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德胜学堂  >  马永红:大学生在返乡后的心灵触动

马永红:大学生在返乡后的心灵触动

2012-05-03

作为一个没有专门经费和工作人员的纯志愿者机构,我们至今已经整整坚持了七年。在别人眼中最为休闲的的假期,反而成为了我们这些人最为忙碌的日子。自从国家调整了法定节假日,我们的活动因此也变得更加频繁了。清明、五一、暑假……,一个假期紧追着一个假期,而我们心里面明白,一个忙碌将紧追着一个忙碌,但是我们是为了修学储能而忙碌,是为了求真知求真理而忙碌,是为了追寻理想而忙碌,这忙碌中挥洒了我们多少的泪水,又记录了我们多少的微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一直在成长。

这种成长不是在温室里的成长,而是高唱着歌曲将双脚迈向了田野,迈向了底层,去用心灵聆听一个个真实的心声,去用眼睛发现一个个真实的图景。每当在为这些年轻人做临别讲话以送行的时候,我的鼻子总是有一股莫名的酸楚,我仿佛在他们充满朝气的面庞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我们这些人多数都是来自底层,现在他们在大学里面聚集在一起,要重新回去寻找某些童年的印记,还要下去尝试改造我们生存在其中的有些缺陷的社会。

底层是否愿意接纳他们,而他们是否又能够适应底层人的生活,并且和他们展开对话。事实证明他们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做到交流的无障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在底层发现了一点什么,而这些足以让这些原本蜷缩在象牙塔里只读圣贤书的孩子们去思考,思考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青年人所应有的朝气,青年人所应有的激情。在面对社会不公时他们无比愤怒,在面对强权压迫时他们试图抗争,尽管现在他们显得很无力,更多的时候只是发泄一些胸中的不快而已,但是终究有那么一些人已经开始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我总是说故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而那些生在城市的人则在精神上更容易陷入虚无,因为他们在成年后并没有可以去追寻童年美好记忆的地方,并没有一个可以安放他们疲惫心灵的地方。但是农村的孩子们有,他们在外奋斗与拼搏,无论是蚁族还是蜗居,他们内心都有会一丝永不灭失的希望,在他们受到时代伤害的时候他们可以回到儿时的港湾做一下临时的休整,然后再重新披挂上阵迎接更为残酷和激烈的战斗。

可是那一片生我养我的故土我们还熟悉吗,当我们在外寒窗苦读若干年后我们还能够认识儿时相守相依的乡里乡亲吗?寒冬里大雪飘飘,春节的气氛日日浓厚,这些思乡的孩子都正赶在回乡的道路上。当他们斜坐在温暖的热炕头上,依偎在父母怀里,聆听着乡亲们的家长里短,他们的心灵在跳动。

这是一些九零后孩子们在返乡后所记录的小小感悟,其中许多文笔尚显稚嫩,甚至不能够完整地表达最为精彩的部分,但是这些琐碎的文字仍然将我一点一点感动。在他们出发之前我就给他们宽心,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验,用笔去记录,主题和形式都由你们自己去选择,你可以记录某一个人,而这个人可以是你的至亲,你可以描述一个现象,而这个现象可以是你的观望。事实上他们现在记录下的都是比较感性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可能是他们第一次对故乡的人和事的正式描述,孩子们受此心灵触动,然后又触动了你,又触动了我。

(本文为《2012寒假返乡调查报告》序言,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新农村研究中心)

上一篇:纪录片《父亲》的辛酸

下一篇:孙恒:201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