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经历第三次社会大转型和民族复兴,为了应景,文化界提出要大力复兴中华文化。至于到底要复兴什么,个个不知所云。如果文化复兴就是熬制心灵鸡汤、修点粗制滥造的假文物、插几根鸡毛在先贤的坟前起舞、让小朋友摇头晃脑读点四书五经、抄编几本所谓文化盛典、或者恢复繁体字等等,那文化复兴的价值到底何在?
伪知识界和知识精英搞的这场闹剧与经济领域的浮躁相一致,是典型的文化暴发户心理作祟。哪些整天鼓吹文化复兴的仁人志士,其实连文化的基本概念也搞不清楚。唯一能做的不过是以文化复兴之名,行坑蒙拐骗之实,或者披了文化复兴的外衣,搽上文化传统的口红,大秀文化名士的风度与派头。
如何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明清以降,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民国以前,表现为文化自大;第二个阶段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初期,表现为文化自卑;第三个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表现为文化自我膨胀。
在这个过程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从极度自信到极度自卑又走向极度的自我膨胀。这一切跟中国国力的变化有着很大的联系。其实,世界上很多民族都走过了类似的道路,比如日本。但没一个国家这么浮躁,玩得这么无厘头,这都是拜伪知识界和伪知识精英所赐。
民国以前的文化自大。
在晚清以前(包括晚清),中国人一直以天朝大国、礼乐之邦自居,中国的统治者和民众对自己的文化表现出极度的自信,甚至自大。在他们眼中,别人都是化外之邦,是文化落后的“蛮夷”。其实文化本无优劣之分,文化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但自大的中国人并不这样认为。
文化的极度自大必然会导向两个结果,一是文化侵略,15世纪以后基督教世界就是这样干的;二是自我文化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圈里自我陶醉、自欺欺人。
从宋明王朝开始,中国自我封闭的文化系统出现了新气象。不幸的是,中华民族前后被一撮更落后的异族贵族所统治。蒙古和满洲贵族连旧的文化高度也达不到,何谈文化突围和创新。结果是更加自大、封闭、不求上进。东施效颦,成绩可知。在满清统治的200多年里,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的进步。了不起的政治家左宗棠在平定西北时,意外发现明代威力强大的红衣大炮和炮弹,左宗棠感慨万千,三百年前中国就有这样的武器,如果继续传承下来,洋人怎么可能在中国如此横行!大家可以想一想,满清蛮子到底愚昧到了何等地步。
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到中国,希望与大清帝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并通商,但乾隆根本不买帐,因为不愿磕头,乾隆皇帝甚至拒绝接见马戛尔尼。马戛尔尼曾感慨地说“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1842年,被道光皇帝法办的林则徐远戍新疆,年届花甲的老人在流放的凄风苦雨中写信给远方的友人,信中袒露作为当事人对那场严重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并带给他不幸与荣耀的鸦片战争及时局发表真实的看法。从信中可知,林则徐认为鸦片战争中国根本就没有胜利的可能性,即便是换了岳飞、韩世忠一样的军事干材,虽百万雄兵也于事无补。抛开林则徐的唯武器论的狭隘看法不论,明知道打不过人家,可向来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文忠公,却口口声声要与别人拼命。为何,文化上狂妄自大的氛围笼罩着整个朝廷和文化界,胆敢承认自己的不足,就要承担巨大的政治和道德风险。既如此,中国接下来被蹂躏的命运,自然也就注定了。
马克思曾对此有过精辟地论述:“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总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民国以后的文化自卑。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天朝大国一个响亮的耳光。自大的中国人开始明白,其实我们并不是战无不胜。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洋人的坚船利炮。林则徐的好兄弟魏源写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于是有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以期提高中国的战斗力,挽救民族的衰败与没落。洋务运动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李中堂功不可没,但甲午战争彻底击溃了中堂大人的洋务美梦。既然唯技术论不行,那中国的毛病在那里呢,中国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制度的问题,于是就有了维新变法,结果制度革新没搞几天,就被老佛爷给连窝端了。
新瓶装旧水不行,那就来个彻底的,孙中山领导了种族与制度革命,把满洲贵族赶下台,在中国建立中华民国,落实其提出的三民主义。但汉族老爷和三民主义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真正的新气象,国家似乎比以前更乱。
中国知识分子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要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就必须先改造中国的文化传统,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鲁迅所谓的国民性改造。
原本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传统开始遭到知识精英的谴责,以孔夫子为代表的社会伦理遭到批判。尽管其中也有所谓复古派的抗议和挣扎,但打倒孔家店,清算孔老二,向西方看齐,成为整个文化运动的主流。西方的各种学说和主义被引进到中国。
中国文化成为腐朽与落后的象征,西方文化是中国的方向和希望。其本质就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自卑。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培养的知识分子,从没有如此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方式也在西化,因此出现了一堆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也在民族文化自卑和西方文化优胜的背景下被改造得乱七八糟。那些骂共产党的人,也应该向民国的老爷们讨回公道,因为北京城首先就是在他们手中被改造成了四不像。
知识分子始终是这场文化改造运动的急先锋。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钱玄同、吴虞等新文化运动的英雄们大多都是这样的表率。
陈独秀提出:“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
胡适主张全盘西化,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宜于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明。”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更是使用了“吃人”这样的字眼;钱玄同等还有更彻底的否定中国文化的措施,主张干脆废除汉字,把中国文化连根拔掉。其实这些人都是传统文化学养非常深厚的学者,其文化心灵也无出传统的藩篱,之所以如此强烈地主张西化,反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其本质是一种很深的文化自卑,并把反文化传统与民族兴亡的大目标紧密连接起来,因此即便过程不免痛苦,也就顾不了那么多。鲁迅先生讲得很明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这就是他们强烈反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逻辑。
在今天看来,五四文化英雄们盲目的文化批判一方面破坏了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理性展开,也为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文化运动,当然是一场政治运动,但也是民国以来的文化批判运动所累积的巨大力量的一次总爆发。当盲目的文化批判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并得到最高权力阶层的支持,就会产生翻江倒海的力量,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事业形成巨大的打击和破坏。
文革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知识界所进行的反思实际上还是延续着民国以来的模式,但从程度上已经开始温和了许多。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升,这场发端于晚清几乎经历了150年的文化批判运动开始发生逆转。可惜的是,它并没有导向理性的轨道,而是从一个极端迅速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90年代以后的文化自我膨胀。
几乎跟所有新兴国家一样,国家在由弱变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膨胀。中国也不例外。高度提升民族文化的地位是民族主义膨胀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在战败后一穷二白,跟中国一样,也是一切向西方看齐,大力批判其文化传统,模仿西方改造其生活方式。可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就开始膨胀,重视和发展其民族文化。
随着国力强盛和国际地位提高,强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很正常的,也是历史的必然。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这个过程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健康的方法应该是认真研究和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并把它与现代民主制度的原则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文化和制度环境。可中国的伪知识界和伪知识精英却采取了极为功利取巧的办法,营造浮躁、自大的文化氛围,以便迎合国内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没有人愿意为文化的发展做切实的功夫,而是把所有的精力用来表演、作秀,或者以此为工具攫取利益。
文化的无知和功利必然会导致文化的狂妄自大,把中国文化提升到飘飘然的高度。某些人甚至认为,只有中国文化才能拯救世界。这不是典型的暴发户心理是什么?曾经千夫所指的孔老二突然变得比摇滚明星还受欢迎,并摆出要跟耶稣抢地盘的架势。我曾在《圣人孔子》一文中探讨过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至于孔老师是否有必要成为国际巨星,兄弟始终保持怀疑。自从发达了以后,中国的精英开始膨胀起来,甚至提出要用中国文化一统天下,教化万邦,一幅非孔老师出奈苍生何的架势。兄弟要说的是,中国人消费孔老师是无可厚非,但孔氏大力丸是否对洋人们有同样的功效,的确让人担心。还是不要动不动就把孔老师抬出去的好,留着我们自己消费行了。
就像有些人把办公室装修成皇宫,或把办公楼修得跟美国国会大厦一样。伪知识精英们为了撑起文化复兴先锋的面子,也搞了一堆伪概念、伪经典、伪学术和伪文化建筑等等。如果大家有兴趣到书店,瞻仰那些装帧精美的煌煌巨典,哪几个不是胡抄乱编的,哪几个前面没有堆积着伪知识精英的大名,他们真的看过一眼自己的这些经典作品吗?那些大师、专家的名头,又是从何而来。有人说我没有说自己是大师啊!可你天天送别人大师的帽子,不就是给自己也换一个吗?西方人有句谚语:“最喜欢过度赞扬别人的人,正是那些渴望听到别人赞扬自己的人”实在说得透彻极了。再说,你整天摆着大师的派头,动不动提出让小孩子读四书五经、恢复繁体字这样的真知灼见,不就是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和文化话语权吗!
除了招摇过市,吸引群众起哄,请问搞这些玩意到底有什么用?动不动要重修这个、重建那个,搞一堆劳民伤财的所谓文化项目,难道这就可以把我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如果事情真这么简单,我们可以做个预算,拿大把的银子多修几个宏大的文化工程不就行了。问题是面子有了,里子却一天天在烂掉。其实反复列举这些问题很无聊,就是让大家看清楚所谓文化复兴的闹剧,伪知识界和知识精英到底在玩什么把戏。
鲁迅先生在《希望》中引述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我们应该放弃那些虚妄的文化价值,结束类似文化复兴这样的闹剧,克服文化自大狂的心理,以真诚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人生和文化传统,并做出切切实实的努力,中国文化才能去伪存真,为完成中国社会的第三次大转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不需要所谓的文化复兴,而是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民主制度相融合,创造我们新的生活方式,构建更为健康的现代社会。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