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儒道学院  >  《伯夷列传》译文与评点

《伯夷列传》译文与评点

2011-03-29

《伯夷列传》译文与评点

译文:

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置上加以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谏诤说:父亲死了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
   
孔子说: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称述。贾谊说:贪财的人为财而死,重义轻生的人为名而献身,矜夸而贪图权势的人为争权而丧生,平民百姓则贪生而恶死。《易经》上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会相互映照,同属一类的事物,自然相互感应。”“彩云随着龙吟飞腾,谷风随着虎啸而兴起,圣人述作,才使万物本来的面目显露出来。伯夷、叔齐虽然有贤德,只有得到孔子的称赞,名声才愈加显赫。颜渊专心好学,也只是因为追随孔子,他的德行才更加显著。岩居穴处的隐士,或名声晓达,或湮没无闻,有时也是这样的,像这样的人如果名声埋没得不到称扬,多么可惜啊!穷乡僻壤的士人要砥励德行,树立名声,如果不依靠德隆望尊的人,怎么能扬名后世呢!

 



注释:

夫学者载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11)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12)?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13)。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14),何哉?

载籍:书籍。《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诗》、《书》虽缺:相传孔子曾经删定《诗经》、《尚书》,经秦始皇楚书后,多有缺亡虞、夏之文:指《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其中详细记载了虞夏禅让的经过。逊位:这里指让位。逊,让,退位。咸:全,都。典职:任职。此指代理职务。典,主持。功用:业绩,成就。重器:宝器。此处用以象征国家政权。大统:帝位。(11)说者:指诸子杂记。(12)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许由、卞随、务光虽见于诸子杂说,而《六经》中未曾言及,又根据什么称说呢?称,赞许,表扬。(13)冢:坟墓。(14)其文辞:指《诗》、《书》里记载的文字。少:稍微,略微。:梗概。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父死葬,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11),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12)。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13),而伯夷、叔齐耻之(14),义不食周粟(15),隐于首阳山,采而食之(16)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矣。以暴易暴兮(17),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18)?于嗟徂(19),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是用希:即怨用是希。意思是怨恨因此就少了。用,因。是,此。希,同。稀少。悲:此处引申为悲、叹服、同情。轶诗:指下文《采薇》诗,该诗未收入《诗经》,所以称之为轶诗。,通,散失。可异焉:着实奇怪。因为前文《论语·述而》说过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歌辞中又有嗟徂兮,命之衰矣这种表示怨气的话,所以感到着实奇怪。其传:《索隐》按其传,盖指《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何不。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号:追谥的尊号。叩马:勒紧马缰绳。,通,拉住,牵住。:于是就。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盾。,戟。此处引申为战争。(11)(shì,士):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12)左右:身旁的随从人员。兵之:用武器杀掉他们。(13)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14)耻之:以之为耻。认为武王平暴,天下宗周是耻辱的事情。(15)义:坚持仁义、气节。(16):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17)暴:前一指暴臣,后一指暴君。易:换。(18)适:往。到……去。(19)(ū,虚):叹词,表示惊异。(ú,阳平,”):通,死亡。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11),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12)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13),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有人,有的人。天道:指左右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无亲:没有私心,没有亲疏、厚薄之分。积仁洁行:积累仁德,使行为高洁。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七十,是举整数而言。空:空乏、穷困。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糟,酿酒剩的陈渣。糠,粮食之皮。不厌:吃不饱。厌,写作。饱。蚤夭:终于早死。,通,过早地死。相传颜渊二十九岁白发,三十二岁死去。肝人之肉:挖人肝脏当动物的肉吃。按盗跖云云,均系当时对这位奴隶起义领袖的诬称。暴戾(ì,力):粗暴乖张,残酷凶恶。(ì,字)(suī,随):任意胡为。彰明较著:形容非常明显,容易看清楚。彰、明、较、著,都是明显、显著的意思。(11)近世:实则当世,这是避免招致灾祸的措词。(12)择地而蹈之:选好地方才肯迈步。不敢轻举妄动。(13)行不由径:不从小路行走,比喻光明正大。径,小路。引申为邪路。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这二句的意思是说,主张不同,彼此不相商议、合作。语见《论语·卫灵公》。为,语见《论语·述而》,原文作:富而可求也语见《论语·子罕》,原文,作。句未有字。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见:同。显露。这两句历来解释不一。《索隐》认为伯夷让德之重若彼,而采饿死之轻若此;又一说是操行不轨,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发愤而遇灾祸,是其轻若此。《正义》认为重为盗等,轻谓夷、齐、由、光等。顾炎武则认为其重若彼,谓俗人之重富贵;其轻若此,谓清士之轻富贵。而顾氏更贴近本文原意。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烈士,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灭而不称,悲夫!巷之人,欲行立名者(11)非附青云之士(12),恶能施于后世哉(13)

语见《论语·卫灵公》。疾,痛恨。称,称颂,赞许。财:为了达到获得财物的目的而牺牲性命。,通。为某种目的而死。烈士:有志于功业的人。夸者:矜夸的人。死权:为权势而死。众庶:泛指百姓。(íng,平):通,依靠,依据。同明相照五句,语见《易··文言》,原文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说的是同类事物互相感应。作,起,出现,著述。睹,显露,昭著。附骥尾:苍蝇附骥尾而行千里;比喻追随名人、受到名人的称扬之后而成名。,千里马。岩穴之士:在山野隐居的人。趣:趋向,向前,取。舍:隐退。灭:埋没。(11):磨刀石。引申为磨,锻炼。(12)青云之士:德隆望尊、地位显赫的人。(13)恶:,怎么,哪。施(ī,衣):延续、留传。

 

文章评点: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但是,商朝末年,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武王伐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是不可逆转的,而夷、齐的谏阻和耻食粟是背转历史大潮的。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那是颂错了,他们不值得歌颂。而作者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无疑是有所偏颇的。
   
本文写作独具特色。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无。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名为传纪,实则传论。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就算变例了。所以,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本文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一顿即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

上一篇:颜回

下一篇:公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