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荆三隆:《高僧法显传》喻理探微

荆三隆:《高僧法显传》喻理探微

2014-08-03

矢志不渝耀千古  不惜身命追梦人

——《高僧法显传》喻理探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荆三隆

 

摘要: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佛学家,他的《高僧法显传》不仅是他西行求法的纪实,也是一部文化意蕴深厚的著述。法显既代表了中国佛教高僧追求真理,不辞身命、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反映了崇高的信仰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代表。同时,他的《高僧法显传》还是一部弘法利生,包蕴佛教理趣的文学作品。其中许多内容,寄寓深刻,喻理深邃,不乏生动、完整的比喻故事,表现出叙述中彰显经典教义,议论中蕴含佛教喻理的文采。

关键词:法显; 《高僧法显传》; 比喻经典 喻理

 

法显(约337—422年)东晋僧人,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3岁就寄养在寺院,父母早逝。法显20岁受具足戒,65岁时慨叹律藏残缺,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和同道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五人,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往天竺求法。遍历五竺后,又经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携梵本,由海路回国。于义熙八年(412)到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出时五人,回仅一人,前后14年。次年,义熙九年(413年)秋,到达建康(今南京)。在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译出《摩诃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大般泥洹经》6卷、《杂藏经》1卷。、义熙十年,撰历游天竺记《高僧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后圆寂于荆州辛寺法显是汉地高僧中,经陆路到达印度,由海路回国,留下记载的第一人。

《大正藏》所录《高僧法显传》,凡15782言。记叙精详、文采斐然,思路开阔、想象丰赡。本文仅就其中的佛喻,谈一点自己的感受,以探取其中的法脉渊源。从法显看似不经意之间,征引的字里行间中,探究其佛喻的意蕴,从其中的一个侧面,彰显一代高僧卓绝的精神风范。

  1. 佛喻是弘法不可或缺的方式

    比喻是佛典分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佛说十二部之一(契经、应颂、授记、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比、论议)。佛典中的比喻层出不穷,如:用“空华”、“水月”、“恒沙”来比喻“幻有”、“妄见”、“无量”等抽象概念;喻词迭出,仅以“法”构成的喻词如“法海”、“法云”、“法船”、“法雨”等,就有一百七十余个之多;《圆觉经》中“动目摇湛水”、“定眼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的比喻更是脍炙人口;《金刚经》六喻以“如梦、幻、泡、影、露、电”的联喻妙譬,来说明一切事物的妄有形态。佛教比喻经典研究的文化价值体现在许多方面,诸如修身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对无情有性、珍爱自然的认识与当代的环境保护;循循善诱、开悟心识的教化方式;精喻妙比的证理法门;佛教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比喻中的佛教义理及当代启示;佛教比喻中的典故、成语探究;佛教经典汉译与中国化的演变;释门比喻文学与因缘文学作品的相关讨论;佛教比喻经典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相互联系等等。法显的《传》中的比喻就具有系统性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其中若干具体内容的分析,力求揭示《传》所反映出的教义和喻理。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佛教比喻经研究”(13BZJ014

    《高僧法显传》《大正藏》51册,857页上至866页下。以下除标题外,皆简称《传》。

                  二、《高僧法显传》与比喻经故事举隅

     法显在天竺,游历三十余国。把天竺佛僧法化的历史,在游记中详加叙说。其中涉及佛教比喻经典的部分十分丰富。常常在叙述一国的特点、佛教遗迹、人物传说、个人感受时,都假以比喻故事加以解说。因此,其游记几乎就是一部印度佛教比喻故事的缩写本。

    这里,仅就笔者感兴趣的法显《传》和佛教比喻经的渊源及其喻理,撷取几个比喻故事,来进行讨论和说明。

    (一)乌长国“度恶龙处”

    在叙述乌长国时,《传》云:“佛遗足迹于此。或长或短在人心念。至今犹尔。及晒衣石度恶龙处悉亦现在。”这一故事和《旧杂比喻经》两卷(大正藏第四册第510页中至522页中)中第五十七篇“龙王与佛斗法喻”的比喻故事十分吻合。即:“昔有龙王,名曰拔抵。威神广远,多所感动。志性急憋,数为暴虐。多合龙共,为非法风雨、霹雳、雹,杀人民、鸟兽、蠕动,积无央数。有尊罗汉万人,自共议言:“若杀一人,堕地狱一劫,百偿死罪,犹故不毕。今者此龙,残害众生,前后不訾。遂尔不休,转恐难度。幸当共往,谏止之耳。”

    时佛知之,赞言:“善哉,汝等出家,求无为道,欲救一切危厄之命。度有罪者,大快当尔,是为报恩。”时诸罗汉,自相谓言:“不足,乃使万人俱行。”于是一人各各更往。辄被厄害,不能自前。还相谓言:“虽独行不能降化屈折此龙,使改为善。当更合会,万人功德。”俱时共行,即都复往。龙放风雨、雷雹、霹雳,万人惊怖,不知所至。逆为所辱,顿伏来还。阿难白佛:“此龙,残杀乃尔所人及诸畜兽。其罪大多,已不可计。今复加雹,怖万罗汉。雨其衣被,状如溺人。其罪深大,叵复胜计。”

    是时,佛在耆阇崛山①,与万菩萨、万罗汉俱,往诣异山到龙止所。龙便瞋恚,兴暴雨[-+]②,雷雹霹雳。其放一雹,令辟方四十丈。若至地者,入地四尺。欲以害佛及菩萨僧。时雹适下,住于空中,化成天花。佛放光明,广有所照。诸在山中射猎行者,遭值云雨,窈冥迷惑,不识东西。合万余人皆寻光,来诣佛所住。龙复霹雳,放下大石,方四十丈。若石至地者,陷入地中当四十丈。石于佛上,与前华合化成华盖。小龙雹石,各方一丈,亦皆如是。前诸罗汉,见龙灾变。各怀恐怖,前依近佛。龙于云间,自见雹石化为花盖,悬于虚空而不下至。复自念言:“我当以身坚自蟠结,令四十丈,欲以澎佛及众僧上。”即时自扑,无所能中。遍身毒痛,倒地甚久。举头开目,仰视见佛:“我之所为皆不如意,疑是尊妙无上神人。”于是小龙而皆自扑,无所动摇。龙王是时即便命尽,上生为天。诸余小龙,亦皆并命得作天子。皆悉来下,住于佛边。

    佛告阿难:“汝知是天所从生不?”对曰:“不及。”佛言:“属者诸龙兴恶意者,汝言罪大不可胜计,自扑在地,发一善心,知佛为尊。命尽为天,此者是也。”天闻佛言,及诸天子,皆发无上平等度意。是时猎人诸在山中,来诣佛者。皆自念言:“此龙之罪,尚得解脱。我之所害,方之此龙,盖亦无几。”欲发道意,心尚犹豫。佛告阿难:“此万罗汉,欲度诸罪,力所不任。若无我者,为龙所制,不能度恶,还益其罪。欲度一切,当先禅定,思惟可度,然后乃行。汝等不能度者,怛萨阿竭③,能度不度。”是时猎人闻说如是,皆发无上平等度意。天龙、人民其在会者,佛为说经,皆得阿惟越致。

    ——————————————————

    ①耆阇崛(qíshéjué)山:梵文音译,意译为灵鹫山、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山顶有佛陀昔日说法台,佛教古迹多处,如提婆达多投石击佛处、佛陀与舍利弗等诸声闻入定石室、阿难遭受魔王娆乱之处、佛陀宣说法华、大品般若经等处。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对此山有记载。(《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921页上)

    [-+]:“漴”,此为古今皆无的异体字,意为暴风疾雨状。

    ③怛萨阿竭:梵文音译,意为如来,为佛陀名号之一。

    昔龙王拔抵与释迦文佛,共为婆罗门。拔抵弟子时有万人,见释迦文为人才,猛舍其师事释迦文。拔抵怀恚,罪至为龙。佛德既成,多度一切,弟子万人皆得罗汉。龙恶遂盛,广欲为害。万人愍伤,故欲往度。曾为师故,四道虽足,犹受其辱。若为菩萨,龙欲加恶,终不敢也。”

    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佛陀度恶龙的经过。佛陀在灵山和万名菩萨、万名罗汉,经过崇山峻岭来到龙王的住处。龙王知道后十分愤怒,兴起狂风暴雨,雷电冰雹。要加害佛陀以及菩萨和僧人。

    而佛陀则施法,使龙王投下的冰雹,停于空中,散化成天花。佛陀大放光明,光照天际。许多在山中打猎的人,跟着光亮,来到佛陀所在的地方。龙王又雷鸣电闪,放下大石头,有四十丈大小。如果巨石落地,能砸入地下四十丈深。巨石在佛陀的头上,与前面的天花汇合成天花形成的伞盖。小龙施放的冰雹,有一丈大小,也化成了天花形成的伞盖。

    龙王在云端看见自己冰雹形成的巨石化为天花形成的伞盖,高悬在空中不落下来。以身体形成盘龙,大到四十丈,冲向佛陀和僧人的头上。没能砸中,摔得浑身剧痛,倒地不起。龙举起头张开眼睛,仰视着佛陀。说:“我之所以不能随意加害与你,恐怕遇上了无上尊贵的神人了。”小龙们也仿效龙王扑向佛陀,都无法撼动佛陀。

    最终龙王命终后,往生到天界,小龙也随之做了天子。成为了佛陀的护法。

    (二)佛陀上天“为母说法”

    《传》云:“南天竺,有国名僧迦施。佛上忉利天三月,为母说法来下处。”与《旧杂比喻经》中第六十一个“念佛功德喻”的比喻故事相得益彰。请看:“昔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为母说经②。时有一天,寿命垂尽。有七事为应:一者,项中光灭;二者,头上傅饰华萎;三者,面色变;四者,衣上有尘;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瘦;七者,离本坐。即自思惟:“寿终之后,当弃天座,七宝殿馆。浴池、园果、自然饮食、众伎女乐。更当下生于拘夷那竭国,疥癞母猪腹中作子。”甚预愁忧,不知当作何等方便,得免此罪?

    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佛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脱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可得久。恨离此座,当为疥癞母猪作豚。以是为毒,趣受他身,不敢为恐也。”佛言:“欲离豚身,当三自归言:‘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如是日三。”

    天从佛教,晨夜自归。却后七日,天即寿尽。来下生于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娩娠又无恶露,母旁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怪,若杀此儿,父必罪我。徐白长者,杀之不晚。”母即收儿,往白长者言:“产生一男,甫初堕地,长跪叉手,自归三尊。阖门怪之,谓为荧惑。”父言:“止、止,此儿非凡。人生在世,行年百岁,或八九十。每尚不晓自归三尊。况儿堕地能称南无佛,好养视之,慎无轻慢。”“道人不识我耶。佛于天上为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之教,自归得人。”比丘即禅亦寻知之。即为咒愿言:“咨梨祇④。”

    ——————————————

    ①四道:通向涅槃的四种道路:即加行、无间、解脱、胜进,也是菩萨乘的阶位。

    ②第二忉利天上,为母说经句:忉利天为欲界的第二层天。其东、西、南、北,各有八天,共三十二天。中间叫三十三天。天主帝释天,是佛教的护法。佛陀生母摩耶夫人,是净饭王妃。她生下佛陀七天,因难产去世。

    拘夷那竭国:梵文音译,又称拘尸城,相传是佛陀涅槃之地。为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荧惑:火星在中国古代则称之为“荧惑”。本文意为“灾星”,凶兆。

    ④咨梨祇:梵文音译,为咒语。依例陀罗尼不翻,即咒语不译。意为“如愿”。

    儿遂长大,年向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时佛弟子舍利弗、摩诃目揵连适过儿旁。儿前礼足言:“和南舍利弗、摩诃目揵连。”舍利弗、摩目揵连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儿语目连及舍利弗:“愿以我声,因请世尊、诸菩萨僧,并及仁等。”目连、舍利弗然受其言。儿便还归,白父母言:“属者游戏,见佛二弟子过。即因请佛及四辈饭,愿办其甘脆。”父母爱之,从其所言。异其年幼,开发大意;又奇所作,操识宿命。为极珍妙尽世名味,求具精细,过踰儿意。

    佛及众僧各以功德,作神足来到儿舍饭。父母小大,供养毕讫,行香澡水,如法皆了。佛为说经,父母及儿、内外亲属,应时皆得阿惟越致。自归之福,所度如是,况乃终年修道教乎?”

    这是一篇念佛号得福报的比喻故事。说的是佛陀到天界,为母亲摩耶夫人讲经时,在天界有一位天人,寿命将尽,怨恨无比。另有一位天人对他说:“现在佛陀在这里,为他母亲讲经。佛陀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众生救度,只有他能解脱你的罪业。”这位将投生的天人,随即来到佛陀的住所,还没来得及发问,佛陀就告诉这位天人:“一切事物,皆归于无常,你既然知道,又何必为此忧愁?”告诫他:“要想脱离猪胎,应当三自皈依,并念诵佛号,每日三遍以上。”

    天人遵从佛陀的教诲,投生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家为子。孩子七岁时,在路边玩耍。这时,舍利弗、大目揵连正好经过孩子的身边。男孩说:“皈依舍利弗、大目揵连。”

    舍利弗、目揵连惊奇地说:“这男孩知道礼拜出家人。”男孩说:“你们不认识我了?佛陀在天界为母亲讲经时,我那时为天人,本应该投生下界作猪。遵从佛陀的教诲,念皈依佛、法、僧得以成人。”两位出家人随即禅定冥想,也知道了前缘。

    男孩恳请佛陀、各位菩萨来家里用斋。佛陀为他们解说佛经,父母以及男孩、家里的亲属,当时都证得菩萨的境地。  

    (三)阿育王“以土施佛”

    在萨罗国舍卫城,《传》云:“阿育王昔作小儿时。当道戏过迦叶佛行乞食。小儿欢喜。即以一掬土施佛。佛持还泥经行地。因此果报作铁轮王王阎浮提。”这和《杂譬喻经》(《大正藏》第四册,第499页中至502页上)第九个故事“沙土奉佛喻”如出一辙。经云:

    “有能敬佛三尊,监通三世;明天堂之福,审太山之罪;至信三宝,以塞三涂①。强智慧之力,以消三界痴冥;修六净神水,以荡六患之秽②。故能轻财损,身、口、分、行等之施,以树来世之本。施一,万报疾若响应。故言:“大道,三界之良田也。”何以明之?

    昔阿育王,曾作小儿时,道遇佛,不胜欢喜。以少沙土,至心奉佛。由此之福,故得为圣王。典主四十万里,十六大国。以此明之,佛最为良田。

    昔佛弟难陀,乃往昔惟卫佛时人③。一洗众僧之福。功德自追,生在释种④。身珮五六之相,神容晃昱金色⑤。乘前世之福,与佛同世,研精道场,便得六通。古人施一,犹有弘报。况今檀越,能多行者乎?普等之行,必逮尊号;加增欢喜,广度一切。”

    ——————————————

  1. 本句“三尊”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也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三涂”,即三途,指畜生、饿鬼、地狱。因畜生要互相残杀和流血,所以又叫血途;饿鬼因时时恐怖怕有人加害,所以又称刀途;地狱即便是寒冰地狱,也有一片火光,所以又叫火途。

    ②六净:指六根清净,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患,指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所生发的忧患。

    ③难陀:佛陀异母之弟,。惟卫佛,过去七佛中的第一佛。又称胜观佛。

    ④释种:释迦牟尼是释迦族人,简称释种。也指佛教信徒。本文指高贵的婆罗门种姓。

    ⑤本句指具三十种身相(缺佛白毫相,耳垂较佛短),晃昱金色,是说发出金色的光环。

    这篇“阿育王小时候捧沙土奉献给佛陀的比喻故事”指出:凡有恭敬三世佛,明鉴过去、现在、未来;明瞭到天畜生、饿鬼、地狱堂的福德,审视如负泰山之重的恶报;至诚的信奉佛、法、僧,就可以堵塞通向畜生、饿鬼、地狱的路。增强佛法慧力,以消除世俗愚昧;

    修行六净之圣水,以荡涤六尘的污秽。这样就能看轻财富,身、口、意都能有节和进行布施,以树立来世的善根。施舍一点,就会带来万种福报。

    从前阿育王,他曾在小时候,在路旁遇见了佛陀,心中无限欢喜。用小手捧起沙土,诚心奉献给佛陀。由此善行,日后得到了神圣君王的福报。疆域四十万里,统十六大国。由此信佛就是耕种最好的福田。

    过去佛陀同父异母的弟弟难陀,他的前生是过去七佛中胜观佛时期的人。因为,他曾为僧人们建浴室。所以功德延续,出生在王室。面貌有三十种瑞相,神采奕奕发出金色的光环。遥接前世的福报,与佛陀一同在世,精研佛理,得六神通。

    古人布施一点,就有洪福之报。更何况今天的施主,能更多的进行布施呢?普遍平等的行善,必得到尊贵的称号;加持和增进欢喜心,就可以广度一切众生。         

           三、《高僧法显传》所涉比喻故事的喻理与艺术特色

    (一)关于“龙王与佛斗法喻”

    《传》“度恶龙处”所涉的佛经故事很有特色。一般来说,佛教比喻故事中,很少有佛陀与邪魔外道、恶鬼毒龙面对面直接斗法的场面。通常都是在义理和教义上,进行激烈辩论和理论交锋。

    “龙王与佛斗法喻”的比喻故事写的是一万罗汉,不敌恶龙法力,于是佛陀亲率一万菩萨、一万罗汉赴阵,收伏恶龙。

    全文围绕着佛、菩萨、罗汉,龙王、龙子展开,蕴含的是佛法无边,回头是岸的喻理。佛陀驭龙的故事本身,就是向人们熟知的“龙”崇拜的挑战,表现了佛教在思想认识上的高度自信。

    这个比喻故事所塑造的一系列人与神的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龙王和龙子们。这是具有神的意志和力量的群体,以龙王为代表。龙王这一形象,在古代的中国和印度,都被赋予了主司呼风唤雨,雷霆闪电的法力。同时,也主宰百姓生活,能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常常遭受着旱涝失节,生活限于艰难困顿。因此,“恶龙”的形象也就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被提及。无数善良的人们,祈求着能有一个制约“恶龙的力量,佛陀制服“恶龙”的故事,就是这种愿望的表现。

    故事中龙的形象塑造的十分丰满,除了赋予它民间传说中的神通之外,还具有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特征。既详细介绍了龙的前缘,又具体述说了其现在的恶行,最后还交代了龙王和龙子的归宿。这些,都使读者形成了完整而鲜明的神灵形象。

    第二类,佛陀和菩萨。这一组是代表着正义和善良的、具有强烈信仰倾向的悟道者的形象。佛陀以及弟子的善良,是通过与龙王的所作所为进行比对而展现的,其代表的正义也是在与龙的恶行的对比中形成的。

    佛陀和龙王斗法的细致描写,用龙的神通和威力,烘托出佛陀的无比法力。其中巨雹化为“天花”与“华盖”的叙述,充满了美丽和神奇的想象,其形象神圣、弘大和华美。其中,罪孽深重的龙王和龙子,死后竟然化为“天”与“天子”的善缘,是由于龙王在临终时,认识到“佛陀为天地至尊”,从而得以到天界。这无疑是故事中“佛法无边”喻意的渲染,对显示佛陀的慈悲大度,度一切众生灵的法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

    对菩萨的介绍,虽只有“若为菩萨,龙欲加恶,终不敢也。”一句,但从中已经可以看出印度佛学,从部派佛教逐渐走向大乘佛教的轨迹。大乘菩萨信仰已经开始形成。

    第三类,罗汉和猎人。故事中的罗汉,是证悟了佛陀义理的弟子们,他们有善心、怜悯心,但法力有限。用“万名罗汉之力”不及“佛陀一己之力”,也同样在对比中,衬托出“佛法无边”的喻意来。至于“猎人”,则是佛陀和弟子们度化的对象,是由杀生者转化成修道者的“芸芸众生”。

    (二)佛陀上天“为母说法”

    佛教认为,即使是三界中的欲界诸天,因为是“天人”,尽管可以享受天界之乐,但还要转生于六道。故事中的“天人”知其来日,将为猪仔,故请佛转生为人。佛陀的办法是,每日反复念诵佛、法、僧“三宝”。这种诵颂佛号的方法,由于其简单易行,对于终日劳碌的人来说,可以在念诵中求得解脱,祈求来生的幸福。于是,很快就在民间流行起来。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天人”,原应投生到“欲界”变猪仔,后念三皈依成世间人,又供养佛及僧成就了菩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缘,在本篇中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导入了佛教的因缘论和念佛号成就功德的喻理,成为本篇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中,对天界退转到欲界的七种现象的描绘特别引人注目,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七事”所描写的,从本质上讲,都是我们观察和体验得到的娑婆世界人的身体变化,它写出了人的生命走向衰亡时的种种表症,也反映出对死亡的感知与思考,极易给人以具体而真实的感受。但是“天界”中的“天人”毕竟是无法证实的,因此,用生活中的真实,来说明和证实理想的真实。这种方法也是佛教经典的一大创造,用消失的“七种表现”,反向证实了“天界”的存在,说明了“天人”的美好生活。这种理想化了的世界,表现了人类的追求精神。同时,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批判和否定,仍然具有认识意义。

    此外,关于“天人”或变成“疥疮猪仔”,或成“富家男孩”的选择,也写的自然可信,似乎是顺理成章,毋庸置疑的事情。因为,逢凶化吉、趋利避害,是正常情况下人所具有的本能选择。两个选择对象的强烈对比和巨大反差,有力地烘托出了“天人”选择三皈依的必然性。选择皈依佛法,才是真正脱离烦恼、度脱人生苦难的“正道”,也就成为本文的喻意所在。

    (三)阿育王“以土施佛”

    这篇比喻故事,说明用一点微不足道的诚意来礼敬佛陀,就会成就巨大的功德。以阿育王(约前304232)前生一捧土为因,后世为印度最伟大的一位君王为果。历史上,阿育王前半生武力扩张,被史家称为“黑阿育王”时代;后半生强调宽容和非暴力,努力推广佛教,被称为“白阿育王”时代。其统治时期成为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使佛教成为走向世界的宗教。其统治了长达41年。

    阿育王“以土施佛”的故事指出:只要有真诚的信佛之心,就会给后世带来巨大的福报。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理论,在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认同。究其原因,它反映的是一种扬善去恶的心理,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诉求。

    故事对于布施会得到福报的议论,不是泛泛的空论,而是巧妙的穿插了两个佛教史上的历史实例,来进行说教。

    一是古代印度最伟大的君王,阿育王在前生,小时候捧沙土奉献给佛陀。从而为他成就一番事业,种下了福报的根苗。阿育王在佛教的传播史上,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佛教称他为“圣王”,也给他编织了这个十分美妙的传说。这种传说,在理论上是符合佛教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学说,也符合佛教前世因果的逻辑推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就是一种信仰的真实。

    二是引用了佛陀的弟弟,难陀的前世因果故事。

    这两个故事的结局不同,一个是成为帝王,一个是成就了阿罗汉,具备了六神通。但他们供奉佛教的行为,都换来了巨大的福报。这些福报是显赫的地位、美好的容貌、高贵的出身、令人敬仰的能力和身份。这些也恰恰是世俗的社会所追求的,但在大乘佛教看来,对这些的渴求,从本质上说,都是“水月空花”的妄有心念。故事以这两位的成就和命运,来说明佛教业力果报的学说,将供佛得福报的喻理表现的一览无余。此外,故事的语言也很有时代的特点,表现了汉赋所具有的那种两两相对、铺张扬厉的特色。

                               四、结语

    通过对法显《传》中所涉及的佛教比喻经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传》中所提及的众多的佛教史迹,都可以在佛教比喻经中找到相应的典籍。说明了法显深厚的佛学根底,表现出他博采历史典故,注重教义传承的严谨态度。反映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

    一、《传》中所记叙的人物和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所描绘的故事和传说,往往来自于佛教经典的记述。都是有依可据,有典可查的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献,对这些文献的梳理,还有许多细致的工作有待进行。

    二、《传》和佛教比喻经典,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这些经典都寄寓着佛教的丰富的喻意,讲述的故事也都蕴含着深刻的喻理。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传》中保留了大量印度佛教史的历史线索,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印度在公元五世纪初以前的历史文化风貌。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而比喻经典中的“佛陀本生故事”、“佛教因缘故事”、“佛经比喻故事”,都记录了佛教史上许多的历史事件。这些由一个个佛陀、弟子、外道、芸芸众生的比喻故事,犹如一幅幅画面,连缀出印度和西域佛教的历史画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佛教传播史上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四、法显为了自己所信仰佛教,不远万里;为了寻梦,不惜身命。是中华民族追求精神的写照,虽历度千载,却光耀万古。

    正如《传》云:“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然后知诚之所感,无穷否而不通;志之所将,无功业而不成。”法显对于印度佛教以及中国佛教文学的贡献,将永垂史册,彪炳千秋。

     

     

     

    说明:本文发表时删去了一般知识性的注释。参见《五台山研究》2014年第2期。

    作者简介:荆三隆(1955-)男,山西运城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佛教文化。

     

      

     

     

上一篇:荆三隆:千载重闻道,儒学铸国魂

下一篇:荆三隆教授主讲陕西省首届国学师资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