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我所认识的一位西电老师

我所认识的一位西电老师

2014-10-21


 

来西电八年多了,但深度接触荆三隆老师实际是2010年开选修课开始的,每次上下课碰到就一路聊天,这样荆老师就进入了我的内心世界。

荆老师,出身名门,父亲高杨建国后与侯外庐教授一道领导西北大学建设工作。高杨先生深通梵文,佛教义理研究精深。荆老师受父亲学术影响,三十多年前弃政从学,走上佛典注译之路,至今注译的多部佛典已经再版多次。近两年,荆老师更是凭借其勤奋注译,连续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比喻经经典注译,以笔者识见,此套丛书必将成为世界佛经学术史上的重要一笔。

三隆老师自言与佛教信徒接触,主要接触的是学问僧,是从学术研究视角取舍的。正是以其多年追求学术精神,开创了中国西部理工科院校设立宗教学学科点的先河。西电自更名以来,在人文学科建设上能在国内还有一定知名度的代表,非三隆老师莫属。三隆老师佛经注译自成一格,学术界认可的就是独到之处。一位学者代表作就可以代表他的学术高度和深度,三隆老师比喻经系列论著可以说就是他的学术代表作,这将是西电校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套人文著作。如果未来二十年西电宗教学学科点还能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话,是离不开这套书的。

三隆老师,为人豪爽,嫉恶如仇。从事学术研究以来,与官场、商场保持一定距离,正是因为保持这种距离,他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安心学术,一丝不苟。笔者多年受陈寅恪治学精神影响,尤其看重陈先生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虽然自己未做到,但心向往之。因此,此精神也是我品评学术人物优劣的最高原则。但多年来,失望的是所见能有此精神的真是寥若晨星,所幸西电有三隆老师,他就是这晨星中的一颗。他没有走学而优则仕的老路,更没有走曲学阿世的俗路。实际上学者能保持人格的高贵,这是学问精道要害所在。因为文以载道,人格的矮化其实就是逆道而行,那如何能作出载道之文呢?人格,仁格也。高人,高仁也。心不怀大仁,何以坐入大道?

三隆老师的特立独行,也许被许多人视为另类。但他也不是不了解体制规则的书生,他能在体制中保持自我又不失去高贵人格,非智者不能也。是真懂阴阳,明强弱,知连锁,才能于威权体制中逆威而行。不惧权贵,不惧小人,非仁智双修到一定境界做不到。孟子所谓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三隆老师就是这样的大丈夫。如果说他的比喻经可以传千年,我更看重他的人格,因为这是真正入不朽之域、长存天壤之间的关键。陈寅恪给王国维写的碑铭这样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三隆老师精神不在王国维之下,且比其更勇敢。王国维以死抗争求自由,三隆老师以生抗争求自由,且屡战屡胜获自由,这样的人生才更可取。我认识的一位母校老师也曾说做到如此独立自由,一事无成也认了,三隆老师不但做到了独立自由,且立言有成。以在家之身而非出家身,进退自如,大德的出家人还俗也未必能做到,先生生于斯世的光芒伴随耳顺之年届临更加耀眼夺目。

如果西电在未来历史长河中论及高贵话题的话,也许保铮先生的光芒也未必能遮住三隆老师的光芒。陈寅恪当年入清华之前因无学历、无文凭、无论著成为三无教授被后人乐道,那么三隆老师在退休时将以一生“不当官、不评先进、不报奖”三不教授彪炳后世。

荆老师开设的形式逻辑、中西文化比较课是深受学生喜欢的选修课,选课高的时候一学期达两三千人。选课的西电学生是幸运的,也许他们未来学术未必很好,践行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未必到位,但他们毕竟在有生之年领略了一位有狮吼功老师的雄浑气魄和迥异时流的学者风采。上过三隆老师课的有些女孩多年后还能喊出嫁人就嫁荆三隆老师这样的,足见先生之魅力。男人如果想取法勇敢,不必学习邱少云、黄继光,学习三隆老师即可了,大仁大智才能大勇。当游学各地多年、拜访无数高人的民间学者陈永利听了三隆老师在陕西国学师资班上的报告后,感叹地说:“荆老师的报告是陕西最好的”。后面还有一句,荆老师课上没有一个瞌睡的。不要说今天了,就连孔夫子课上还批评睡觉的学生朽木不可雕呢。让学生课上不瞌睡不容易呀。目前笔者所见国内还有一位,就是贵州大学郑强教授的报告,那也是听众没有瞌睡的。师者事关千秋大业,师之所选,非贤勿居。以三隆老师这样的人格、学问,加之如年青人都赶不上的金刚之躯,任何开明学校领导都会将其视为校宝、国宝,而不是只记挂他曾经批评或骂过谁,如此才能成就后世的佳话。不知西电未来有此幸运乎?

印双书于学正馆

 

 

上一篇:荆三隆教授主讲陕西省首届国学师资培训班

下一篇:荆三隆:佛教世界观、处世观、修行观(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