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妙句之妙) ——唐·杜甫《江亭》 |
万文武 杜甫的这两句诗很得人赞赏。有人赞赏以拟人的手法写江水和白云;有人赞赏抒发了一种悠闲平静的心境;也有人赞赏是悟道之言。 查此诗作于上元二年(七六一),杜甫时在成都,时年五十岁。是时也,安史之乱未敉,朝中奸臣李辅国用事,即令此时杜甫所处之四川,也多处叛乱。杜甫流离半世,依然寄托于此,以“致君尧舜上,当使世界淳”的他,而只能闲到江边来晒太阳,也就可见其无聊极矣。 所以他的这两句诗,其实是如孔子的表面“欲罢”而暗寓“不能”的悲哀。只不过他不像孔子那样直叹“逝者如斯夫”,也不像他后来的苏东坡那样高唱“大江东去”。他表现的是你尽管急匆匆地流你的,而我的心是再也不和你去争什么时间了!水尚且可流,而自己却不能行!这其实是一种更深的忧伤。 “云无心以出岫”,在陶渊明是经过折腰于五斗米之后的悔悟。而杜甫心上的那一片云,则是根本尚未出山的,所以他这时的“迟”,其实是如《荀子·修身》中说的:“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杨倞注:“迟,待也。”正是一种欲出而不得的苦闷象征。所以他在尾联中不得不说:“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了。“故林归未得”,回也回不去,而骨子里仍是出也出不得的苦闷。正是出不得又回不得,所以这才要到江边来排闷的吧。由此看来,前面所有的赞赏,似均未搔着痒处。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07月09日第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