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儒道学院  >  作为通识教育的“《四书》导读”课程

作为通识教育的“《四书》导读”课程

2012-03-04

 

                作为通识教育的“《四书》导读”课程

郭齐勇

       (武汉大学国学院暨哲学学院教授)

 

近二十年来,我在武汉大学开了两类有关《四书》的课程,一类是通识教育课,一类是专业教育课。前者面向全校本科生,后者面向国学试验班的本科生。本文介绍前一类课程的教法。

这类课程以前叫公共选修课,我曾以“中国文化1”、“《四书》与儒家伦理”等课名开过(与此相应还开过“《老子》《庄子》与道家智慧”),3学分,54学时。近几年,改为通识教育课“《四书》导读”,2学分,36学时,所属领域为: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

我曾向学校建议在通识教育中开出中外经典课程,其中,中国经典有《周易》《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史记》《汉书》《楚辞》等,多数已开出。我希望以部分重要的中外经典例如《四书》等课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组织多人来开,目前敝校还沒有做到。

《四书》通识课中,我提倡分别开《论语》、《孟子》与《学》《庸》,并让已毕业的博士生这么去开,可以使学生读得稍细一点,但我自己尝试的是《四书》合开,这也不失为一种方式,可以方便理工医类的学生,引他们进门。各校似应有分别的与合开的《四书》课程,供学生们选择。

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一定的儒家经典的基本常识,背诵一些重要篇章。从根本上讲,是希望同学们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修养性情,变化气质,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四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经典导读是让同学们走进传统文化的便捷方式。本课程旨在使同学们直接接触中国经典,学习并实践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我们提倡读书与修身相结合,在现代语境中调动古代经典,让现代青年陶冶性情,更有幸福感。当今大学校园,重视功用,忽视身心性情的修养与道德的提升,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诸多不利。经典文献的学习,可以启发同学们用新的眼光和视角来诠释其中的义理,掘井及泉,深造自得,用以涵咏自身,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践形尽性,知行合一。

在本课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讲授,使同学们走近圣人孔子、孟子,接触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典,领悟做人做事的根本,护持中国文化之根。除了讲解《四书》的基本内容、内在精神、核心价值与现代意义外,还要告诉同学们如何自己去读《四书》教《四书》。上课一开始就讲:让我们一起来读《四书》,背诵张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通过这一课程,使我们活得更有意义与价值,更有崇高感!

修通识课的同学来自不同专业,兴趣与修课的出发点也各自不同,为了照顾更多同学,我始终考虑到听课者的实际的国学素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讲解圣贤经典。孔孟之道、儒家学说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常常遭到曲解,本课程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我们吸收传统经典讲解的方式,融会现代文化思潮,用同学们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儒家思想的精义。

同时,我们制作了PPT文件,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方便;申请了本课程的公共邮箱,凡修习本课程的同学都可以在公共邮箱中下载到课程PPT文件与参考资料,以便课后温习,加深、巩固所学内容;同学们若有相关疑难,也可以发送邮件到公共邮箱之中,我的助教对这些同学的邮件都做了及时的答复。

选修的理工医文类学生绝大多数都能按时上课,课堂听课认真,不少同学还能就课堂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见解,表现出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浓厚兴趣。就考试效果来看,绝大多数同学都按照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对于传统儒家学说有了一定程度的切身理解。

课时安排:

本课程分为四大单元,即《大学》导读、《论语》导读、《孟子》导读、《中庸》导读。教学即按照此顺序进行,这也是朱子所强调的阅读《四书》的次第。在学时分配上的理想状况是:《四书》概论3学时,《大学》导读6学时,《论语》导读9学时,《孟子》导读9学时,《中庸》导读6学时,总论儒学精神3学时。

教学方法:

1、课程讲授:讲解《四书》的内在核心精神;抽取出各经典的重要篇章,结合相关经典注解,逐字讲解,然后会通大意。在《论语》的讲授方面,我们以分类的方式,集中讲孔子的孝悌、忠信、仁爱、为政、天道与天命、修养与思想方法论的精华。在《孟子》的讲授方面,我们集中讲孟子的性善论、仁政学说、人格境界与操守、论辩方法等。

2、朗读与背诵:课堂上带领同学们大声诵读;课下安排同学们背诵核心章节。我们还编了《论语》100条,要求同学们在课外背诵。

3、组织六人左右的助教团队(由博士后、博士生与硕士生组成),随堂听课,每人负责20位学生,由助教团队组织学生讨论(课内外讨论各一次)、答疑、批改与点评习作等。

4、讨论与答疑:通过公共邮箱,收集学生的相关疑难,及时、详尽地答复学生的疑难。

5、习作:要求学生提交手写习作一篇,并认真批改、点评。

教材: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与《孟子译注》,中华书局版。

  参考书:《中国儒学之精神》郭齐勇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

考核方式:平时背诵、习作,记录成绩2次。期末用闭卷考试方式,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与义理的把握,记录成绩1次(佔六成)。三次综合评分。

礼仪:上课下课时由班长统一号令,学生起立向老师行礼问候,老师回礼致谢。

选修此课的多数学生比较投入,认为深受教益。我主要为同学们继续自学《四书》与中国文化其他经典打下一个基础,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尤其是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孔孟之道的尊重与热爱,端正文化立场与心态,理解儒家对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贡献,批评对孔孟的诬蔑不实之词,拨乱反正,使他们懂得什么叫文化自觉,我们拿什么精神走上世界参与文明对话,以及儒学经典在现代生活中参与公民道德建设与健康的现代化的积极意义。

此外,我为国学试验班讲过两轮“《四书》研读上”,即《大学》与《论语》,讲过十一轮“《四书》研读下”,即《孟子》与《中庸》。我还曾经为经管学院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试验班上过两轮“中国文化”(12)课,之一为《论语》《孟子》,之二为《老子》《庄子》。

最后还要向各位报告,家兄郭齐家先生原在北京师大讲《四书》,退休后,六、七年来,在北京师大珠海分校上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主要讲《论语》《孟子》与《老子》。与我合作过的博士后,我曾指导过的博士生,已有十多人在国内各高校开通识教育的《四书》课程,令人欣慰。

附录:2010----2011年第二学期,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四书导读”,郭齐勇主讲,限制选修人数125人。

实际上课的安排(每周3学时):

第一周 绪论:为什么要读《四书》,如何读《四书》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修齐治平

第二周 孔子与《论语》,论孝悌忠信

        (布置背诵《论语》100条)

第三周 《论语》论“仁爱”(核心价值系统)

第四周 《论语》中的政治观与管理智慧

(布置学生写习作一篇,1200字)

第五周 《论语》论天与天命,人生意境

第六周 《论语》的现代意义

        (本周组织课外讨论一次,由助教掌握,每位助教带20名学生)

第七周 《孟子》论性善

第八周 《孟子》的政治哲学

第九周《孟子》论人格境界与操守

第十周 《孟子》的论辩方法

        (本次课用2节举行课堂讨论,请习作写得好的学生十余人发言)

第十一周 《中庸》的智慧与方法论

第十二周 《中庸》续2节,《四书》总论1

 

上一篇:殷海光晚年的思想转向及其文化意蕴

下一篇:儒家修身成德之教与当代公民社会的公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