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科學
(此文於1999年12月3日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舉辦的“金禧講座”上發表。)
梁院長、各位來賓、各位同學:
50年以前,錢穆先生創建了新亞書院,這是香港文化界一件非常重要、有深遠影響的事情。我今天有機會參與他創建的新亞書院50周年金禧紀念,感到非常榮幸。
梁院長給我指定了一個題目,叫做“中國文化與科學”。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題目,不可能在一個小時內講得很清楚,所以我只能就我覺得特別值得討論的幾點,提出來跟大家討論。
1 中國傳統人本文化是“內學”,以身心爲主
那麽,我這個題目基本上是分成這九條,第一項是“中國傳統人本文化是內學,以身心爲主”。這個說法不是我創出來的,是很多人都講過的。比如說,梁啓超在有名的《勸學篇》裏面講道:“中學爲內學,西學爲外學;中學致身心,西學應世事。”那麽如果中學是內學,可是也必須要處理外學,因爲外學是人的身體以外的自然的一切,怎麽處理法呢?所以我們就要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是傳統中國文化怎樣處理外學法?如果查中國的古文獻,對此有很多的討論。那麽,總結起來呢,我想下面這幾句話也許可以概括多半的觀念,他曾經說:“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乎吾心”,他又說:“心明便是天理”,又說:“萬物一體”,這些說法,都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外界事物需要瞭解的總的態度。
2 傳統中國文化如何處理“外學”?
我們還可以看到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是從王陽明開始的,董仲舒就說過了:“天人之際合而爲一”;朱熹說:“天人一物,內外一理”、“天人無二理”。什麽叫做“天人一物,內外一理”呢?就是說有一個“理”,這個“理”對於我們自己的思想跟外界的一切,是一回事情,這整個的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的精神。當然,這並不能解釋清楚他們所講的這個“理”到底是什麽,要想瞭解一國的傳統文化,我想必須對這點有一些瞭解,就是這個“理”到底是什麽。我認爲,這個“理”是一種精神,或者說是王國維所講的“境界”。或者我們用另外一個方法,不問“理”是什麽,是問“理”不是什麽。那麽我們就得到結論,“理”不是近代科學所講的規則、規律,或者是定律。這些觀念、規則、規律跟定律,是近代科學追求的重要精神,而這股精神跟中國傳統文化所要追求的“理”是不一樣的。它們的方向是一樣的,可是具體內容是不一樣的。傳統的中國文化裏,沒有這個定律,沒有這個規律,沒有這個規則的觀念。
我想,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有一個直觀的瞭解,不妨來看一幅宋朝的畫,一幅北宋郭熙所畫的大的山水畫,有五尺多高。這樣的畫,今天國際上研究藝術的人,把它叫mulnumentory landscape。你站在這個mulnumentory landscape前面,問你自己:這個畫家的心境是什麽?這畫家所要表現出來的精神是什麽?以及這個畫家對於他所畫的東西的瞭解是什麽?我想,你問了這些問題以後,就比較容易了解到傳統中國文化、傳統中國哲學主要的精神是什麽了。
3 傳統中國文化如何求“理”?
在宋朝稍爲晚一點的時候,有一位作家叫做韓拙,他寫了一本書,叫《山水純全集》,這《山水純全集》有一個後序,是由一個有名的學者張懷寫的,其中說:“人爲萬物之靈者也,故合於畫,造乎理者,能畫物之妙。昧於理者,則失物之真;爲畫造其理者,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會神融,默契動靜於一毫,投乎萬象,則形質動蕩,氣韻飄然焉。故昧於理者,心爲緒使,性爲物遷,密于層豐,老於利欲,徒爲筆墨所使哉,安足以與天地之爭哉?”他這麽講,相對於“味於理者”,是要“造其理者”。換句話說,他認爲,對於這個畫,你如果不懂得這個“理”,你就不能夠畫出真正的精神來,如果你懂得這個“理”的話,你才能夠懂得物之爲妙,然後你才能夠真正地達到一個超然的境界。所以,幾千年中國的傳統文化,所要達到的境界,是這幾個字,在各個地方,在不同的哲學家的言論裏,你都可以看到:“理一分殊,義以蓋全,內外一體”,什麽叫做“理一分
殊”呢?就是說“理”是一個,只有一個“理”;“分殊”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它用在不同的情形之下,有不同的結果。那麽,我們要問:既然說中國的傳統文化裏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追求一個“理”,用什麽方法來追求這個“理”呢?傳統中國文化如何來求“理”?如果仔細分析,我想會得到一個結論:這個方法就是歸納法,即把許多分處的一些現象,或者一些狀態,歸納成一個最終的“理”。這是一個精簡化、抽象化、濃縮化、符號化的過程。通過這一類思維方法,傳統的中國文化想要達到一個瞭解世界一切之一切的境地。
4 近代科學如何求自然規律?
如果剛才我所講的這些我們可以接受,那麽,近代科學跟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法有什麽不一樣呢?我想,首先可以肯定:近代科學也是在追求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傳統中國文化所講的“理”,可是呢,換了一個名詞,換了一個觀念,這就是“自然規律”,所以,近代科學裏頭的“自然規律”,可以說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理”。當然,我們就要問了,說:“好,那麽近代的科學怎麽來追求這個自然規律呢?”其精神和方法之一,跟傳統中國文化一樣,是用歸納法求得這些規律。不過,近代科學跟傳統中國文化一個主要的分別,是前者還另外有一個方法,另外有一套思維的方式,這第二個方式是上到下的,是推演,是用邏輯的方法來推演,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裏頭所沒有的。
推演的方法需要邏輯,邏輯是希臘人爲研究幾何學所發展出來的思維方法。大家如果記得在初中念的幾何學,就會瞭解到這個方法的主要精神。我們必須注意,在近代科學以前,也可以說是到牛頓的工作以前,西方的思維方法,也往往不引用邏輯。從牛頓開始,西方的學者才真正地瞭解到這個邏輯推演方法的重要性,而把這個重要性加到所謂Natural Philosophy裏頭,由此産生了近代的科學。可以說,這是近代科學精神誕生的一個重要標誌。中國古時候沒有發展出這個邏輯系統,第一次對於這個邏輯系統有一點涉獵的,是1607年徐光啓跟利瑪竇翻譯了《幾何原本》的前六卷,可惜影響不大。1607年,可比牛頓Principia的出版還早了80年,但是他們這次翻譯,對於邏輯的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裏的影響,沒有起很大的作用,雖然我們今天在幾何學裏頭所用的很多的名詞,都是源于徐光啓跟利瑪竇的這一個最早的翻譯本。
邏輯的重要性
徐光啓對於邏輯的重要性,有很深入的瞭解,可從他對《幾何原本》的序所講的一些話,以及他一些別的文章中看出來。我現在只舉兩個例子,一個是,他說這《幾何原本》裏所講的推理方法,是一步一步的,“於前後更置之不可得”,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這一步一步的,就是從一到二,從二到三,從三到四,你不能顛倒過來,這當然是邏輯裏頭的一個基本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裏頭是沒有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裏頭,是要用一種抽象的分類、歸納的想法,來達到“理”,這個跟西方的一部分精神是一樣的。可是這種推演的精神、邏輯的精神,在中國傳統裏頭沒有。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是,他有個叫做“三似三實”的說法:“四至晦,十至明,四至繁,十至簡,四至難,十至易”,任何一個對於初中幾何學有些了解的人,都懂得這幾句話的意思。看上去是非常複雜的,是非常隱晦的,是非常難的,可是你如果懂了這個邏輯的精神以後,就完全不是這回事,其實是很簡單、明瞭、容易的。比起用一個歸納法,用一個沒有邏輯順序的思維方式要來得容易,因爲它是一步一步的,可惜他們所做的這項工作,後來沒能發展下去。
唯象理論
我剛才說,近代科學的精神,是要把歸納法跟推演法結合起來,那麽我現在就舉一個特別簡單的例子,就是今天物理學的結構。今天物理學的結構,可以說是分成四層,從一到二到三到四。首先是最基本的現象,爲研究這些基本的現象,你需要做一些實驗。那麽從這些現象,從這些實驗,一個很廣但不一定很深的領域提煉出一些東西來,這就叫做“唯象理論”。“唯象”的意思,就是你只是從這些現象來著眼,把這些現象歸納出一些規律,那麽“唯象”理論跟這些現象之間的關係,又是歸納的,又是推演的。我可以畫兩種箭頭,向上的一個是“推演”;“歸納”的箭頭呢,我是把它變成虛線。這個“唯象理論”,在這個現象裏,推演的過程呢,我用實線。我一個用虛線,一個用實線,也有它的象徵性的道理。因爲實線所做的事情,是比較不容置疑,不易引起爭辯的,而這個虛線的“歸納”呢,是容易引起爭辯的,因爲每一個人著重點不一樣,看法不一樣,所以思維的方式不一。那麽,近代科學重要的一點是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從一變成二。那麽二跟三的關係呢,是要變成一個更深的理論結構。最後從三到四,則是把這些理論結構變成一個數學的語言。可以說,以上所表示的,正是近代物理學的精神。
力學是怎麽開始的?
爲了更清楚地說明這一點,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力學是怎麽開始的?它是經過了哪四步?第一步,是Tycho Brahe。他是16世紀的人,對於行星在天上的位置,做了以前所沒有做過的,當時是最精確的天文觀測。過了一些年,來了Kepler,Kepler是一個理論天文學家,他仔細研究了Tycho Brahe的這些資料,然後歸納出來三個定律。這三個定律,用我剛才的話說,是“唯象理論”。這三個定律,第一次提出來行星的軌道。Tycho Brahe跟Kepler都已相信Copernicus的“日心”理論,而Kepler更第一次提出:太陽在中間,地球繞著太陽轉,行星繞著地球轉,都是一些橢圓,而不是圓,也不是圓上加圓的那種從希臘傳下來的想法。Kepler的“唯象理論”有關鍵性的作用,爲什麽?因爲又過了幾十年,牛頓出現了。牛頓對Kepler的這些觀念,這三個“唯象理論”的定律,加以解釋,這一解釋就形成了今天的力學。大家知道有牛頓的三大定律,加上萬有引力定律,就可以准確地解釋Kepler的“唯象理論”。而牛頓的這三個邉臃匠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