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感恩文化  >  中国大陆与日本建交30周年政经情势分析(序)

中国大陆与日本建交30周年政经情势分析(序)

2014-07-17

 1972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率团赴中国大陆之前,曾对当时年纪尚轻的女儿田中真纪子这么说。只是去谈建交,又不是去打仗,为何要说得这么悲壮呢?
  原来田中在启程前,日本右翼份子打电话给他,威胁他不要去中国,否则浅沼稻次郎(前社会党领袖,被刺杀)就是他的前车之鉴。这几句话道出30年前中日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多么困难和不平坦 。
  今年的9月29日是日本与中国大陆建交30周年,为了要迎接和中国「国交正常化」30周年,日本把今年订为「中国年」。
  现任小泉首相也曾公开表示:「 今年是2002〝日本年〞、〝中国年〞。 在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日时的首脑会谈上,双方即决定实施。去年秋天,在我两次访问中国与***主席的会谈中也约好,为了活动的成功两国通力合作。」
  因此,为了扩大举行纪念行事,投入大量的资金,双方互访规模空前。报纸、电视等大众传播也做了大幅的报导,大大的炒热这些新闻的价值。展望21世纪,日本和中国间的关系也应该走到由「量」进到「质」的关系。
 回顾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做了一个星期历史性的访问,在各种场合的谈话中留下不少名言:
  「这是改变历史的一周」
  「主席的文章推动了中国,改变了世界」
  「大部分国家都乐见我们今天的会面,但苏联有异议,日本则表达了他们的疑虑」
  「我们能不能突破历史,这正是我们聚在这里的目的」
  「历史结合了我们两人」。
  毛泽东则表示要:「掌握时机,只争朝夕」。
  尼克松打出中国牌。「尼克松震撼」了日本,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尼克松与季辛吉在全世界镁光灯的聚焦下,访问了中国大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尼克松访问中国改善了自韩战以来,中美两国互相敌视的状态,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政治大地震。其中受震撼最大的当属日本。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急转弯,一向追随美国的日本政府顿时有措手不及之感。
  1972年7月7日第一次田中角荣内阁成立,以「因应时代的潮流」,立刻展开「日中国交正常化」的对话和交涉。上任当天,田中角荣发表讲话说:「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下,应该加速实现同中国的邦交正常化,强有力地开展和平外交」。
   9月25日田中首相访问中国,29日田中首相和中国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签订中日两国政府共同声明,宣布结束战争状态,实现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两国的关系展开了历史的新页。
  1973年3月中共驻日本第一任大使陈楚到东京上任,而日本首任驻中国大使小川平四郎也赴北京履新。周恩来回忆当年在日本留学时的情景说:「樱花盛开的时节,我从神户港回到天津」,因此,6月神户市与天津市就缔结为象征中日友好的姐妹市。30年来中日之间政界、财界、文化界来往热络,并吹起一阵又一阵的「中国风」,两国交往有平坦也有崎岖不平的时候。日本国内对中国数度吹起乐观的风潮、也几度在悲观的气氛中,而其中有五次影响比较深远的「中国热」,想在此先来作一个回顾并探讨论述。

(一) 第一次「中国热」是中日建交时期
  1972年9月29日中国大陆与日本发表联合声明:「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一立场」。日本用「充分理解」和「尊重」来表达,一方面顺从中国之意,另一方面也顾虑不要引起台湾的反弹。
  两国首脑在北京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当晚,在中南海毛泽东对田中说: 「田中先生,和我家的他(指周恩来)吵完了吗?不能不吵啊!」
  会谈后举行国宴,田中首相在周恩来频频的劝酒下,品尝了茅台酒的芳香,在杯光烛影的摇晃中,田中政府宣布和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断交。两国首脑喝茅台酒的故事在日本传开后,茅台酒在日本的售价一下子涨了三、四倍。而周恩来送给田中角荣的茅台酒,在田中家里还保留有最后的一瓶。据他的女儿田中真纪子表示:「这一瓶酒将做为田中家最珍贵的礼物永远保存」。
   世间的事情是相当微妙的,中日谈判建交时,当时如影随形在周恩来身边的年轻女性日语翻译,是一位道道地地的台湾人林丽韫。她1933年3月在台湾台中县清水镇出生,1940年随家人到日本神户,19岁那年只身到中国大陆就读北京大学,大学中由于日语程度出色被网罗加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开始展开对日工作。现在是中共中央委员。
  林丽韫回忆说:「1972年9月25日到30日,我一直跟随在周恩来总理身边,跟田中首相会谈,周总理都依着以毛主席为首党中央的决定去执行中日建交的工作。周总理原本的习惯是晚上工作早上睡觉,中午起床后再执行公务。但是在迎接田中首相当时,周总理指示说:『晚上10点以后不要再送简报来』。为的是要配合田中首相早起的习惯,我也得跟着他们的生活习惯来调整工作时间。但实际上执行起来却有点困难,在深夜有时还得向周总理做交涉情况的说明报告。会谈后,周总理还一一垂询关心日方人员的身体和生活状况。」
  林丽韫又说:「纪念中日建交一周年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会,主宾席坐着日本的演艺人员,他们都穿着幽雅的和服。周总理要退席时拿取桌上的菊花,献给2位女艺人。后来在周总理去世时,这两位女艺人回忆说:『对他自然的绅士风度留下深刻印象』。
  有一次周恩来好奇的问:「到底为什么,对日工作部门的同志秃头特别多?」听到这话的孙平化会长,就在他的耳边发牢骚地说:「对日工作劳心劳力,掉头发是理所当然的啊!」林丽韫说:「由此可见,当时对日方的协调工作是多么的困难。日本的政策基本上是跟着美国的后面,过去的吉田茂、岸信介、佐藤荣作内阁是亲台湾反中国的政权,向美国一边倒,这种路线在外交史上是没有前例的」。林丽韫接着透露:「在飞往上海的途中,周总理对田中角荣提到了论语中子路所说的『言必信,行必果』。田中回答说:『如其所言,就依日中共同声明的精神来做吧』。」也就是说两国要共同建立「善邻友好」的关系。
   林丽韫现在是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顾问。她常热情的招待到中国大陆观光的台湾同胞。1990年4月13日蔡焜霖先生、赖东明先生和吴进生先生率领台湾广告考察团访问中国大陆时,受到林丽韫热情的款待。
  1972年10月,中国致赠田中首相的礼物是中国最珍贵的国宝熊猫,于是在日本吹起了一阵「熊猫热」的旋风,牠讨人爱怜的样子,在高度经济成长的日本,受到特别的珍爱,因此「熊猫」就成为代表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亲善的大使。
  到了1974年,田中首相由于金钱政治的丑闻而黯然下台。田中内阁成功的完成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但是在内政方面,日本国内物价飞涨,参众两院选举席次大量流失,再加上金权政治为人民所诟病,11月内阁宣布总辞。这一股「中国热」也随之退潮。田中内阁揭橥『决断与实行』的口号,在外交上力行中日恢复邦交,在内政上高举日本列岛改造等各项政治议题。结果外交成功,内政失败。于是田中被讥评为「快晴转成大雨」的政治人物。
  「这是两国人民的愿望。中国人当时经常讲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呢,只不过是在这个时候拍板,然后执行而已。」田中角荣后来的回忆这么说。
  在1995年1月5日,读卖新闻以战后50年「对日本的发展有贡献的人」为题,做了舆论调查,结果田中角荣得到23%,吉田茂却以22%些微落后,田中荣登「战后50年对日本最有贡献的人物」的榜首。

(二) 第二次「中国热」是发生在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之后
  1978年2月,两国签订了「中日长期贸易协议」,确定了中日双方经济关系的方向。两国达成的协议,中国可向日本输出石油,而日本可向中国输出先进的整套工厂设备、技术和材料。其中代表两国友好象征的,就是宝山钢铁厂整厂的建设,由新日本制铁来执行全面性的技术援助。
  10月22日邓小平前往日本进行正式访问,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的仪式。这个条约的明文化对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层的意义。对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对中国来说,中日之间的关系能坚实的稳定下来,尤其把反「霸权」列入中日和平条约里,这反「霸权」的联盟关系,受到举世的注目。中日友好条约的缔结,也标志着中日关系的新起点,因此受到高度的评价也是理所当然。
  这里不妨拿日本总理府每年做一次的「有关外交的舆论调查」,来观察这期间日本国民一头「中国热」的情形。其中有一项针对「日本对中国感到亲切吗?」的调查,也就是对「中国的亲近感程度之数字调查」。
  1978年邓小平为了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访问日本,当时对中国「感到亲切」的占21.8%, 「全部感到亲切」的占40.3%,合计62.1%的日本人对中国有亲切感。而在两年后的调查却更升高到78.6%。这个时期的日本人,有八成对中国存在着亲近好感。这时走在前头的是,中日两国民间的热络往来。
  邓小平是一位「实事求是」的现实主义者。他提出「白猫黑猫论」:「不管白猫或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1904年邓小平出生于重庆,他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大道。
   邓小平于10月24日在日本参众两院议长举办的欢迎会上说:「日本自古以来被称为蓬莱之国,听说有长生不老的药,这次我访问日本也是为此而来,也许药已经没有了,但是有杰出的科学技术和经验,我想把它当成礼物带回去」。
  由于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中国寄望高度工业化的日本,来协助中国达成现代化的目标。1978年是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路线的一年。主要是邓小平宣示「改革、开放」,中国揭橥「四个现代化」,而「国防、农业、工业和科技四个现代化」的政策,必然会带给中国高度成长。日本企业也在这时期大举的向中国进出。
  1979年12月大平正芳首相访问中国时表示:「对中国在经济上、技术上给予协力,并同意接受留学生,增进两国文化上的交流」。马上承诺提供第一批政府贷款500亿日圆给中国,协助中国六项大型工程建设计划和在北京市无偿建设一间象征中日友好的医院。
  12月7日大平在北京政协礼堂发表演讲时说道:「迈向21世纪中日两国友好、安定,并在所有的领域去发展即深且广的关系」。
  大平首相随后到西安去参观唐代文物。历史上日本曾派19次遣唐使到长安,西安是中日交流史上因缘际会的古都。大平又说:「缅怀大唐时代,对长安都城的思慕、追忆,与岁月同进,永远活在日本人的心中」。大平正芳构筑了中日两国极密切的关系,协力推进中国现化路线的进展。
  1980年1月邓小平公开表示说:「在本世纪如果每人的国民总生产额(GNP)平均到达1000美元的话,就可以称得上是获得小康的水准。」
但好景不常,1980年末到1981年初,中国借着石油的减产、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的理由,向日本等国家通知,停止所有整厂设备建设的契约,一头「中国热」顿时变成笼罩在「中国悲观论」的气氛中。由于受到这个事件的冲击,那年的舆论调查,对中国的亲近感变成68.3%,也就是说,下滑十个百分点。(三)第三次的「中国热」是在1984年中国经济改革急速的发展开始
1984年,中国决定对外开放沿海地区的十四个城市,于是日本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久消费财大量地涌入中国,日本的一般制品也在这个时候卖到中国的一般家庭里,日本的家电制品在中国大受欢迎。
   1984年3月中曾根首相访问中国。他说:「中日两国应当超越社会制度的不同朝着21世纪发展。以『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互相信赖』四项原则,作为促进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为了支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日本政府决定提供第二批政府贷款4700亿日圆给中国,协助铁路、港湾、通信、电力和都市的整备与发展。双方同意建立由老中青代表组成的〝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来巩固两国的关系,为民间的交流创造条件。
  中曾根感性的说:「日本小学生请他把古代埃及国王图坦卡蒙的豌豆转交给中国的小朋友,他希望中国小学生能在学校里播下这些种子,使其发芽、成长。」那年9月,日本有三千名青年应胡耀邦的邀请访问中国,中日之间又弥漫在一股友好关系气氛中。
  在赵紫阳为欢迎中曾根首相和其夫人所举行的宴会上,两位领导人一致表示:「要为两国在21世纪,以至世世代代友好做出贡献。」宴会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听举行,主桌上放着一对展翅欲飞的彩凤和四条神态各异的纹龙,构成了一幅龙凤呈祥的图案,象征着中日两国世代友好。
  但是这股友好风潮,随着日本制品的过度流入中国和1985年中曾根首相到靖国神社参拜,中国指责他到靖国神社祭拜A级战犯,伤害了到中国人民的感情,遂发展成外交问题,引发了中国人民拒买日本制品运动。
1988年8月竹下登首相访问中国,承诺8100亿日圆的第三次贷款给中国。并签订中日投资保护协议。两国关系平稳发展。但是在89年6月4日发生了北京天安门事件,一时间世界各先进国家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大幅倒退,因而这一股「中国热」也随之冷却下来

「中国热」也渐渐的消褪下去。

(四)第四次的「中国热」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
  虽然「六四天安门事件」令先进国家对中国裹足不前,但之后的数年间,日本乃是提供给中国资金协助最多的先进国家。1990年7月11日海部俊树首相在西方7国首脑会议上宣布,将恢复对中国政府贷款。1991年8月10日海部访问中国,声明给中国1296亿日圆的贷款。中日外交关系又渐渐开始加温起来。但是中国的经济到了91年底还是停顿不前。
  1992年4月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访问日本,4月7日在NHK大厅发表演讲,就当前国际形势、中日关系以及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作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在演讲会上强调:「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变」, 受到日本各界的欢迎与掌声。接着他还到福冈市博物馆去参观,他看到玻璃橱内放着一个方形印章,这就是著名的〝汉倭奴国王〞金印,它是中日交流史上最早的物证。在参观结束时,***为博物馆写下「中日友好,源远流长」的题词。在日本访问期间,他给日本国民留下「为人亲和」的印象。这一次的访问,推动了中日两国经济的进展,促进了日本企业到中国的投资。
  1992年春,邓小平离开北京南下,在上海透过大众传播倡导深化「改革、开放」,这就是南巡讲话。他表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承认先让一部份地区、一部份的人先富起来,计划也好市场也好,都不过是手段而已」。邓小平决定向市场经济开放大门,让中国经济活络起来。 10月党总书记***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宣言。该年中国GNP成长率,实际上提高到了12.8%。邓小平的推波助澜带来改革开放之春,使外资陆陆续续地涌入中国大陆。结果在90年代的前半,为中国带来了超过10%的成长。国际货币基金(IMF)和世界银行陆续预估:「中国经济可能在21世纪凌驾世界位居领导」。
  1992年10月23日,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首次访问中国,两国的关系,更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成为「新中日关系的出发点」,天皇在欢迎国宴上说:「日本对中国国民带来了诸多的苦难」。
  天皇回日本在记者会上说:「日本人从古代就学习中国的文化,并根据汉字创造了假名。像这样,中国从许多方面培育了日本文化。因此对于关心两国关系的人来说,进一步加深互相理解,增进友好是极为重要的。」天皇又说:「我从中国的古代典籍和历史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我喜欢的格言中就有〝忠恕〞一词,这句话出自「论语」,它的意思是『自己诚实,体谅他人』。」天皇访问中国中后,不但日本企业,世界各地的企业也都争相投资中国。一波「中国热」潮又再度出现。
  1993年8月细川护熙首相打出「朴实国家」的口号,承认「日本发动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是侵略战争,是不对的」,日本应背负起战争的历史责任。但是,1994年5月永野法务大臣怀疑「南京大屠杀」和侵略的发言,以及不久之后樱井环境厅长官否认战争的侵略意图等言论,都引起中日间严重的政治问题。
  村山首相在战后50周年,就历史问题也发表谈话,明确表示愿正视历史问题,承认侵略,对此表示深刻的反省和道歉。
  ***说:「正确处理历史,是中日关系上重要的政治立场。日本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强调:「为使中日友好关系发展,首先必须要以史为鉴」。
  1992年8月和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了「中国人心中的外国」的调查,在「印象最深刻的国家中」,日本以36%占第一位,理由是「发展快速、建设宏伟」。「最反感的国家」也是日本以40%得第一, 因为战前破坏中国的记忆仍没有消失。中国人这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理,应该是日本正府亟需正视的问题。
  1997年日本也对「中国的关系」作了舆论调查,结果:「中国借着改革、开放,往军事、经济大国之路推进。」引起日本国民的高度戒心,也连带对中国的好感大大降低,并加深了日本对中国的疑虑和不安。
  1998年11月25日***访问日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元首访问日本,他是为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纪念而访问日本的。***反复的强调:「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对年轻的世代要加强教育和指导」。「历史」和「台湾」的问题成为双方的争论点。但是最后双方的联合声明是:「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携手「迈向21世纪」。中日之间的关系可谓历尽了曲折。
在经济方面到了90年代后半,中国的投资环境暴露出问题,再加上发生亚洲金融风暴、台湾海峡危机等原因,日本企业开始撤退,在中国的投资到1999年底是大幅的减少,「中国热」消退,于是对中国的「悲观论」再度浮现。

(五)第五次的「中国热」风潮现在正在日本蔓延
  中国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每年平均以近10%的高度在成长。今年度中国国内总生产(GDP)预测将达到7.6%。这二十年间,中国的经济超乎预想,急速的成长,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1年的经济规模依序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再来就是中国」中国跃居世界第六位了。根据「2001年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书」陈述说:2001年外国对中国投资是470亿美元,已有18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TOP 500家企业也都在中国投资。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巨大市场,对外资企业是无法抵抗的吸引力。根据美国财星杂志的调查: 有94.6%的外资企业的领导人回答说:「中国的市场对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
  很多日本的企业考虑进入中国投资,而实际上这个动向早已正在加速的酝酿中。两国间的贸易额一直在持续成长,据日本大藏省的统计,1972年中日之间的贸易额是11亿美元, 去年是894亿美元,创历年来最高,是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时的80倍。日本变成连续8年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日本对中国的贸易额,变成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的贸易国。日本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正在急速的成长,据中国大陆的发表,到2001年底累计件数超过22000件以上,契约金额更高达450亿美元。
  但是在这一股「中国热」的反面,日本却有弥漫着「中国威胁论」的感觉,这一威胁并不是在军事安全保障方面,而是在经济方面。中国便宜的产品大量流入日本的市场,日本国内的制品却被驱逐出市场。产业又大量移转到中国,日本忧心产业形成空洞化。
  这次的「中国热」风潮,主要是日本泡沫经济崩盘,导致经济停滞不前,陷入「迷失的十年」不景气,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再度产生强烈的期待与憧憬。
  中国加入WTO后,「Made in China」、「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国开始响亮起来,于是日本企业又开始加把劲地、快速的把工场移到中国。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低廉的工资,降低产品的价格,增加竞争力。从投资金额来看,2000年签订的契约是36.8亿美元,与前一年比是增加43%。2001年是54.2亿美元,比前年度增加了47%。从这里可看出,日本企业自2000年开始又兴起另一波对中国投资急速的成长。
  就投资的产业构成来看,尖端产业部门的投资不多,大多是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居多。反观欧美企业,由于中国要加入WTO,因而对中国先行投资的策略,大多倾向在IT产业、汽车、金融、保险、服务业等方面。虽然日本投资多偏重在传统产业,但却强化了中国的经济基楚,增加很多就业机会,而且在技术的转移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因此,今年日本企业大举向中国投资。投资的方向也由当初的劳力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集中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到今年10月初为止, 在中国苏州工业园区内,有100家以上的世界知名日系企业在那里设厂,几乎都是高科技产业。它们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建设一个拥有开发、设计、制造及服务机能的发展基地,包括建设大型「工业村」。日系企业为因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加快了高科技的投资,预定明年初开始生产笔记型计算机。汽车方面也宣布合作计划,包括生产中高级轿车、小型车等车种。世界家电的龙头级厂商也改弦更张,大举进军中国,建设世界级数字化生产基地,其意义重大。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的生产基地」。
  由于中国加入WTO,再加上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市场,外资投资中国方兴未艾。日本由于「迷失的十年」,为了重建经济,企业也不甘落于欧美企业之后,于是一股「中国热」在21世纪的开端,正与世界同步延烧着。

展望二十一世纪,中日两国应建立「东亚共同体」共创「和平与发展」
  面对二十一世纪,日本举国充满着危机意识。「沈没的日本、上升的中国」的话题,在亚洲屡有所闻。「世界的牛耳,从日本移向中国」,日本有如自虐狂般的丧失了自信心,丧失了世界观,但却存在着唯我独尊的心态。随着美国媒体兴起一股「中国威胁论」,日本在媒体上也炒起「中国崛起」、「中国大国论」和「日本空洞化论」。再加上大众传播不断的报导,日本国内的中国人犯罪频频,更加深日本人对中国人不好的印象,尤其自天安门事件后,「对中国的好感度」更滑落到50%上下。在问及对中国「有亲近感」和「没有亲近感」时,回答的竟是在伯仲之间。这些负面状况混杂在一起,心理上遂酝酿出「中国威胁论」来。
  另一方面我们来看看中国。今年8月15日小泉内阁有5名阁员到靖国神社参拜,中国外交部就立刻严正的表明态度:「靖国神社问题的本质就是对过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如何去处理的问题,日本方面要以实际的行动,正确的认识历史,对侵略做出反省,并应遵守先前表示过的态度」。中国一再提醒日本要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日本记取历史的教训。
  日本的看法是:「中国舆论尽是歪曲事实」。日本认为一般的中国人对日本的印象,仍然停留在1945年8月15日以前的「日本军国主义」。中国人对日本的赞美仅止于战后经济的成就,对于民主政治的建设成果确毫无认识。谈起历史问题来就是:「侵略」变成「进出」、「日本美化过去的战争」、「军国主义已复活」、日本人「不谢罪」。日本人认为:中国打「历史牌」、「中国看法已乖离了现实」。日本对中国的认识也因此产生了偏见、不调和的观感。
  总的来说,中日之间存在着「价值观」的差异和「了解」的不足。双方的「了解」,不仅仅是要去进一步认识对方,也包含着要认识自己。因此,今后不论世局有多么的纷扰,双方都要立足于现实,从冷静的角度去分析、去出发。更客观地来说,中日两国应该互相契合,彼此抛开「受害者」的意识。两国都要励精图治、勤修内政。日本能够经济再生,中国能够健全的成长,这样对两国来说,都是加分的、正面的。
  重要的是,中日两国要抛弃成见,以「友谊型的友好关系」出发,以「共同利益」作为前提,两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努力发展经济。日本方面,就是要把经济搞活起来。中国呢,面对全球化的时代,要尽量避免误解,在共同利益中互相赞美对方的优点,相互尊敬,相互协调,弃异求同,共筑亚洲的和平和繁荣。根据朝日新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纪念「中日建交30周年」的前夕,双方所作的全面性的访谈舆论调查报告指出:「中日之间要加强双方的关系,两国应以『经济交流』为最优先」。因此,双方应以「务实协调型的关系」来处理当前的问题。
  ***说:「谁然中日的政局几番变动,但是中日两国各范围的友好协助将能持续安定的发展」。小泉首相说:「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30周年,〝日本年〞、〝中国年〞活动将成为21世纪日中关系新的起点,我期待这次活动不仅有益于两国关系,也将对世界的安定和发展做出贡献。」展望二十一世纪,要以「世界上的中日关系」扩大为「亚洲内的中日关系」。中国古谚说:「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毛泽东曾经说过:「忘掉过去吧」。小泉首相最近也说:「我认为中日关系不会再冷下去」。因此,中日两国必须要捐弃各自的历史成见,以深远的眼光,敦亲睦邻,发展出对两国人民更有意义的思虑和建设性的行动。1972年建交共同声明中说:「中日两国之间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有着漫长传统友好的历史」。因此,展望21世纪中日的关系,不仅是经济上,在安全保障方面,中日两国也应在广泛的地区互相协力,来建立「东亚共同体」,共创「和平与发展」。两国「子子孙孙」友好,世代和平,迎向繁荣康庄的二十一世纪。


上一篇:2014不是1914,更不是1894

下一篇:日本早期的对华策略: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