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准,无不为大家所称道。这个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国家虽然国小民寡,但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已迅速迈入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新加坡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文化、伦理道德层面分析,主要与新加坡领导人将儒家基本价值观上升为国家意识,并与政府卓有成效地推广运用在公民德育教育中是分不开的。
(一)《儒家伦理》被设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
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儒家伦理编成教材并在学校里正式开设《儒家伦理》课的国家。1979年,新加坡开始策划教育改革,提出了道德教育改革方案。1982年,当时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提出在中学增设儒家伦理的建议。新加坡政府根据这个建议,与同年宣布自1984年起在中学三、四年级的德育教育必修课中增设《儒家伦理》课程,并把“仁、智、勇、义、礼、信”确定为中学《儒家伦理》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儒家伦理的价值观念,成为既有远大理想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有用之才。1983年1月,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成立。同年3月,教育部又成立了“儒家伦理课程编写组”,编写供中学使用的《儒家伦理课本》以及相关辅助读本。1985年,儒学研究会等学术团体相继产生,带动了不少学者对儒家伦理的热烈探讨,使儒家伦理教育运动从学校走向社会,从政府走向民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加坡虽然停开了儒家伦理课,但随后进行的公民道德教育仍然吸收了大量儒家伦理的精华,儒家思想在新加坡新一代的公民道德教育中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二)儒家伦理中的“八德”被作为新加坡人的行为准则
为提升新加坡人的精神品格,李光耀把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视为儒学思想的核心,提倡把这八个字作为新加坡人的具体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标准。“忠”,就是要忠于国家,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例如,为了强调“国家利益第一”,新加坡政府实施国民服兵役制,凡年满18岁的男性青年,都要应征入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训练,培养誓死报国的意志和守纪律、守秩序、肯吃苦的品质。“孝”,就是要孝顺长辈,尊老敬贤。李光耀特别强调,家庭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主张按照儒家的传统,保持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不提倡夫妻随便离婚,重婚者判重刑。“仁爱”,就是要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李光耀曾号召新加坡人都要做一个“仁人君子”,与儒家强调个人的修为以期
(三)儒家伦理成为“共同价值观”的核心源泉
1991年1月,新加坡政府正式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求同存异,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共同价值观体系的核心精神是儒家伦理。儒家所倡导的以整体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模式,以及“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构成了共同价值观的核心精神。
(四)儒家伦理教育不断社会生活化
新加坡政府为推广儒家伦理还在社会上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动,每年开展的全国性活动约有20个,其中多数是以儒家伦理作为理论依据的。如影响较大的有礼貌月活动。为把新加坡建成“人人谈吐优雅、举止彬彬有礼、态度温和谦逊的礼仪之邦”,政府将每年的7月定为全国文明礼貌月,对全体国民进行“礼”的教育,要求各行各业都要为员工开设礼貌训练课程,并把礼貌运动的重点放在学校,使广大青少年普遍受到礼的教育。该项活动自1979年开展以来,年年举行,从未间断。长期而深入的礼貌运动使新加坡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面貌大为改观,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新加坡政府在对公民进行“富而好礼”教育的同时,还依据儒家“俭以养德”思想在全社会开展了“富而节俭”的教育,政府鼓励人们多储蓄,并在中小学校年年举行储蓄比赛,以培养孩子们节俭的好习惯。除此之外,新加坡还非常注意营造具有儒家色彩的社会教育氛围,如全国40多个地铁站的月台上和16条地下隧道里,都张贴印有孔子语录的广告;在公园内塑造孔子像以供人瞻仰等。这表明新加坡的儒家伦理教育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时时处处对人们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学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丰硕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反映了历史上中外文化的相互渗透,特别是儒学注重道德修养和高尚行为规范的培养,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新加坡在大力推行儒家伦理教育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为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将其运用于当前的德育教育中提供了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