁数上跌倒;五十岁知道有所敬畏,很多事情不是人的努力就能成;六十岁不必再患得患失,而是慎重对待别人的评价和意见;到了七十岁,人的谨慎守德到了这个地步,心地一片澄明,既无需问人,也无需问己,行走自如,来往痛快。人便走入了真正的自由。
次日,百家讲坛著名讲师王立群通过历史人物,为大家讲解“政道、商道、人道”。他通过讲解吕不韦和范蠡两个历史人物,说明一个观点——商道官道归根结底都是人道。谈到古代历史的当代价值时,王立群认为,历史最大的好处是读完历史后会有启发,领悟真谛。一个人要获得知识有两个途径,第一是读万卷书,第二是行万里路。还有一些人既没有读万卷书也没有行万里路,但是他阅人无数,读史某种程度上就是阅人。很多人读史的过程中间,往往不由自主的拍桌子,觉得做得好、说得好,获得大量的启发,这就是读史的好处和价值。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静听。父母责,需顺承。”这是《弟子规》里的一句话,著名哲学教授刘余莉引用此话谈企业管理。她说,如果我们将父母换成老板、这就是企业的执行力。老板想让员工以儿女对待父母一样对待自己,自然老板也要以关爱儿女的心去关爱员工,就一定会有执行力。在中国古人看来,一个领导者应该同时具备三个职能:君、亲、师。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能够同时具备这三个职能,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出现富士康的跳楼事件。所以,君仁臣忠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使松下幸之助成为营销之神。道,是自然而然的规律,是不变的规律。
同时,她认为,我们可以把中国式管理概括为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治国之道,也可以是治企之道;第二是管理之道,礼主刑辅;第三是致富之道,德本财末;第四是理财之道,财散人聚;第五是道中之道,正己化人。
为了配合此次国学专题课程,新时代管理讲堂特别制作电视对话节目——《禅•艺术•生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