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儒道学院  >  评析《大学》的八条目

评析《大学》的八条目

2011-03-10

一、导论

《大学》是四书中篇幅最短的一篇,但是它却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程颐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熹说:“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①有现代学者认为“《大学》一书,可说是儒家最有系统的一篇文章,······《大学》是讲做人的道理。其内涵具有久远的溯源,其价值则概括了全人类的道德法则。”②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没有章节之分的。朱熹按照程子的看法,将《大学》单拿出来,并将其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从内容上说,《大学》一书由教育目的,个人修养方法两部分组成。《大学·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彰明自己的光辉德行;教化他人使之明白道理;亲爱民众,使人人都能革新改进;从而达到完善的境界。这三条被称为大学的“三纲领”。《大学·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此八者被朱熹称为大学的八条目。本文拟以《大学》全书为材料背景,着重评析一下“八条目”。

二、分析八条目

在欣赏《大学》这条项链的珠联璧合的整体美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其中每一颗珍珠的光彩。

格物,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是这样说解释格物之格与物的,“格,至也;物,犹事也。”格物的意思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格物首先承认物的存在,其次又承认了物的运功规律及物与物之间具有特定相互关系的存在。最后,又承认人能通过精神活动认识这些客观事物。这里物不是指自然科学的对象。“物,犹事也”,指的是日用伦常间人与人的互动行为。

致知,朱熹释曰:“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不仅是得到知识,而是自己的知识丰满到与所有的客观事物相匹配。

诚意,“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我们常听人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欺骗他人,必对他人产生影响。因此,欺骗与否,证在他人。而自己欺骗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知道。心是“身之主”,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意是心的功用,因此意的运用就需要心的先验规定。心能分辨善恶,意就要实用其力,趋善除恶。

正心,我认为,这里的正是“中合”的意思。《大学·传》“所谓修身在正其身,身有所愤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愤怒、恐惧、好恶、忧患是人生在世所不能摆脱的情感体验,但一味任情感走向偏激,则丧失了心的求善的本能要求。

修身,不是锻炼身体,使其健康协调之意。身是身体的行为,修是通过自我持有、控制、规范的意思。修身就是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善的要求。修身是格物、致知、正心和诚意的目的,又是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必要条件。因此,《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齐家,齐是整理、整顿的意思。家与国相对,是国的最小单位。齐家意味着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序合礼。孝、梯、慈,是家庭伦理的三原则。只有做到这三项才能齐家。

治国,国与家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说家是自然而成,那么国则是政治活动的产物。因此,国有诸侯国的含义,也有政治单位的更普遍的含义。治,是主动的行动。国比家复杂得多,因此,治比齐就更多一层含义,还包括行政管理的内涵。治国的原则包括,絜矩之道;德本原则;以财发身原则;任贤远小等原则。

平天下,平天下壁并不具有独立地位。它实际上就是身修、家齐和国治的状态。

三、从《大学》文本整体看八条目

《大学》一书的大部分篇幅是用来探讨八条目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八条目的基本内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后,让我们从它们的相互关系角度再进行一番审视。《大学》是儒家经典中系统性较强的经典之一。这种系统性体现在两方面:即形式的系统性和实质的系统性。形式的系统性就指就《大学》一书的结构安排及内容阐述:环环相扣、前后顶针,上下承接。整部书就像一条湍急的山间小溪,有曲折但有中断,叮咚婉转地一直向前。实质系统性体现在《大学》一书的精神实质:道德目的与修养方法的统一、道德认知与道德修养的统一、个人道德与天下政治相统一。身是自然人的最小单位,家是社会组织的最小单元,天下则是整个人类社会。《大学》将身、家和天下统一了起来,提出了方法上的道德本位主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对中国古代伦理问题的争论,如先扫家还是先扫天下、义利之争等等,都可以从《大学》的实质系统性出发,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

1、    道德目的与修养方法的统一看八条目

我们说《大学》的实质系统性中有一个方面就是道德目的与修养方法的统一。三纲是《大学》的目的,而八条目就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这种目标与方法的统一,不仅仅是目的与手段的技术性关系。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发现,方法与目的之间具有同一性关系。在《大学》中,目的就是方法的方法论,方法就是目的的分目标。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修身与明明对应,它既是明明德德方法、途径,而同时修身也有独立的价值。齐家与治国和新民相对应。家与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人群体的两个层次,正所谓离家则在国。因此,家中的成员与国中的人便是民的主体。齐与治就是通过以身垂范、化民成俗等手段实现新民。平天下与至善相对应。平天下是现实德政的理想追求,而止于至善则是理论上的最佳状态。在现实当中,生民都生活富足、道德完满便是精神追求中实现至善的标志。明明德是向内用功夫,新民是向外用功夫。现实社会就是己与群的统一。只有善其身且平天下,才能达到真正的止于至善之地。大学之道,既是可希求的目的又是能遵循的现实之路。止于至善的精神追求是超越了一切现实的,但实现这一追求的道路却又是现实的。我们看到正是这种目的与方法的统一,建构了人的道德需要、激发了人的道德动机、授予了人道德方法,许诺了人的终极价值。

2、    道德认知与道德修养的统一看八条目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道德。而《大学》中,则更细致、全面地说明了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第一,知识并不直接是道德。知识是道德的基础。第二,知识(道德认知)与道德心理的关系。第三,道德认知、道德心理与道德修养必须统一起来。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说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着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的;事物运动是过程性的。只要从事物运动过程起止出发,认识每一个环节的相互制约关系,人的行为便能够接近道。近道还不是得道。当人的行为被称为道德行为时才算时得道,而道德行为时修养、是实践。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事物运动过程的结果是人们思考行动前的目的。在人事上,特指道德目的。“止,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树立坚定的信念,才会形成顽强的毅力。安、静和定都是主体的身心状态。一个忙忙碌碌、心态浮躁的人是不能够思考的。而只有思考才能找到实现至善目标的现实途径。

在《大学》中,有两章几乎是重复地论述了修齐治平的关系,其最明显的差别是叙述顺序不同。其中一章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后面一章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郭兰芳在她的《大学浅解》中,对这样的写作方式作了文学上的分析:“这上下两段完全是循环往复的文字,换句话说,就是这一节话的意思是反复说明,迭相诠释,极其玩味。”③ 郭兰芳只注意到了这两章的形式关系,而没有注意到:前一章以“欲”字贯穿,后一章则以“后”接续。其实,分别在各章中,“欲”前是目的,是所欲,而“欲”后是手段;而“后”字前在先之条件,“后”字后是在后之结果。这两章恰好构成了一个“环”,既点出了平天下的道德追求的逻辑在先性同时又指出了格物的现实在先性。

3、    个人道德与天下政治的统一看八条目

政治与道德是人们考察研究人际关系的两个方面。道德(伦理学)从理想态和出发,它把人的现实行为的效率要求、善意的要求和美的要求结合了起来,对人际关系提出应然要求;政治(政治学)追求的目的是秩序,在历史上它历来奉行的是权力原则,它向人提出的是强制性的规范要求。表面上道德与政治似乎有着共同的追求,即都是人类社会的秩序稳定。但是它们对稳定的理解是不同的。政治要的是形式稳定,所谓的“政治平稳”。它往往建立在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承认之上,具有自我意识到的保守性。道德追求的稳定是内生的稳定性,它不是来源于外在的、超越于人的制约而是发自人的本性的自律。道德往往否定现实社会关系,它有一种激进的保守性。(保守性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常态性质,没有秩序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一切社会科学就没有源头和用处了。)

道德与政治,一个面目和善,一个面目狰狞;一个温暖如春,一个冷如严冬;一个柔软似水,一个坚硬似刚。政治是利维坦的张牙舞爪,道德是维纳斯的嫣然一笑。道德与政治是截然二分的,这是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哲学的观点。但是在《大学》中并不是这样。我们注意一下《大学》一书的传第七章及以后各章的篇名与内容的对比。第七章篇名是正心修身,而它整章的内容实际上是对修身的内涵做了详细的说明。第八章篇名是修身齐家,而实际上是讲了修身的必要性和目标要求。大学提倡的是抓住本,它把这一要求也贯彻到自身的写作中了。正心修身本在正心,心正则身修。修身齐家,本在修身,身修则家齐。齐家治国,本在齐家,家齐则国治。治国平天下,本在治国,国治则天下平。这样,本末倒将上去,天下平、国家治理和家庭和睦的政治目标的实现之根本就在于个人的身心修养的道德之修持上了。内圣外王是这一儒家伦理政治观的简练概括。《大学》中对八条目的关系型表述方式,一方面揭示了这八条目之间的本末关系,另一方面也论述了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即道德与政治是内在统一的,而它们统一的依据就是政治的道德性 

上一篇:大陆儒学一百年

下一篇:毛泽东为何爱读《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