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道德修养
本次讲座内容共分六个部分。
一、导语。荆教授首先指出道德就是以善恶为标准,用舆论、习俗、观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整体的,具有国际性,并以伊拉克战争为例,分析了当今世界的道德走向。其次,以“毒蘑菇”和“周老虎”事件为例,指出中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较之于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人民群众敢于揭露事实,敢于说真话,敢于质疑管理阶层的失误,正是人民道德水平提高的表现,也是我们社会进步的表现。再次,指出不仅全民的道德水准在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道德包容度都在提高,能开讲佛学讲座本身就是很好的证明。佛教道德修养跨越了个人的自我修持,具有全人类、全体生命甚至全体物相的普适性,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都具有极大的思想价值和理论价值。
二、对道德修养和佛教道德的解读。中国历来重视道德修养。道德修养就是把个人内心的情感和认识不断提升并付诸于人生、家庭和社会活动的思想认识和实践的相互统一的过程。此部分共分四个方面:
第一,儒家的道德修养。先秦诸子百家对道德修养都有自己的主张,但是对后世影响比较深远的还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所提出的“人格公式”,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道德修养的一般模式,它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国命运相联系,直到今天为止,依然是人类道德修养当中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修养。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人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判断道德修养是否有价值的标准是:是否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等,具有鲜明的斗争性、社会性和阶级性特点。
第三,佛教道德。佛教道德具有鲜明的信仰主义色彩,它跨越了人的双重属性、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跨越了无情有性,不仅是人内心的自我对话,也是人我对话、人与社会的对话。它是面对一切众生的自我奉献、自我觉醒乃至自我牺牲。它不仅是现实的,同时也具有前瞻性、超越性、理想性、批判性。其中批判性是佛教最宝贵的文化遗产。除此以外,佛教道德还具有历史性、国际性、文化性、超越性、宗教性等五大特点,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史上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道德修养;它经受了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的不断检验、完善和补充,适用于全人类;它的道德宣传借助了大量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而存在,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文化性于一体,以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态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它跨越了国家、阶级、政党的对立,使人民对道德修养的眼光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自我超越性、社会普适性、延展的长远性,是崇高的;最后,信仰的特征是它作为一种宗教所不能割舍的,对真理的执著追求也正是宗教最可贵的地方。
第四,对“经济盛世”与“道德乱世”的看法。从原载《半月谈》上的“一位教师的呼唤”,到备受关注的南京彭宇案,再到大学生开车撞人故意致死案件,所折射出的不仅是社会在法律、行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缺陷,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不仅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失,更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当然,毕竟还有人在进行道德的思考,还有人站出来承担了责任,面对道德缺失的现象,更多的人选择的是说真话,讲道德。因此,不能简单地对一件事情进行道德的或者不道德的评价。
三、佛教和儒家伦理道德的根本性差异
二者都以善恶为道德的基本范畴,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是为了维护社会礼法,肯定社会秩序,为统治阶级服务;而佛教道德则在于否定社会等级、社会礼法,为众生服务。相比而言,佛教道德的范畴更大更广阔。
紧接着,荆教授从佛教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内容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具体阐释了佛教道德的独特魅力。
四、佛教道德修养的基本理论
1、业力果报学说。佛教从本质上是否定妄有形态的,是真俗二谛的柔和,作为俗谛的人间道德正是通过业报轮回学说来阐发的。首先,业报轮回学说将人间道德和过去、现在、未来相结合,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纳入到更为广阔的时空当中,以三世的业报轮回来调节人们的现世道德行为,达到施善行、除恶业,因而具有前瞻性、延续性、现实性。其次,业力果报学说讲前缘、现果、后报,要求一切生灵平等和谐共处,将道德关怀的对象从人扩展到一切有情甚至是无情世界,不仅追求人与一切有情无情的平等,还追求代际公平,这对于当今社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业力有记,善恶不失。佛教通过业力果报学说,充分肯定了人在现世的每一个善念善行,具有极大的道德感召力,它强调个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今后,佛教道德还将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史上发挥更为巨大的作用。
2、无我论在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诸法无我”是佛教三法印之一,在道德上表现为彻底的无私和奉献,是对自身精神的彻底超越,代表着人类最高的道德修养,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充斥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彻底批判。从某种程度上说,无我论是彻底的真正的唯物主义,因为它否定了一切妄有形态,自然也否定了神。
五、佛教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
佛教道德修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近善远恶。总的来说,是否符合教义是佛教划分善恶的标准,从“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的十一个范畴可以看出,佛教道德对善的划分是极为细致的,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二,七种施因缘。这也是十一范畴当中行舍的主要内容,即颜施、言施、心施、眼施、身施、座施、房施,据典籍记载,这七种不需要钱财的施舍,也可以获得极大地果报。七种施包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人的每一个行为举止和每一次心理活动,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
第三,孝敬父母。佛教经典中有专门劝人孝敬父母的思想,如《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有:“父母恩重,至心孝养犹不能报,何况弃舍违逆教命。是名世间最大劫贼。”此外,还有《佛所行赞》等经中也有孝敬父母的思想,更有《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等专门阐述家庭道德的经典。需要注意的是,佛教的家庭道德是双向的互动,正如《佛所行赞》中记载的佛陀以母牛和小牛的比喻来形容与母亲的感情,母牛丢失了小牛痛不欲生,小牛对母牛依存、不可或失以及爱戴。
第四,离邪淫。指不能沉溺于美色,为人要正派。至少包含:邪淫、离色、无欺、忠信、善谏、敬老等意思。总之,就是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当前社会艾滋病频发,正是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严重缺失的最有力证明,抵制艾滋不仅需要行政、法律、医疗等方面,更需要伦理道德的自我约束。
第五,离色欲。指远离物质利益的诱惑。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贪婪是造成一切灾难的根源,以平常心看名利,以通达的人生态度论得失,坦然面对生活的起伏变化,才能得到内心世界的真正平静,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第六,佛教道德修养的核心内涵:舍身、忍辱、大悲心。《金刚经》中有一段关于佛陀修忍辱行的描述,包含着极其深刻的道德价值,这是一种在现实中难以想象的牺牲精神,是自甘受尽世间一切苦难的决心,更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慈大悲的菩萨行的体现。这样的伦理道德观念正是“无我”论的集中体现,只有彻底地进入无我境界,抛弃世间的一切恩怨,才能为渡众生自甘牺牲。这是一种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无比高尚的道德情操。
六、佛教道德修养的社会实践
佛教的道德修养特别重视愿行并举、知行合一,强调必须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慈善事业史上从来就不曾少过佛教徒们弘化人间、救苦救难的身影,其道德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扶危济困、收容孤老以及临终关怀,相比于政府的社会救助、养老院等,佛教的道德实践更具有人性的关怀。特别是临终关怀体现了对生命的最后一程的极大尊重,在认知生死、破迷见觉的基础上消除临死的贪恋、恐惧和怨恨,无论对于活着的人还是临终之人,都是极大的尊重和抚慰。佛陀本身就是最好的榜样。
至此,持续了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已接近尾声,随后李利安教授对荆教授声情并茂的讲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李教授指出,佛教的道德教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发生过巨大的作用,其区别于其他道德体系的地方就在于,它具有信仰主义的色彩,其强大的感召力来源于教义当中的因果和轮回学说。李教授还强调当下人们要福慧双修,注意现实生活当中的修福修善,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社会的发展需要法律、道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佛教道德具有广阔的推广空间,对于我们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紧接着,荆教授和李教授还耐心回答了几位热心听众的提问,和听众做了现场交流,广大听众也对荆教授这两个多月来的辛勤付出表达了感谢之情。至此,荆教授在雁塔论坛的八次系列佛学讲座已圆满结束。 (蔷薇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