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2011——马永红新年致辞
提交时间: 2010年12月26日
2010年,我更加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已然被分割为公益、工作、学业、家庭等几部分。就大学生村官工作而言,我想保留体制内的通道,但是又不受过多的约束或者爆发直接性冲突;就依托有机农场的创业而言,我想在短期内创造新的经营模式带领农民致富,但又不希望被资本操控;就公益组织西安进步中心而言,我想通过读书会培养一些毛孙式的人物;就研究生学业而言,我想让自己的毕业论文达到博士论文水平;就家庭而言,我的最低目标是不希望再出现濒临离婚边缘的境况;就文学创作而言,我想有一本自传体的书可以激励更多青年人成长。也许在别人眼中我很累,但是其实我的内心很充实。问题是我越发感觉到自己是被多个方面琐碎的事情在背后推着向前走的人,正因为现在的摊子铺的太开,最后各方面就难以达到完美和极致。
今年我两次去湖南隆回县引进金银花苗,每一次去都很狼狈,肩扛手提一个大麻袋,泥水从袋子里流到我的头上,再从我的脸上流过,我像一个打工者缓缓地走过火车站广场。那一刻我告诉自己,不要怕苦,你所谓的崇高理想正是通过一步一步的踏实行动才能够实现的,于是就又冒着大雨继续前行。
一、爱情
也许此刻让我这个追求所谓真爱的人谈爱情,我都有些茫然,在为后来的新人致辞中我总会想到这样一句话——也许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不再谈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这曾经令无数青年男女诵读的爱情经典,在当今世俗社会里似乎再难以找到可以惬意引用的现实土壤。
因为去年底的分歧,直到大年三十晚上我才黯然回到家门。当鞭炮声响起雪花在肆意飞扬时,我抬头从房角的树枝向上望去,那一角天空竟然是灰色的,我在想新的一年我的天空也将要以灰色收场吗?我们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几乎都很少言语,期间也谈到了和平分手的条件。从不沾染烟酒的我在与同学朋友聚会的小桌上,开始大杯大杯地喝白酒,开始大口大口地抽香烟,众人为之侧目而表现出一脸的不解,那一刻我竟觉得沉醉的快意,但当酒后人散去,孤独与失败感再次涌上心头,酒精开始折磨柔弱的胃,它何止是在折磨我的胃,当夜风来袭我倒在冰冷的马路边,我清醒地意识到它还在折磨我的精神。
我,一个可以独立思考与行动的男人,竟然在那么一瞬间被一个女人一句话彻底击败了。那句话我至今铭记——我从来未曾感到过幸福。我们对幸福的定义相差甚远,婚姻的基础既然已经坍塌,过往刻在心底的白纸黑字就让它随风去吧。我重读了几遍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隐隐地感觉自己现在或者将来终难逃主人公的命运,除非我们彼此让步。也许现实中的爱情本都是过眼云烟,只不过文人的笔端使其永恒。
现在我们依然在一起,但是再也找不回从前无间的感觉。当身边的朋友问到你们还好吗?我笑笑说还好,但是我的内心里知道到底还有多好。我们不再谈心,不再家庭学习,不再常在家做饭,不再一起看电影……她可以有选择地参与我们的活动,我不再也不想再干涉她对自己所谓幸福生活的追求,但是我总觉得我们之间似乎缺少点什么,我明知道这种生活不是我所想要的,但是我忍受了,我想自己还是可以忍受的,心灵的对话不一定要和自己的妻子进行,还可以和要好的朋友对话,还可以和自己的心灵对话。
街头艳歌伴霓虹,白酒竟增愁容。人流如水过,知己难求。琐碎的生活尚未纳入我年度回望的视线,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对自己爱情的年度盘点。还是忘掉自己的生日吧,还是忘掉她的生日吧,当快被世俗的生活消融到不可忍受的时候,我再一个人躲到墙角去回味曾经。那个时候月光明媚,我们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手拉着手并肩而行,蛐蛐再时不时地叫两声,仿佛在歌唱月光的美好。
二、事业
青年中国行动寄托着我们团队的梦想——探索一条道路,培养一大批人。以进步的思想和崇高的理想、以持续的团队行动改造中国。承载这一梦想前行的西安进步青年中心如今也已经运作两年了,这期间我更加意识到人的重要性,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假如没有一个理想主义团队,改造社会则为虚妄。
与去年相比,我们通过向个人募捐的资金量却少了一半,但是我们的工作并未少做,只是因为我们的内部骨干还没有成长起来,所以许多设想的活动都没有如期进行,只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读书会、试验区和城乡互助探索三大重点上去。作为一个公益组织,我们心甘情愿地奉献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西安举办思想人文讲座总共13场次,组织中心骨干读书学习10次,高校读书会5次,在西安、延安、长安、北京等地大学主办或者参与志愿者支农讲座10多次,组织西安大学生赴农村调研1次,赴工厂调研1次;在关中和陕南建立两大新农村建设民间试验区所属的西安、长安、洛南等地走访回访援建合作社共6批次,直接参与创办合作社1个。包括华商报、凤凰卫视、陕西广播电台在内的众多新闻媒体对中心2010年的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大读书会,我们在西安各高校张贴征友,诚招有济世情怀者,并全封闭式地进行了两次专题学习。事实上从2009年青年中国行动具体工作思路调整后,我们力图将乡村建设和思想启蒙结合起来,即现在我们培养的人不再是纯粹的流水式的志愿者,而更希望他是一个有崇高理想和持续行动能力的理想主义者,我希望我们的团队里可以成长起一大批孙中山毛泽东式为底层民众利益不屈奋斗的人物。
我崇尚先秦诸子中的墨子与墨家,一是因为他们彻底的平民立场,二是因为他们更重社会实践和科学试验,三是因为他们宁受苦而利天下的战斗精神,四是因为他们已有严密的组织。这些都与我对于一个进步的社会团队的设想相符合,尽管我们不能再回战国做止战利民的墨子,但是却可以选择在当今世风日下的社会里做一个立党兴国的“赤子”。
今年我重读了《恰同学少年》等有关先贤和英雄的人物传记,每读到“激荡处”仿佛置身其中,恨不能生在大变动时代,否则定当与诸君子一道共赴国难。英雄可分两类,一为造时势,一为应时势,于此当今盛世与危机并存之际,有识之士还在高校与乡间传播思想,希图形成启蒙潮流。
西安向来不缺乏进步的学生,但是缺乏进步的导师。我们在自己周围的知识分子圈里寻找,联络了一些相对我们来说拥有更多资源的顾问,但是很可惜经过两年多的磨合,我感觉到合作收效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导师本身可能就缺乏更为宏大的国际视野,本身就缺乏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一切迫使我不得不在新的一年里引领团队有所突破,当世人都被物质社会所左右的时候,我们的团队更应该在这钢筋水泥地里地站立,并手举理想主义的旗帜让它高高飘扬。
三、工作
自我任职南桑村村委会主任助理以来,遂将该村作为我们公益组织在关中的一个新农村试验基地,但去年底与村主任发生矛盾以后,我将在村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调整,即不再过问村集体事务,也不再搞支教、文艺、调研等村两委会抱有戒意的活动,而把主要精力用在南桑村有机农场上面,但是我知道发展经济只是在南桑村主要工作的一项,事实上我们正在以城乡互助的形式将在全省可以接触的资源往南桑村聚拢,试图在白鹿原上打造一个“神话”。
我组织人力在南桑村进行了四次集中调查,目前资料在整理过程中逐渐清晰,于是内心总是涌现着一种“村庄改造与自我改造”的冲动,但又害怕深度介入会影响团队的整体目标,同时在南桑村衍生“新的风暴”。我知道镇政府更希望我们这些大学生村官能够留在乡镇打杂,我也知道村两委会干部希望我们这些大学生村官不要下来,但是他们不知道我不是那种“混工资”的人,因此,我的内心很纠结,很纠结。
好友周典俊认为我在南桑村的试验的成功最起码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掌握村庄政治权利,进入村庄治理核心,并以此获取地方政府支持,否则志愿者身份或者助理身份几乎很难影响村庄建设;第二,农民最为看重实惠,根本不管你什么试验,他们看重的是经济利益,因此南桑村必须有企业家的参与,以使南桑村经济方面的项目可以在市场化运作中与农民互惠互利;第三,要通过各种渠道疏通县市乃至省级关系,获得来自政府中层的支持,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大的政府涉农项目到达南桑村。他所总结的三点看法我认为比较务实和客观,也是我在洛南三年归于失败的教训,其中第一点是最基础的条件,第二点是最根本的方法,第三点是最直接的途径。
我清醒地意识到,在南桑村我只是一个“村主任助理”,至今未能够参与到“村一级治理核心”,许多想法只能够自我隐藏在心底,顶多依靠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在村里做一些“小创新”的工作。与前几年相比,现在的我已经在做事风格上收敛和低调很多,凡未有七八分把握的事情都不轻易与外人言说,在此之前我更愿意一个人与团队默默地积蓄力量。
一年以来,作为非职业农民的我和李元仓,带领着我们的团队,在南桑村释放着我们年轻人的创业梦想,我们曾经在阳光底下翻地,曾经在月光底下聚会,我们曾经冒着大雨采摘,曾经顶着酷暑配送,我们曾经骑着自行车绕西安一圈宣传,甚至把自己在老家的亲戚朋友带来帮忙。在别人认为不使用化肥农药就几乎长不出果菜的情况下,我们不但种植出来而且还配送到了朋友们的手中。
尽管如此,年终大学生村官考核时,村支书还是带头发难,我深知和他们争辩无益,于是只有默默忍受。当有个老队长替我说话时,那一刻委屈的泪水从我眼角不断流出。其他村官呆在乡镇帮忙打杂考评连形式都不走最后依然优秀,而我在村里拼着血汗贴着钱去干事,反遭村两委会干部刁难。支持和反对我的一方拿起凳子在会场上打了起来被劝止,整个考评来来回回折腾了一天一晚上,搞的我身心俱疲。我看重的只是平台,村官给我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了吗?我在想做这样的村官与我原来在老家做志愿者唯一的区别只是有个名分和一份补贴,但是在年终考核时要盖一个小小的橡皮公章,他们竟然如此将我羞辱。那一刻,我像一个可怜的孩子般委屈而无助。我在想没有这些现在我依然可以在村做事,当时辞职的念头一再涌上心头,但是在团队骨干的劝说下,最终我选择了继续忍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许许多人在事业低谷时都会想到它。
新的一年里,我在南桑村的工作依然会围绕着有机菜园继续进行,并在今年试验的基础上正式步入市场运作,村民为主体注册成立生产合作社,市民为主体成立消费者合作社,然后大学生等创业者注册成立公司。其中公司负责市场运作、产品销售和品牌打造,消费者合作社负责资金筹集,生产者合作社负责产品生产。自华商报等媒体对我们的西安城乡互助试验报道之后,的确有许多投资人联系过我,试图以入股等方式加入我们,但是很可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将相对偏远的南桑村作为基地。
四、知识
今年我参加了社会工作师职称考试,其中还有一科未过,其后的司法考试也没有通过,无疑这将会延误我在追求理想道路上行程,毕竟我明知道有的事情很重要而我却总是无法抽出哪怕一丁点的时间去复习去准备。我并不是看重文凭或者资格证本身,而是因为在目前的教育与就业体制之下,我和我们的团队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与体制内的资源进行对接。
虽然我名为全日制研究生,但是到了第二学年,几乎就没有什么课了,全靠自己学习,因此到学校去的次数就更少了。但在今年我依然坚持每月买最少一百块钱的书回来阅读的习惯,甚至还要买些电视剧碟片回来看。以至于朋友生日往来的礼物也只是那么一本书,于是属于我自己的书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累积起来。暑假过后我买了三个大些的鞋架当书架,把原本散放在桌子和地上的书都分类摆了上去,这样我的小屋子立刻显得整洁了许多。
回味起来今年给我最大启发的图书或者电视剧有两本,一本是《遥远的救世主》,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名为《天道》,有人称我们的团队活动为“天道版的支农支教”,更是感慨“你缺乏一个知晓天道的人物为你指点,如有则大事可成。”按照他们对交朋友的分类,我被认为目前依然属于“义交义往”型,在他们眼中以义相往来自然是人生境界,但是社会多俗人,最后这种交往往往不能够持续。《天道》是一部融商战、爱情、警匪、城乡、文化于一炉的电视剧,各色人等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他们认为我不属于六道轮回之内,非官非商非民,就以目前我们在白鹿原南桑村所推动的有机农场来说,既不是有官方支持的项目、也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更不是普通村民或者大学生的做法,事情成败就在于定位是否准确,显然他们认为这种混沌将不可避免导致探索的失败。
另外一本书是《沧浪之水》,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名《岁月》,里面记录了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如何经历成长的阵痛,艰难而曲折地走向成熟,男主人公梁致远原本满怀理想,耿直得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但是残酷的现实却让他屡屡碰壁。在头破血流之后终于梦醒,不但主动去巴结一向水火不容的办公室主任,还深夜赶往局长家告密……而在“换一种活法”后他却时来运转青云直上。最后男女主人公的变化正好相反,但是此刻已经各自有家,那淡淡的情愫只有深藏在心底。剧中还有个配角叫罗清水,他说“水至清则无鱼,可是虽然这水的清浊你决定不了,但是用这水来洗头还是洗脚,你是可以决定的。”他选择离开城市机关到农村基层,过上了悠然自得同时直接服务民众的“理想生活”。在他的葬礼上,上百村民聚集在大厅和道路上为他送行,没有任何的官方组织,没有任何的媒体引导,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哭泣让我震撼,相较而言,当今社会掌握权力和金钱并风光一时的人,他们未必能够做到这样的“另外一种成功”。也许我们不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也无力在国家层面推动社会大变革,但是最起码我们可以在所生活的社区里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帮助周围的人,当我们有一天离开人世时,会有社区里人为我们送行,会在心底默念“他是个好人”。
时光如流水,岁月如长河,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但是社会就像一个泥沙俱下的大河,更多时候我们被裹挟着随流而动,保持棱角的代价则是忍受被击打的痛苦,但是终有一些石头很坚硬,也许将来他还是抵不过河水的冲刷,但是他坚守本我的时间更长久,当别的石头都圆润到分不清彼此的地步,他还挺立在河中分外鲜明。
屈指数来,我在秦岭洛南已经呆了十八年,在古都长安已经呆了五年,尽管在革命圣地延安我实际所处时间不长,但是那种“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老延大精神依然在默默地侵染着我的成长,新的一年,我告诉自己应该继续深造而出关中北上,到京城再去激荡风云了。
五、文学
这一年自己的文字要比去年多些,但是内容多数还是与工作相关,除了南桑村有机菜配送期间每周一期的西安城乡互助简报,还有读书会学习手册、比亚迪工友访谈报告等等,都是我亲手编辑出来的。其中我写的一篇《外公在南桑村种菜记》被某知名刊物选用发表,并随文配发了外公一张图片,也许这是外公有生之年第一次看见自己的照片被铅印公开发行。
但更激发我内心写作欲望的不在此,而在于原来我们支农团队里面的几个人物或因挫败或因经济原因相继离开,其中有的人竟然一蹶不振,堕入天龙八部慕容复式的幻想当中,自视为古今第一人物而苦于无以施展拳脚,另外一些实践者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着改良式的支农或者维权,却屡遭挫折,要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身陷牢狱要么为现体制所排挤。而社会似乎依然还在按照原有的方向习惯性地向更远处滑去,横山大刀队、赵东民事件、广州本田工人罢工等等,所有这一切或近或远地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事件,迫使我进一步反思乡村建设和理想主义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一,我们的社会已经残酷到难以使一个理想主义者立足的地步。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非政府机构工作则月生活补贴不到800元,转正后也不到1200元,相反他们却从事着较为艰苦和繁杂的社会工作,而如果通过人才市场进入企业打工,同样难以负担起城市买房和子女上学的费用,许多大学生像蚂蚁一样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苟且地生活着,睁开眼睛只能够思考吃饭和住房问题,更何谈自己人生的理想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寻找理想,否则仅凭个人奋斗难以实现最起码的生活梦想不说,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仍将在底层苦苦挣扎。社会的激烈变革正呼唤着理想主义者的出现,同时要求理想主义者合流形成更大的力量,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跳出小我走向大我。
第二,我们的理想主义者还缺乏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在这个激烈变革的社会时代里,理想主义者正在逐渐涌现,尽管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经过实践的锻炼,但是小知识分子气依然浓重,他们总是在改良与革命之间摇摆不定,不愿意去底层一个个社区做深入细致的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工作,而是幻想着通过文艺呼吁通过上书中央,寄希望于执政党的幡然醒悟,然后自己得到重用的同时自己的主张得到采纳。与其怀抱着理想的社会蓝图卑微地向执政者兜售,不如化青春的激情为实践理想的行动。靠天靠地靠祖宗靠神仙都靠不住,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真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因此一定要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唤醒更多的同志一起去底层。
繁华背后,危机万千重。他日谁主古城,唯我工与农。苍茫大地闪星火,暮色沉沉唤红日。总有英雄乘势起,我辈潜行到何时?每夜望星空,不由感慨宇宙之浩瀚。环宇过客千万亿,屈指几人史上存。
六、人际
近年来,有些人通过熟人或者自己看到报纸电视网络最后找到我,他们以为我会打官司、以为我和记者熟悉、以为我懂网络、以为我直通中央等等,其实面对现实,我也曾有无力感。他们都是被剥夺者被侵害者,拒绝他们于心不忍,接受他们无法解决。我清醒地知道自己并非官员、非律师、非记者、非作家,仅一介书生,曾为个人权益诉讼、上访、上网,均无效,因此深知底层人民苦难,唯寄希望于弱势群体的觉悟与组织,方是最佳途径。
与此相反,还有一些同样身在底层的陌生人,他们带给我却是鼓励。我曾经接到过许多陌生人的电话或者信息支持,多数只是淡淡地回个“谢”字,而收到陌生人书面来信的不多,山东的温子洋就是其中一个,当时他找不到我的电话就按照电视上所说的地址快递给我了一封信,言简意赅地说自己是个农民在济南做大米生意,后来没过多久我就接到了他的电话,更没有想到他最后真的来了西安见我,并且从当月起捐助我们的公益组织每个月500元,还筹划着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我个人以帮助。
我所在的西安进步中心因为读书会活动也新锻炼了一些新的志愿者,诸如赵磊、张鹏、张娟、刘云、吴燕、江娜、孙晗宁等等,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大学生,自己的生活费还需要靠父母供给,但是他们和我、陈星、廉花睿等一起为着更多的大学生的觉醒、为着更多的弱势群体的权益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的活动不同于高校党团委所组织的三下乡活动,我们的志愿者当然也不同于高校党团委组织的志愿者,至始至终我们都坚持自费和自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吃最简单的饭,坐最便宜的车,住最简陋的房屋,这是我们下乡的基本原则。回想起在下乡的日子里,他们所忍受的艰苦绝非其他人可以想象,自带被褥,自己在空地上搭帐篷,自己劈材生火做饭,更有志愿者被臭虫咬的满腿是包,但是他们依然坚持参与。我总在想一次实践活动不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为大家打开一扇认识和观察真实世界的窗口,各人的未来道路要怎样走,还在于自己的内心选择。我们不要求参与者完全认同青年中国行动理念,也尊重参与者不同于我们的个人选择,但是通过在这些共同奋斗的日子里,我们应该能够达到最起码的共识,那就是一个人要活的有理想,要走出小我实现大我。
这一年我又结识了一些新的导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郑梦熊和董顺利老师,五年前我独自一人在陕南老家支农进行各种探索时,曾感慨道“西北无乡村治理、机关无独立学术”,但是突然我清晰地发现就在我的身边竟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群探索者和研究者,并且我们何其相似地走过相同的道路,我在想假如我在五年前就与这一个群体结识,那么我在休学支农的道路上兴许会少走一些弯路,他们对我此前和现在所做农村工作的关注,以及平易近人的态度使一个农村来的后生感到异常的温暖。他们年轻的时候曾经和我一样,有激情和理想,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未能够选择直接去追求和实现,但是他们仍然有一颗火热的心,在再谈理想的时候他们的血液依然在澎湃。当他们在听一个毛头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地大谈改造中国社会,并谦虚地说自己是小人物也要有小理想时,我更是觉得自己的浅薄。当我的理想中有别人理想的影子时,我的心中同时也多了几份压力,未来道路尚且很长,即便我个人和团队的探索有挫折和失败,我也不希望因此影响他人追寻理想的心,毕竟我们曾经为理想奋斗过。
通过南桑村有机菜配送我们结识了一些新的市民朋友,我们每一次到他们住处时,总有人亲自下楼来接菜,总有人请我们进屋休息,总有人送我们东西,有时候一句简单的问候,都让我们内心感到很温暖。我心里清楚,其实今年参与我们城乡互助试验的许多人,更多地是出于对我个人在新农村道路上探索的支持。许多人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想着我能够种出有机菜来,即如果能够送到菜那么更好,送不来就当是对我的工作的支持,但正是基于此反而使我更有精神压力。我在想,在物质浮华的社会里他们还有心去关注一个青年人的理想与实践,因此无论我将来在人生路上能够飞多高走多远,这些朋友都应该始终铭记。
我还要特别感谢那些在我身边的朋友们,尽管他们不是我们志愿者团队的成员,但是他们一直在关注并帮助我成长,诸如周典俊,自他结婚后生活也开始稳定下来,我也常去他家做客,从南郊坐一个多小时的车赶到北郊,然后在一起聊聊最近发生的事情,聊到高兴处再喝些小酒,深夜我再坐车慢慢地从北郊赶回南郊。王任颖结婚了,殷亚莉结婚了,薛亚婷订婚了,张楠订婚了,这些不断传来的消息同样让我心底起了些波澜。有几次去北京,和原来的初中同学车亚军、吴鹏等聚会,席间谈到曾经的故乡和现在的生活,青春啊,我们就这样一步步地走过来了。我亲爱的朋友,我多么希望你们都能够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不再孤单不再寂寞,而让幸福将你们围绕。
原来在洛南的四五个干兄弟多数已经考上大学了,但唯有杨飞在临潼读书离我们比较近,原来在西安的几个干妹妹都已经大学毕业去了外地工作,其中一个找工作很是波折,而我竟然不能给他们帮上什么忙。尽管因为工作关系我们没有像原来联系多,但是我在心里依然记着她们,只愿她们在新的工作单位能够迅速立足并成家立业。
今年我亲妹妹也上大学了,办的是生源地贷款,报名时她显得很开心,领了被褥第一个进宿舍,她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晚上爸妈来电话问妹妹报到的情况,听得出他们内心的兴奋。在农村人眼里,作为农民的父母能够供养三个孩子上大学,四邻说起来那就是父母的骄傲。不由地想到我那在广州打工的弟弟,弟弟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居于前三的物流公司——德邦物流工作,名为“接货员”,实为“搬运工”,曾经一次竟然因劳累过度昏倒,和他一起去的大学生因受不了苦相继离去,而他却依然坚守了下来。他目前的工资除了付房租和吃饭外,几乎剩不下多少钱,但他还要还自己当时上大学时的生源地贷款。我一直在想,弟弟是一个比较老实能吃苦的人,缺乏干事创业的闯劲。我想让弟弟回老家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我也会在后面给他帮忙。毕竟我曾经在洛南奋斗过几年,留下了很多朋友,假如他能够在洛南找一份诸如教师或者公安类的稳定工作,那么父母有事他也可以照应。
今年我在经济方面的支出也很大,似乎手上所余的现金不会超过一千块钱,甚至有几回都需要等到发放补贴。创业项目的前期亏损、远方的同志路过西安、身边的同学朋友聚会、南来北往的奔走、还有给父母微薄的支援,到了年底清算才发现自己竟然极大地超支了,这真是最近三五年都未曾有过的事,新的一年我希望自己在理财方面有个计划,不要再“大手大脚”,把根本不多的收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事实上一直以来我并未曾刻意地去影响我的亲弟弟和妹妹走上和我一样的道路,我总觉得一个家庭出一个“社会人”就可以了,而另外一个人则可以走常人的路,成为赡养双亲稳定家庭的重要力量。也许这样的想法多少有些自私,我知道兼顾家国的理想状态当然最好,但是选择往往伴随着一种牺牲。每次回家都看到父母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曾经他们走路我小跑都跟不上,现在我走路他们小跑都跟不上,并且他们已经有了些白发,有了点驼背,但是他们依然为了支撑这个家庭而在辛苦地劳作,想到此不禁鼻子一酸。
忽忆儿时夜偷杏,果核散落满地。酸中透甜两相宜,任他无数犬吠。再回首,已年过廿六,父母终生操劳,试问此刻曾酣睡?子游学四处,常念山中溪水,万河终归海,儿亦难回身。
新的一年,我将铭记自己的人生格言:谦虚谨慎、务实重行、坚韧奋进、慎独求合、励志明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某些突破。
【注:本文根据2010年相关文字资料整理而成,全文1万字】
提交时间: 2010年12月26日
2010年,我更加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所拥有的时间已然被分割为公益、工作、学业、家庭等几部分。就大学生村官工作而言,我想保留体制内的通道,但是又不受过多的约束或者爆发直接性冲突;就依托有机农场的创业而言,我想在短期内创造新的经营模式带领农民致富,但又不希望被资本操控;就公益组织西安进步中心而言,我想通过读书会培养一些毛孙式的人物;就研究生学业而言,我想让自己的毕业论文达到博士论文水平;就家庭而言,我的最低目标是不希望再出现濒临离婚边缘的境况;就文学创作而言,我想有一本自传体的书可以激励更多青年人成长。也许在别人眼中我很累,但是其实我的内心很充实。问题是我越发感觉到自己是被多个方面琐碎的事情在背后推着向前走的人,正因为现在的摊子铺的太开,最后各方面就难以达到完美和极致。
今年我两次去湖南隆回县引进金银花苗,每一次去都很狼狈,肩扛手提一个大麻袋,泥水从袋子里流到我的头上,再从我的脸上流过,我像一个打工者缓缓地走过火车站广场。那一刻我告诉自己,不要怕苦,你所谓的崇高理想正是通过一步一步的踏实行动才能够实现的,于是就又冒着大雨继续前行。
一、爱情
也许此刻让我这个追求所谓真爱的人谈爱情,我都有些茫然,在为后来的新人致辞中我总会想到这样一句话——也许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不再谈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这曾经令无数青年男女诵读的爱情经典,在当今世俗社会里似乎再难以找到可以惬意引用的现实土壤。
因为去年底的分歧,直到大年三十晚上我才黯然回到家门。当鞭炮声响起雪花在肆意飞扬时,我抬头从房角的树枝向上望去,那一角天空竟然是灰色的,我在想新的一年我的天空也将要以灰色收场吗?我们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几乎都很少言语,期间也谈到了和平分手的条件。从不沾染烟酒的我在与同学朋友聚会的小桌上,开始大杯大杯地喝白酒,开始大口大口地抽香烟,众人为之侧目而表现出一脸的不解,那一刻我竟觉得沉醉的快意,但当酒后人散去,孤独与失败感再次涌上心头,酒精开始折磨柔弱的胃,它何止是在折磨我的胃,当夜风来袭我倒在冰冷的马路边,我清醒地意识到它还在折磨我的精神。
我,一个可以独立思考与行动的男人,竟然在那么一瞬间被一个女人一句话彻底击败了。那句话我至今铭记——我从来未曾感到过幸福。我们对幸福的定义相差甚远,婚姻的基础既然已经坍塌,过往刻在心底的白纸黑字就让它随风去吧。我重读了几遍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隐隐地感觉自己现在或者将来终难逃主人公的命运,除非我们彼此让步。也许现实中的爱情本都是过眼云烟,只不过文人的笔端使其永恒。
现在我们依然在一起,但是再也找不回从前无间的感觉。当身边的朋友问到你们还好吗?我笑笑说还好,但是我的内心里知道到底还有多好。我们不再谈心,不再家庭学习,不再常在家做饭,不再一起看电影……她可以有选择地参与我们的活动,我不再也不想再干涉她对自己所谓幸福生活的追求,但是我总觉得我们之间似乎缺少点什么,我明知道这种生活不是我所想要的,但是我忍受了,我想自己还是可以忍受的,心灵的对话不一定要和自己的妻子进行,还可以和要好的朋友对话,还可以和自己的心灵对话。
街头艳歌伴霓虹,白酒竟增愁容。人流如水过,知己难求。琐碎的生活尚未纳入我年度回望的视线,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对自己爱情的年度盘点。还是忘掉自己的生日吧,还是忘掉她的生日吧,当快被世俗的生活消融到不可忍受的时候,我再一个人躲到墙角去回味曾经。那个时候月光明媚,我们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手拉着手并肩而行,蛐蛐再时不时地叫两声,仿佛在歌唱月光的美好。
二、事业
青年中国行动寄托着我们团队的梦想——探索一条道路,培养一大批人。以进步的思想和崇高的理想、以持续的团队行动改造中国。承载这一梦想前行的西安进步青年中心如今也已经运作两年了,这期间我更加意识到人的重要性,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假如没有一个理想主义团队,改造社会则为虚妄。
与去年相比,我们通过向个人募捐的资金量却少了一半,但是我们的工作并未少做,只是因为我们的内部骨干还没有成长起来,所以许多设想的活动都没有如期进行,只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读书会、试验区和城乡互助探索三大重点上去。作为一个公益组织,我们心甘情愿地奉献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西安举办思想人文讲座总共13场次,组织中心骨干读书学习10次,高校读书会5次,在西安、延安、长安、北京等地大学主办或者参与志愿者支农讲座10多次,组织西安大学生赴农村调研1次,赴工厂调研1次;在关中和陕南建立两大新农村建设民间试验区所属的西安、长安、洛南等地走访回访援建合作社共6批次,直接参与创办合作社1个。包括华商报、凤凰卫视、陕西广播电台在内的众多新闻媒体对中心2010年的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大读书会,我们在西安各高校张贴征友,诚招有济世情怀者,并全封闭式地进行了两次专题学习。事实上从2009年青年中国行动具体工作思路调整后,我们力图将乡村建设和思想启蒙结合起来,即现在我们培养的人不再是纯粹的流水式的志愿者,而更希望他是一个有崇高理想和持续行动能力的理想主义者,我希望我们的团队里可以成长起一大批孙中山毛泽东式为底层民众利益不屈奋斗的人物。
我崇尚先秦诸子中的墨子与墨家,一是因为他们彻底的平民立场,二是因为他们更重社会实践和科学试验,三是因为他们宁受苦而利天下的战斗精神,四是因为他们已有严密的组织。这些都与我对于一个进步的社会团队的设想相符合,尽管我们不能再回战国做止战利民的墨子,但是却可以选择在当今世风日下的社会里做一个立党兴国的“赤子”。
今年我重读了《恰同学少年》等有关先贤和英雄的人物传记,每读到“激荡处”仿佛置身其中,恨不能生在大变动时代,否则定当与诸君子一道共赴国难。英雄可分两类,一为造时势,一为应时势,于此当今盛世与危机并存之际,有识之士还在高校与乡间传播思想,希图形成启蒙潮流。
西安向来不缺乏进步的学生,但是缺乏进步的导师。我们在自己周围的知识分子圈里寻找,联络了一些相对我们来说拥有更多资源的顾问,但是很可惜经过两年多的磨合,我感觉到合作收效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导师本身可能就缺乏更为宏大的国际视野,本身就缺乏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一切迫使我不得不在新的一年里引领团队有所突破,当世人都被物质社会所左右的时候,我们的团队更应该在这钢筋水泥地里地站立,并手举理想主义的旗帜让它高高飘扬。
三、工作
自我任职南桑村村委会主任助理以来,遂将该村作为我们公益组织在关中的一个新农村试验基地,但去年底与村主任发生矛盾以后,我将在村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调整,即不再过问村集体事务,也不再搞支教、文艺、调研等村两委会抱有戒意的活动,而把主要精力用在南桑村有机农场上面,但是我知道发展经济只是在南桑村主要工作的一项,事实上我们正在以城乡互助的形式将在全省可以接触的资源往南桑村聚拢,试图在白鹿原上打造一个“神话”。
我组织人力在南桑村进行了四次集中调查,目前资料在整理过程中逐渐清晰,于是内心总是涌现着一种“村庄改造与自我改造”的冲动,但又害怕深度介入会影响团队的整体目标,同时在南桑村衍生“新的风暴”。我知道镇政府更希望我们这些大学生村官能够留在乡镇打杂,我也知道村两委会干部希望我们这些大学生村官不要下来,但是他们不知道我不是那种“混工资”的人,因此,我的内心很纠结,很纠结。
好友周典俊认为我在南桑村的试验的成功最起码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掌握村庄政治权利,进入村庄治理核心,并以此获取地方政府支持,否则志愿者身份或者助理身份几乎很难影响村庄建设;第二,农民最为看重实惠,根本不管你什么试验,他们看重的是经济利益,因此南桑村必须有企业家的参与,以使南桑村经济方面的项目可以在市场化运作中与农民互惠互利;第三,要通过各种渠道疏通县市乃至省级关系,获得来自政府中层的支持,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大的政府涉农项目到达南桑村。他所总结的三点看法我认为比较务实和客观,也是我在洛南三年归于失败的教训,其中第一点是最基础的条件,第二点是最根本的方法,第三点是最直接的途径。
我清醒地意识到,在南桑村我只是一个“村主任助理”,至今未能够参与到“村一级治理核心”,许多想法只能够自我隐藏在心底,顶多依靠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在村里做一些“小创新”的工作。与前几年相比,现在的我已经在做事风格上收敛和低调很多,凡未有七八分把握的事情都不轻易与外人言说,在此之前我更愿意一个人与团队默默地积蓄力量。
一年以来,作为非职业农民的我和李元仓,带领着我们的团队,在南桑村释放着我们年轻人的创业梦想,我们曾经在阳光底下翻地,曾经在月光底下聚会,我们曾经冒着大雨采摘,曾经顶着酷暑配送,我们曾经骑着自行车绕西安一圈宣传,甚至把自己在老家的亲戚朋友带来帮忙。在别人认为不使用化肥农药就几乎长不出果菜的情况下,我们不但种植出来而且还配送到了朋友们的手中。
尽管如此,年终大学生村官考核时,村支书还是带头发难,我深知和他们争辩无益,于是只有默默忍受。当有个老队长替我说话时,那一刻委屈的泪水从我眼角不断流出。其他村官呆在乡镇帮忙打杂考评连形式都不走最后依然优秀,而我在村里拼着血汗贴着钱去干事,反遭村两委会干部刁难。支持和反对我的一方拿起凳子在会场上打了起来被劝止,整个考评来来回回折腾了一天一晚上,搞的我身心俱疲。我看重的只是平台,村官给我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了吗?我在想做这样的村官与我原来在老家做志愿者唯一的区别只是有个名分和一份补贴,但是在年终考核时要盖一个小小的橡皮公章,他们竟然如此将我羞辱。那一刻,我像一个可怜的孩子般委屈而无助。我在想没有这些现在我依然可以在村做事,当时辞职的念头一再涌上心头,但是在团队骨干的劝说下,最终我选择了继续忍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许许多人在事业低谷时都会想到它。
新的一年里,我在南桑村的工作依然会围绕着有机菜园继续进行,并在今年试验的基础上正式步入市场运作,村民为主体注册成立生产合作社,市民为主体成立消费者合作社,然后大学生等创业者注册成立公司。其中公司负责市场运作、产品销售和品牌打造,消费者合作社负责资金筹集,生产者合作社负责产品生产。自华商报等媒体对我们的西安城乡互助试验报道之后,的确有许多投资人联系过我,试图以入股等方式加入我们,但是很可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将相对偏远的南桑村作为基地。
四、知识
今年我参加了社会工作师职称考试,其中还有一科未过,其后的司法考试也没有通过,无疑这将会延误我在追求理想道路上行程,毕竟我明知道有的事情很重要而我却总是无法抽出哪怕一丁点的时间去复习去准备。我并不是看重文凭或者资格证本身,而是因为在目前的教育与就业体制之下,我和我们的团队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与体制内的资源进行对接。
虽然我名为全日制研究生,但是到了第二学年,几乎就没有什么课了,全靠自己学习,因此到学校去的次数就更少了。但在今年我依然坚持每月买最少一百块钱的书回来阅读的习惯,甚至还要买些电视剧碟片回来看。以至于朋友生日往来的礼物也只是那么一本书,于是属于我自己的书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累积起来。暑假过后我买了三个大些的鞋架当书架,把原本散放在桌子和地上的书都分类摆了上去,这样我的小屋子立刻显得整洁了许多。
回味起来今年给我最大启发的图书或者电视剧有两本,一本是《遥远的救世主》,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名为《天道》,有人称我们的团队活动为“天道版的支农支教”,更是感慨“你缺乏一个知晓天道的人物为你指点,如有则大事可成。”按照他们对交朋友的分类,我被认为目前依然属于“义交义往”型,在他们眼中以义相往来自然是人生境界,但是社会多俗人,最后这种交往往往不能够持续。《天道》是一部融商战、爱情、警匪、城乡、文化于一炉的电视剧,各色人等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是他们认为我不属于六道轮回之内,非官非商非民,就以目前我们在白鹿原南桑村所推动的有机农场来说,既不是有官方支持的项目、也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更不是普通村民或者大学生的做法,事情成败就在于定位是否准确,显然他们认为这种混沌将不可避免导致探索的失败。
另外一本书是《沧浪之水》,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名《岁月》,里面记录了一个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如何经历成长的阵痛,艰难而曲折地走向成熟,男主人公梁致远原本满怀理想,耿直得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但是残酷的现实却让他屡屡碰壁。在头破血流之后终于梦醒,不但主动去巴结一向水火不容的办公室主任,还深夜赶往局长家告密……而在“换一种活法”后他却时来运转青云直上。最后男女主人公的变化正好相反,但是此刻已经各自有家,那淡淡的情愫只有深藏在心底。剧中还有个配角叫罗清水,他说“水至清则无鱼,可是虽然这水的清浊你决定不了,但是用这水来洗头还是洗脚,你是可以决定的。”他选择离开城市机关到农村基层,过上了悠然自得同时直接服务民众的“理想生活”。在他的葬礼上,上百村民聚集在大厅和道路上为他送行,没有任何的官方组织,没有任何的媒体引导,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哭泣让我震撼,相较而言,当今社会掌握权力和金钱并风光一时的人,他们未必能够做到这样的“另外一种成功”。也许我们不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也无力在国家层面推动社会大变革,但是最起码我们可以在所生活的社区里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帮助周围的人,当我们有一天离开人世时,会有社区里人为我们送行,会在心底默念“他是个好人”。
时光如流水,岁月如长河,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但是社会就像一个泥沙俱下的大河,更多时候我们被裹挟着随流而动,保持棱角的代价则是忍受被击打的痛苦,但是终有一些石头很坚硬,也许将来他还是抵不过河水的冲刷,但是他坚守本我的时间更长久,当别的石头都圆润到分不清彼此的地步,他还挺立在河中分外鲜明。
屈指数来,我在秦岭洛南已经呆了十八年,在古都长安已经呆了五年,尽管在革命圣地延安我实际所处时间不长,但是那种“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老延大精神依然在默默地侵染着我的成长,新的一年,我告诉自己应该继续深造而出关中北上,到京城再去激荡风云了。
五、文学
这一年自己的文字要比去年多些,但是内容多数还是与工作相关,除了南桑村有机菜配送期间每周一期的西安城乡互助简报,还有读书会学习手册、比亚迪工友访谈报告等等,都是我亲手编辑出来的。其中我写的一篇《外公在南桑村种菜记》被某知名刊物选用发表,并随文配发了外公一张图片,也许这是外公有生之年第一次看见自己的照片被铅印公开发行。
但更激发我内心写作欲望的不在此,而在于原来我们支农团队里面的几个人物或因挫败或因经济原因相继离开,其中有的人竟然一蹶不振,堕入天龙八部慕容复式的幻想当中,自视为古今第一人物而苦于无以施展拳脚,另外一些实践者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着改良式的支农或者维权,却屡遭挫折,要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身陷牢狱要么为现体制所排挤。而社会似乎依然还在按照原有的方向习惯性地向更远处滑去,横山大刀队、赵东民事件、广州本田工人罢工等等,所有这一切或近或远地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事件,迫使我进一步反思乡村建设和理想主义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一,我们的社会已经残酷到难以使一个理想主义者立足的地步。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非政府机构工作则月生活补贴不到800元,转正后也不到1200元,相反他们却从事着较为艰苦和繁杂的社会工作,而如果通过人才市场进入企业打工,同样难以负担起城市买房和子女上学的费用,许多大学生像蚂蚁一样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苟且地生活着,睁开眼睛只能够思考吃饭和住房问题,更何谈自己人生的理想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寻找理想,否则仅凭个人奋斗难以实现最起码的生活梦想不说,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仍将在底层苦苦挣扎。社会的激烈变革正呼唤着理想主义者的出现,同时要求理想主义者合流形成更大的力量,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跳出小我走向大我。
第二,我们的理想主义者还缺乏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在这个激烈变革的社会时代里,理想主义者正在逐渐涌现,尽管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经过实践的锻炼,但是小知识分子气依然浓重,他们总是在改良与革命之间摇摆不定,不愿意去底层一个个社区做深入细致的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工作,而是幻想着通过文艺呼吁通过上书中央,寄希望于执政党的幡然醒悟,然后自己得到重用的同时自己的主张得到采纳。与其怀抱着理想的社会蓝图卑微地向执政者兜售,不如化青春的激情为实践理想的行动。靠天靠地靠祖宗靠神仙都靠不住,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真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因此一定要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唤醒更多的同志一起去底层。
繁华背后,危机万千重。他日谁主古城,唯我工与农。苍茫大地闪星火,暮色沉沉唤红日。总有英雄乘势起,我辈潜行到何时?每夜望星空,不由感慨宇宙之浩瀚。环宇过客千万亿,屈指几人史上存。
六、人际
近年来,有些人通过熟人或者自己看到报纸电视网络最后找到我,他们以为我会打官司、以为我和记者熟悉、以为我懂网络、以为我直通中央等等,其实面对现实,我也曾有无力感。他们都是被剥夺者被侵害者,拒绝他们于心不忍,接受他们无法解决。我清醒地知道自己并非官员、非律师、非记者、非作家,仅一介书生,曾为个人权益诉讼、上访、上网,均无效,因此深知底层人民苦难,唯寄希望于弱势群体的觉悟与组织,方是最佳途径。
与此相反,还有一些同样身在底层的陌生人,他们带给我却是鼓励。我曾经接到过许多陌生人的电话或者信息支持,多数只是淡淡地回个“谢”字,而收到陌生人书面来信的不多,山东的温子洋就是其中一个,当时他找不到我的电话就按照电视上所说的地址快递给我了一封信,言简意赅地说自己是个农民在济南做大米生意,后来没过多久我就接到了他的电话,更没有想到他最后真的来了西安见我,并且从当月起捐助我们的公益组织每个月500元,还筹划着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我个人以帮助。
我所在的西安进步中心因为读书会活动也新锻炼了一些新的志愿者,诸如赵磊、张鹏、张娟、刘云、吴燕、江娜、孙晗宁等等,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大学生,自己的生活费还需要靠父母供给,但是他们和我、陈星、廉花睿等一起为着更多的大学生的觉醒、为着更多的弱势群体的权益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的活动不同于高校党团委所组织的三下乡活动,我们的志愿者当然也不同于高校党团委组织的志愿者,至始至终我们都坚持自费和自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吃最简单的饭,坐最便宜的车,住最简陋的房屋,这是我们下乡的基本原则。回想起在下乡的日子里,他们所忍受的艰苦绝非其他人可以想象,自带被褥,自己在空地上搭帐篷,自己劈材生火做饭,更有志愿者被臭虫咬的满腿是包,但是他们依然坚持参与。我总在想一次实践活动不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为大家打开一扇认识和观察真实世界的窗口,各人的未来道路要怎样走,还在于自己的内心选择。我们不要求参与者完全认同青年中国行动理念,也尊重参与者不同于我们的个人选择,但是通过在这些共同奋斗的日子里,我们应该能够达到最起码的共识,那就是一个人要活的有理想,要走出小我实现大我。
这一年我又结识了一些新的导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郑梦熊和董顺利老师,五年前我独自一人在陕南老家支农进行各种探索时,曾感慨道“西北无乡村治理、机关无独立学术”,但是突然我清晰地发现就在我的身边竟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群探索者和研究者,并且我们何其相似地走过相同的道路,我在想假如我在五年前就与这一个群体结识,那么我在休学支农的道路上兴许会少走一些弯路,他们对我此前和现在所做农村工作的关注,以及平易近人的态度使一个农村来的后生感到异常的温暖。他们年轻的时候曾经和我一样,有激情和理想,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未能够选择直接去追求和实现,但是他们仍然有一颗火热的心,在再谈理想的时候他们的血液依然在澎湃。当他们在听一个毛头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地大谈改造中国社会,并谦虚地说自己是小人物也要有小理想时,我更是觉得自己的浅薄。当我的理想中有别人理想的影子时,我的心中同时也多了几份压力,未来道路尚且很长,即便我个人和团队的探索有挫折和失败,我也不希望因此影响他人追寻理想的心,毕竟我们曾经为理想奋斗过。
通过南桑村有机菜配送我们结识了一些新的市民朋友,我们每一次到他们住处时,总有人亲自下楼来接菜,总有人请我们进屋休息,总有人送我们东西,有时候一句简单的问候,都让我们内心感到很温暖。我心里清楚,其实今年参与我们城乡互助试验的许多人,更多地是出于对我个人在新农村道路上探索的支持。许多人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想着我能够种出有机菜来,即如果能够送到菜那么更好,送不来就当是对我的工作的支持,但正是基于此反而使我更有精神压力。我在想,在物质浮华的社会里他们还有心去关注一个青年人的理想与实践,因此无论我将来在人生路上能够飞多高走多远,这些朋友都应该始终铭记。
我还要特别感谢那些在我身边的朋友们,尽管他们不是我们志愿者团队的成员,但是他们一直在关注并帮助我成长,诸如周典俊,自他结婚后生活也开始稳定下来,我也常去他家做客,从南郊坐一个多小时的车赶到北郊,然后在一起聊聊最近发生的事情,聊到高兴处再喝些小酒,深夜我再坐车慢慢地从北郊赶回南郊。王任颖结婚了,殷亚莉结婚了,薛亚婷订婚了,张楠订婚了,这些不断传来的消息同样让我心底起了些波澜。有几次去北京,和原来的初中同学车亚军、吴鹏等聚会,席间谈到曾经的故乡和现在的生活,青春啊,我们就这样一步步地走过来了。我亲爱的朋友,我多么希望你们都能够拥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不再孤单不再寂寞,而让幸福将你们围绕。
原来在洛南的四五个干兄弟多数已经考上大学了,但唯有杨飞在临潼读书离我们比较近,原来在西安的几个干妹妹都已经大学毕业去了外地工作,其中一个找工作很是波折,而我竟然不能给他们帮上什么忙。尽管因为工作关系我们没有像原来联系多,但是我在心里依然记着她们,只愿她们在新的工作单位能够迅速立足并成家立业。
今年我亲妹妹也上大学了,办的是生源地贷款,报名时她显得很开心,领了被褥第一个进宿舍,她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晚上爸妈来电话问妹妹报到的情况,听得出他们内心的兴奋。在农村人眼里,作为农民的父母能够供养三个孩子上大学,四邻说起来那就是父母的骄傲。不由地想到我那在广州打工的弟弟,弟弟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居于前三的物流公司——德邦物流工作,名为“接货员”,实为“搬运工”,曾经一次竟然因劳累过度昏倒,和他一起去的大学生因受不了苦相继离去,而他却依然坚守了下来。他目前的工资除了付房租和吃饭外,几乎剩不下多少钱,但他还要还自己当时上大学时的生源地贷款。我一直在想,弟弟是一个比较老实能吃苦的人,缺乏干事创业的闯劲。我想让弟弟回老家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我也会在后面给他帮忙。毕竟我曾经在洛南奋斗过几年,留下了很多朋友,假如他能够在洛南找一份诸如教师或者公安类的稳定工作,那么父母有事他也可以照应。
今年我在经济方面的支出也很大,似乎手上所余的现金不会超过一千块钱,甚至有几回都需要等到发放补贴。创业项目的前期亏损、远方的同志路过西安、身边的同学朋友聚会、南来北往的奔走、还有给父母微薄的支援,到了年底清算才发现自己竟然极大地超支了,这真是最近三五年都未曾有过的事,新的一年我希望自己在理财方面有个计划,不要再“大手大脚”,把根本不多的收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事实上一直以来我并未曾刻意地去影响我的亲弟弟和妹妹走上和我一样的道路,我总觉得一个家庭出一个“社会人”就可以了,而另外一个人则可以走常人的路,成为赡养双亲稳定家庭的重要力量。也许这样的想法多少有些自私,我知道兼顾家国的理想状态当然最好,但是选择往往伴随着一种牺牲。每次回家都看到父母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曾经他们走路我小跑都跟不上,现在我走路他们小跑都跟不上,并且他们已经有了些白发,有了点驼背,但是他们依然为了支撑这个家庭而在辛苦地劳作,想到此不禁鼻子一酸。
忽忆儿时夜偷杏,果核散落满地。酸中透甜两相宜,任他无数犬吠。再回首,已年过廿六,父母终生操劳,试问此刻曾酣睡?子游学四处,常念山中溪水,万河终归海,儿亦难回身。
新的一年,我将铭记自己的人生格言:谦虚谨慎、务实重行、坚韧奋进、慎独求合、励志明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某些突破。
【注:本文根据2010年相关文字资料整理而成,全文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