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孔子学会  >  吴小龙:陈寅恪的历史悲情

吴小龙:陈寅恪的历史悲情

2014-11-18

陈寅恪的历史悲情

吴小龙

  几年来,“陈寅恪热”一直持续不衰,研究、推崇的文章、著作连篇盈箧。这对抱着不可化解的悲情冷落终生的陈寅恪来说,应当是一种告慰吧。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理解他的悲情,和他在这种悲情中的思考,还有他在这种悲情和思考中的坚定的信念和持守,那么,这种告慰恐怕是陈寅恪所不需要的。
  
  
     陈寅恪的悲情是对整个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进程的思考的结果。这一段历史确实无法令人振奋,虽然人们真诚地振奋过。在国人一阵阵地振奋、乃至狂热时,陈寅恪一直冷落地独处一旁,冷静地旁观、思索,他的悲情在国人的这种狂热中加深,这是他的过人之处;然而就在这种悲情终至不可化解之时,他仍以其对中国文化的信念顽强地守持着,坚持着他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坚持着他对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大因缘”的等待,这是他更可贵之处——尤其是当我们看到一些人从往昔的狂热中出来后,再三再四地拒绝反思,只是在竭力制造新的狂热中自得、自虐,或者放弃一切信念和守持而在趋潮中放纵,我们更感到这个孤傲的老学者确实可敬、可佩。
  
  
     现在人们爱说解读陈寅恪,我以为,要真正读懂他,就要真正理解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解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思考和真正态度,还有,就是他对决定性地关涉到这个文化的命运的两个政权的态度的真切意味——把他看作前清遗老或反共人物都是迷于一些表面现象的简单化的错误结论。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虽然是陈寅恪晚年为柳如是作传时才完整地提出来,但它准确地表达着陈寅恪一生的价值认定,而这一认定表明,陈寅恪无疑属于五四那一代人。表面上看,陈寅恪和曾与他在清华国学院共事过的王国维一样,是个坚持站在传统文化立场上的守旧派,坚守的是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然而他用来表达传统文化的根本的这所谓“我民族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却恰恰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所弘扬的思想。虽然陈寅恪和王国维一样,总是被划在五四群体之外,他也确实不曾说过赞扬五四的话,但他所认同和标举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却分明是五四的精神遗产。以守持传统文化精神为职志的陈寅恪在讲出这句话时没有半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