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比喻经研究的文化价值
佛教发轫于古天竺,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化中形成了十分庞大而精密的体系,其典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只有汉译本保存得最多、最完整,汉译《大藏经》所收集的历史文化资料之广博也是无以伦比的。佛教经典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等诸多领域,是包罗宏富的宗教文化古籍,对中国和世界文明都曾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成千上万卷的佛典中,许多经典,如《维摩经》、《法华经》、《佛所行赞》、《百喻经》等等,本身就是瑰丽的文学作品,在历史上曾被译为多种文字,其中的比喻故事被公认为世界文学的珍品。佛教比喻经典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其俗讲、变文对后世的平话、戏曲文学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客观上也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汉语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体系,和汉语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世界文明,特别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几乎全部成果有直接的关联。因此,汉语是东方文明最有代表性的语言,九百多年的汉译佛典的历史,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弘大的文化工程。
一 缘起
《佛教比喻经研究》一书,是我们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佛教比喻经研究》的最终成果。(批准号:13BZJ014)原计划2015年完成,根据综合研究三至五年的要求,延期至2017年12月。项目扩大了基础研究的内容,增加了收入历代大藏经全部比喻经的整理、注译和辨析的工作。除已经出版的七部譬喻经《百喻经注译与辨析》、《月喻六经注译与辨析》、《旧杂譬喻经注译与辨析》、《杂譬喻经注译与辨析》、《众经撰杂譬喻经注译与辨析》、《法句譬喻经注译与辨析》、《杂宝藏经注译与辨析》、《月喻六经注译与辨析》之外;还完成了《六度集经注译与辨析》、《撰集百缘经注译与辨析》、《贤愚经注译与辨析》、《出曜经注译与辨析》、《大庄严论经注译与辨析》,以及《百喻经鉴赏辞典》共245万字,699篇的基础研究工作。同时,扩大了研究队伍,增加了七个人,其中三位副教授,四位博士,三位宗教学硕士;课题组已经先后申报了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征集和后期资助重大项目,我们将持续关注并开展《佛教譬喻经诠释集成》,总计1111篇,出版字数500万字以上的项目申报和出版工作。
二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佛教比喻经典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表现在广泛的思想文化领域之中。本研究从佛教比喻经内容上的十六个方面进行探究,依次为比喻经和佛陀的基本教义和思想基础;十三种观点:人生观、世界观、布施观、持戒观、忍辱观、精进观、禅定观、 智慧观、吉祥观、清静观、自然观、处世观、语言观;二种方法:佛教比喻经的修辞方法、逻辑论理方法为一章;二种关系:比喻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比喻经的护国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为一章。通过对佛教比喻经中的思想内容的研究,在丰富社会精神文明的文化研究工作中做出努力。努力反映出早期佛教自证罗汉到自他双证的菩萨思想,并从譬喻经的禅语、禅思、佛理、佛蕴之中,发掘在当代思想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做到理论与现实相联系,把佛教比喻文学经典思想研究与当代“人间佛教”的实践相结合。具体体现在:
1、将佛教的基本思想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联系起来,使宏观的理论论述和现实具体领域的分析与求证统一起来,从而完成课题所预设的目标。
2、发挥当代信息传播的优势,充分利用光盘版的典籍资料,借助网络上的期刊、著作资源,随时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动态,做到学术资源的充分发掘。
3、形成学界、教界相互促进的工作局面,建立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互动机制,认真对话、相互交流,不断丰富和扩大研究视野。
4、把佛教思想和社会的文化事业、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发掘佛教思想文化的优秀资源,如孝父母、敬师长、善交友、和邻里、谨守法、勤内修、精进业、慈悲心等,形成良性互动的促进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较为系统的现代诠释,将其加以弘扬,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5、佛教比喻经典不仅展示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同时构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思想方式,成为人们知行兼备、定慧双运的实践和体验。通过我们的研究,对弘扬佛教文化中的优秀内涵,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内容都是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
6、在研究中,理清佛教比喻教化的特点和内容与当代文化建设的关系;界定佛教比喻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予以取舍和理论阐发是研究的重点所在。
7、分清佛教优秀的文化资源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作出严肃科学的结论,是认识佛教比喻经典研究和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互关系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8、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是研究的目标,对个案和具体内容的分析及特异性研究是本课题的独特之处。
三 佛教譬喻经研究的基本状况
佛教比喻经典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集中体现了佛教平等无际、扬善止恶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反映了全人类一切善良人们的普遍愿望,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对于协调不同信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方面人们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都是有益的思想文化遗产。佛教比喻经典,是佛经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在这一部分,有大量直接反映历史上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复杂关系的事实和成功经验。这些对于我们妥善解决环境污染、、能源紧张、贫富差距、地区争端和教派冲突等众多社会问题都具有积极意义。研究佛教比喻经典中的思想资源,以及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讨论佛教参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传承佛教优秀的思想成果,推进先进文化的体系构建是一项具有理论创新的工作。同时,从印度佛学到中国佛学,在这一历史上中西文化互动的大背景上,以佛教惜生向善、和谐尚德的人文理性为思想动力,推进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仍具有思想价值。
国外对佛教文学的研究,不乏其人,主要有日本深浦正文的《新稿佛教文学物语》、小野玄妙《佛教文学概论》等;国内有孙昌武的《佛教与中国文学》、龙晦的《佛教文学》以及众多的《白话佛经故事》等。影响大的有《星云说喻》,它由台湾星云法师选取的715个比喻故事构成。此外,还有台湾丁敏博士的《佛教譬喻文学研究》。近年来,台湾还有10余篇硕、博士论文中涉及到了佛教比喻文学的相关内容。还有许多相关的研究论文发表。另外,许多出版社推出了白话佛经系列丛书,其中不乏比喻文学经典的注译作品。这些研究工作,反映出海内外学者对佛典研究的极大热忱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透视出佛教文学经典所具有的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对佛教经典从文学视角进行广泛而深入研究的势态。但从整体上看,仍缺少对佛教经典中的比喻故事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工作,这方面的研究状态主要是从佛教文学的角度审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忽视了从佛教论理学和佛教教义的角度出发去研究佛教逻辑学中所包含的以喻事、喻理、喻世的方法来论证佛教理趣、境界、信仰主义的彼岸世界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于佛教比喻在佛教因明三支中宗、因、喻所构成的论式中所起到的作用几无所论。
四 譬喻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譬喻即比喻,从文学上说,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方法。佛典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论述和阐发佛教义理。佛教比喻经典不仅展示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同时构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思想方式,成为人们知行兼备、定慧双运的实践和体验,对弘扬佛教文化中的优秀内涵,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内容都是具有思想价值。系统性、整体性、特异性是其基本特点,每一个比喻故事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因此需要对每一个个案和具体内容的分析及讨论才能了解其意趣,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
比喻作为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方法,是把两类以上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打比方进行说明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以浅喻深的效果。因而,比喻也就以其通俗生动的鲜明特征,成为佛教经典中以感性形象阐发抽象概念、玄奥义理,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公认的道理来解释修证佛果、达到解脱烦恼的“方便善巧”。佛陀就是擅长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向弟子说法的代表。他在传法中常常是群喻迭出、百态纷呈,表现出佛教所具有的丰富的意蕴,从而收到了知一达十、“寄浅训深”的效果,因而被誉为“善喻善证”者。 佛典中的比喻浩繁新奇,令人惊叹,佛教将人们所认知的生活事理,如:“空华”、“水月”、“恒沙”来比喻“幻有”、“妄见”、“无量”等抽象概念,无不生动贴切,各尽其妙。如《圆觉经》中用“动目摇湛水”、“定眼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等一系列生活中的错觉来比喻人的妄念,既活泼新鲜,又隽永含蓄;《金刚经》结语中的六喻更是将比喻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如梦、幻、泡、影、露、电”的联喻妙譬来说明一切事物形态的虚妄不实、瞬息生灭,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譬喻还是佛典分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佛说十二部之一(契经、应颂、授记、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比、论议)。
佛教传入东土后,经、律、论三藏之中,意趣横生、神奇灵异的比喻故事,对佛教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佛典中的精喻妙譬,将佛教与世俗沟通,把教义与常理结合,使人生与信仰融合,拉进了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距离。所以,运用巧譬善喻诠解佛理方法,成为佛教弘法实践中广为运用的“法门”。运用比喻也成为佛教经典阐释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如:如来藏九喻中的“萎华佛身喻”、“岩蜂淳蜜喻”、“糠绘粳米喻”、“粪秽真金喻”、“贫家宝藏喻”、“庵罗内实喻”、“弊衣金像喻”、“贫女贵胎喻”、“焦模铸像喻”。
譬喻经研究的特点在于她是一项既有基础性,又有综合性的工作,有其独具的特性。可以概括为具体性和系统性两个方面:
具体性是指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佛典中的比喻故事。在研究中对于佛教经典中的必要故事要进行逐个的注译、评介和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对汉译佛典中的修辞学意义上的研究。不仅包括比喻故事的语言,比喻故事的结构,比喻故事中人物形象,比喻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社会风土人情的讨论,而且对于比喻故事中论证宗教世界、形成佛教信仰中,所采用的百态千姿、多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的喻证方法予以揭示。各种比喻手法在佛教经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教义上诠释了佛理,而且通过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成为佛教在广泛的传播中,连结世俗人生和信仰境界的纽带。借“比喻”使文学与佛学相结合,形成百态纷呈、绚丽多姿的画卷,是佛教比喻经典的特色。因而,作为佛经十二部类之一的“比喻”是以直觉开掘教义内涵的法门,不可或缺。
其系统性体现在佛教比喻经典研究是以汉译佛藏中的原典为依据,按其流变,构成一个整体的研究。包括阐释义理、名相、语译、揭示主题和辨析等各种阐释和修辞手法,具有文学表现意蕴等内容和各种艺术分析方法,具有系统的整体特征。
总之,比喻经的研究工作,应当站在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不能仅从宗教信仰的立场出发去进行探究,导致缺乏历史与文化、哲理与思辨的深度。力图使佛教比喻经典的研究与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相联系,弘扬佛典中的有益成分,去粗取精,去伪辨真,在文学表达和思想教化方式上有所创新,是我们勉力而为的目标。
五 大藏经中的譬喻经
在我们通常所讲的佛典“三藏十二部”中,三藏经、律、论又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十二部中的“长行”、“ 重颂”、“授记”,这三类是根据文体命名的,是佛经的基本形式。其中“长行”为散文句式,“ 重颂”是归纳的诗句,“授记”是讲经的诗句。其余的孤起、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九类,则是以经文的内容命名。因此,比喻经是佛典的九种基本内容之一。
在大藏经中,比喻经典的收录情况大致如次:
在阿含部中有:
六卷单篇的比喻经典,即《咸水喻经》、《箭喻经》、《蚁喻经》、《五阴譬喻经》、《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佛说月喻经》。
本缘部中的比喻经有:
《杂宝藏经》十卷(由一百二十一个比喻故事构成)。
《旧杂譬喻经》一部两卷(由六十一个比喻故事构成)。
《杂譬喻经》三部四卷(由八十一个比喻故事构成)。
《众经撰杂譬喻》一部两卷(由四十四个比喻故事构成)。
《百喻经》四卷(由九十八个比喻故事合集)。
《法句譬喻经》四卷(由偈言,即诗句组成的七十五篇比喻故事)。
《六度集经》八卷(共九十一篇,其中有八十二篇是关于佛陀的比喻故事)。
《撰集百缘经》十卷,由一百个因缘比喻故事构成,主要故事情节灵蕴飞动,别开生面。这部经典自汉译以来,至今没有全面梳理和白话注译的全本,使这一百篇极具特色的佛教比喻故事尘封已久。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由古印度马鸣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共有九十篇佛教比喻故事构成,是法相唯识宗所依据的论书之一。
《贤愚经》共十三卷,一百三十七个比喻故事构成,由北魏慧觉等编。其中包括佛本生故事、佛撰故事、各种寓言、譬喻等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壁画也多以此经为题材,自汉译以来,至今尚未有人对该经进行全面的注疏,许多一般性的研究甚至对该经的基本故事都未能界定,在我们常见该经的介绍中,我们都可以赫然读到该经六十九个故事,可见对本经故事多少篇数的认定都有出入,可见对本经研究的粗疏程度。
《出曜经》三十卷(“出曜”梵文意为“譬喻”, 作者为法救菩萨撰写,后秦竺佛念译。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且篇秩巨大。至今尚无认真加以疏注的文本,使当代许多读者望而却步。全经以阐发佛义为要,由三十三个主题,一百八十三篇佛教比喻故事组成,也被认为是佛陀偈语的收录集。
六卷单篇的比喻经典《猘狗经》、《群牛譬经》、《大鱼事经》、《譬喻经》、《灌顶王喻经》、《医喻经》各一卷。
经集部中的有两卷:《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一卷 、《佛说旧城喻经》一卷。
史传部中:单篇的《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一卷。
比喻经的数量尽管很多,但如果从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佛陀本生比喻故事,是以佛陀前世修行故事构成,如《六度集经》。
二是佛教因缘类,以佛教因果故事为主题,如《撰集百缘经》。
三是阐发佛教义理的比喻类,如《百喻经》。
佛教比喻经共有约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完整的比喻故事,我们已经对全部比喻故事进行了基础性的文本研究,完成了注译与辨析,并将在此基础上撰写本书,对其思想价值进行梳理和论述,揭示佛教比喻经优秀的思想文化内涵。诸如:佛教比喻经在历史上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今天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追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佛教通过让众生直面世界、直面人生,进而洞彻人生的真谛,对精神世界进行改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佛教不断地与中国的民风民情相适应,落实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拉近了信仰者与社会、人间的距离,为佛教的发展带来了动力,为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了思想文化资源。佛教以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护佑人生,止恶行善,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准。这里不再赘述。
六 譬喻经的思想内容要览
佛教比喻经典具有睿智超妙的思想特征,它通过精湛致密的论述方式,用百态纷呈的比喻故事表现了社会生活。佛门的喻世论理、巧妙细腻、精彩动人,起到了化深奥玄机为人皆可解、形象生动的作用,并产生了寄浅训深的效果。喻语是佛家因语、果语、因果语、喻语、不应说语、世流布语、如意语七语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的表现能力。佛教以简短有趣的寓言故事、因缘故事弘扬佛法,用通俗而生动的生活语言来表现佛教的智慧,往往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在大量的佛教比喻经典中,都十分注重概念的辨析,形成了系统的概念和名相,其中条分缕析、层层推进的表现手法,以及注重因果、注重过去、现在、未来,相互联系的逻辑方式,对于中国哲学、史学和文学的论述方法、表达方式,都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佛教比喻经典中蕴涵着丰澹的思想菁华,可以扼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整的修身理论。佛教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修身思想,它的一整套的修行方法都要落实到对治妄念之上,修行先修心,万法唯一心。并由此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这些基本思想在佛教的比喻经典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形成了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方法,使佛教的义理贯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
第二,对人生伦理的价值判断。佛家伦理的突出特点在于:把人生伦理的善恶与业力果报、因果轮回学说紧密结合,以业报、轮回来阐发伦理,以达到施善行、除恶业、断轮回的清澄之境。佛教的比喻故事中,突显了佛教的伦理思想,它把人生伦理的业力果报与因果轮回学说联系在一起,已达到扬善去恶的目标,其中的三世两重因果论把人际伦理纳入到了一个极为宽广的时空坐标中来加以审视,不仅要求协调好人际关系,还展现了代际公平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伦理和社会道德建设仍然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万物融摄,众生平等的自然观。佛教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是缘起论,即一切现象形态都是由因缘合和而成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切因缘法,此生故彼生,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佛教的生态环保理论不仅是完整系统的,而且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实践。华夏大地,几乎所有的佛教文化场所,都是环境优雅、景色怡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这是千百年来,佛教四众精心呵护的结果。反映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理念,是佛教比喻经典中最具有影响力的部分。
第四,自我完善的行为自律与实践。自律是佛教经典“三藏”中“律藏”学说中的组成部分。佛陀制定的各种戒律,不仅使自律成为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戒学理论,而且是全体佛教信众行为的律条,是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佛律为出家人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道德行为规范,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分别从行为(身)、言论(口)、思想(意)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从基本教理到衣食坐卧都有详备的规定以及对犯者相应的处罚。这种严格的制约,对于世俗的社会和人生无疑是矗立了一面理性主义的大旗。四律(《十诵》、《四方》、《僧祗》、《五分》)表明了人对于自身所具有的改造、约束和完善的本质力量,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如淫戒、杀戒、盗戒、妄语戒,是佛家四条根本大戒,以后制订的一切戒律,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如果违反了这些戒律,就会被逐出佛门。汉传大乘佛教,还形成了专门以精研和传持戒律的宗派——律宗。佛教的行为自律,虽是建立在宗教的道德准则上的,同时也符合现实社会中人们扬善惩恶的愿望,四大戒也同样是社会伦理道德中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第五,佛教有益于开启心智,调节自我,疗治心理病痛。面对纷扰的现实世界,如何化解人的内心冲突、祛除烦忧、培养健全的人格,佛教反省自心、反观内照、探索对治妄心形态的思维方式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其对治妄心的实证,把人的思维推向了极为精巧的阶段,对人的理念、思辩、心理探究的贡献难以估量。
第六,为人处世与交际往来。在为人处事、交际往来上,佛家的观念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世俗社会的往来,二是佛教内部各僧团、寺院、教派乃至不同国家佛教机构之间的联络。其特点在于:佛教的交际观念,首先是建立在否定等级贵贱思想基础之上的,主张人皆平等,鲜有君臣等级、礼法刑治的主张,从而更能深谙世事、体察人心。在与人相处方面,《佛所行赞·卷一》中从各方面显示了佛陀的为人之道。主张以慈悲心对一切人,即使在与自己有怨仇的人相处时也要“以德降怨敌”,即以德报怨,用道德感化人。而且要“软语而教敕,矜施以财物”,度化人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要以物质利益去引诱。要做到“成人饶益事,遭难不遗弃”,从而进入“捐弃世荣利,进步随我来”的境地。佛门善于将义理寓于人情之中,引导人们摆脱世俗名利的约束,走向清澄,这种理趣往往体现出精巧、细致的特征。在处世上,面对世事的纷扰,人们对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的追逐,佛家选取了“舍”与“施”的态度,“钱财非常宝,宜应速施为”,“世利皆有尽,圣利永无穷”,“唯念贪嫉苦,慈心欲令安”。(《佛所行赞·卷三》)认为金钱、财富应当尽快地产生效益,为社会服务。人们所追求物质的利益,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失,而对精神价值的追寻却会代有传承。
第七,佛教慈悲喜舍、普渡众生的教义和情怀,在千百年的流传和演变中,已经成为民族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对于我们妥善解决环境污染、能源紧张、贫富差距、地区争端和教派冲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具有积极意义。佛教平等无际、扬善止恶的基本思想,反映了全人类一切善良人们的普遍愿望,对于协调不同信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方面人们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都有借鉴意义。
七 譬喻经研究在文明交往中的意义
佛教譬喻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通过对其中包含的与当代社会文明有互动价值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 引起人们对这一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关注, 进而认识佛教在当前国家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汲取佛教文化中的思想成果, 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 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佛教突出的惜生向善、和谐尚德的人文理念, 有利于我们进行先进文化体系的构建, 形成现代文明与佛教传统思想资源的互动。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展现佛教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调动佛教思想文化的积极因素, 可以激发社会活力, 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目的。对于我们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战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气度,促进世界各国人民文明交往中都有着积极作用。
中国是汉传大乘佛教的发源地, 对大乘佛教的研究不能脱离汉译佛典, 因此对佛教譬喻经经典的阐释和研究就是佛学研究的基础。大乘佛教经典在思想上具有两个特征: 一方面表现出把“万法唯心”的理念推向了“信受奉行”的信仰高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世俗化的人人皆可成佛、往生极乐世界的信仰感召和思想内涵。尤其是佛教譬喻经的通俗性特征, 使之在中国的历史传播中,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 调动了各种文化形式, 如绘画、雕刻、建筑以及讲唱戏剧等, 补充和诠释佛教的义理, 构成了蔚为大观的佛教文化体系。可以说, 佛教譬喻经思想文化的影响, 已经超过了佛教本身,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佛学有益于开启心智, 调节自我心态, 疗治心理病痛。大乘佛教那普渡众生, 脱离苦难的理义、情怀, 已变成了千百年来, 千百万人追寻的理想境界。因此, 佛教譬喻经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而且有现实意义。不仅有佛教内涵,而且有文化意蕴。其世界性的文化影响, 也是不应忽视的。 因此, 佛教譬喻经研究, 不局限于学术和文化研究的范围, 与国家的统一,乃至世界各民族的团结密切相关, 与社会的和谐进步相辅相成,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譬喻经在历史上的传播过程,就是世界文明融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进步的过程。佛教譬喻经博大深厚的思想内涵, 涉及到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我们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战略,可以为文明互动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诸如:
一是胸襟坦荡的自觉意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本身就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是更加开放的心态,自信、自觉意识地体现,是一种中国为世界的繁荣进步承担责任的承诺和担当。佛家认为, 一切事物都处在无穷的变化之中, 即一切无常。人所“执有”的偏见就在于看不到“我”的本质, 不能认识到“我”所具有的形态, 是由外部和内部的条件构成的, 是各种因缘的合和。因去果无, 缘尽人散,一切形态, 本自于空, 如持“有”、“我”, 就无法摆脱生、死、爱、欲等烦恼。因此, 修身的目标在于: 驱有除妄, 进入无我的空灵境地。修身首先要修心, 修悟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佛教认为, “万法皆空”, 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人们意识的虚幻, 是人的妄念, 不是本来实有的。因而,对于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一切现象与形态都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这就是“正念”。要树立起这种认识, 其方法就是要通过禅定智慧, 要能静于一室, 止定观照, 看透自身都是由各种因缘的组合而构成, 只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短暂现象,所谓“我今此身, 四大和合”,“四缘假合, 妄有六根”,“此虚妄心若无六尘, 则不能有, 四大分解, 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 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六境又称为“六尘”, 意指六种迷惑, 六境出于六根, 六根又源于由四大合成的身心, 而心实无存, 归之于妄, 那么最终一切为无。人们对于由六根认知的六境幻以为真实, 从而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所以佛家常讲明心见性, 要“观心无常”,讲得就是对治妄有之心的道理,是一种思想和意念的文化自觉。如《佛说月喻经》,以出家人心澄如皓月,说明佛弟子弘法利生,勇于担当的心境、自觉无染的情怀。这种认知对于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自身作用的准确定位,既能够负起责任、敢于担当,也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倾向,不断调整心态都有借鉴意义。
二是完整的人生价值判断。佛教对于物质与精神的认识是完整而细致的,具有唯物的内核, 充满辩证因素, 与佛教的人生论和对世界的看法联系在一起。认为世界是客观的, 依因缘而生, 并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至色、声、香、味、触、法、形成心识, 亦即从各种感官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 这其中包括心理的机制, 只有通过“止观”, 即禅定智慧, 以主观的意识俯视透析客观世界,才能完成对主体、客体的“反观内照”、“如实观察”,认识客观世界的无常, 主观世界的无我, 达到彻悟人生的境界。佛教否定了人的意识和存在, “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 进而否定了整个世界。从认识上看是唯心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 是对动荡的社会, 惨淡的人生的否定。人类不也总是在由一个否定上升到另一个否定的过程中, 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吗?或许正是佛教义理中具有的这种否定的态度, 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才逐渐获得了人们的广泛接受。如《五阴譬喻经》以色、受、想、行、识,皆空、幻有,阐发一切无常、一切无我的教义。佛门“空”论、“无我”的义理, 在现实生活中, 也有其积极意义, 如“人到无求品自高”、“无私者才能无畏”,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这些有益的格言中, 都包含着“无我”的意蕴。可见, 佛家的修身思想对于人欲望的自觉内敛, 心理疾患的疗治, 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都具有能动作用。这种思想促使我们在和世界各国人民交往中尊重他人,重视奉献精神,创造共同发展的更大空间,反对一切狭隘的民族意识都是不可多得的思想文化资源。
三是众生平等、渡众生出苦海的慈悲理念和奉献思想。佛教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 并成为人的信仰观念, 其中也不乏道德和伦理思想。佛家对于社会是持否定态度的, 但这也丝毫没有消泯释门在伦理道德观念上所持有的特殊见解, 无论是在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 还是在加强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方面, 都对我们有所启示。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最常讲的“八苦”即: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 所怨、憎之人、事, 会不请自来, 不可避免) 、爱离别苦、求不得苦、忧悲恼苦。要彻底消灭苦难, 就必须脱离现实世界的苦海欲波, 行善除恶, 乃至生大慈悲心的菩萨情怀,如《佛说咸水喻经》以海水为喻,说明人们脱离苦海的七种境界。这样佛教就把人间伦理推到了信仰主义的理想高度, 虽具有神秘的不可思议性, 但却极大地提升了人对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与认识水平, 展示出以苦身、舍命以利一切众生的情怀, 达到了人类难以企及的灵性境界。佛陀所倡导的忍辱修行, 不仅包含着极深刻的道德和价值理念, 而且落实在严格的践行上, 这种令人敬仰的牺牲精神, 是由自甘受尽世间一切苦难的决心和身体力行躬践的毅力共同构成的。修忍辱实际上也是通过自我牺牲精神来消除恶业的方法, 是与“无我”论结合在一起的。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 进入“无我”境界, 对于一切人间烦恼、怨怒还有什么可争执或抱怨的呢? 这是一种极具感召力的、无比高尚的价值伦理, 尽管是唯心或唯灵的, 充溢着浓厚信仰主义色彩, 但其道德观念无疑闪耀着崇高的理想之光, 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高度吻合。更重要的是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解脱, 而是要以“菩萨心”度一切众生。这种施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 有益于确立“一带一路”建设中合作共赢、团结协作,各国人民一律平等,共同分享发展带来的机遇,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互助、团结友爱的和谐关系, 是世界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境界。
四是业力果报、因果轮回学说。从佛教伦理道德观看, 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体现在“业力”与“果报”上, 其表现就是“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这种学说极易被广大的处于社会底层、善良而受尽人间苦难的人民大众所接受, 同样被那些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仁人, 从扬善止恶和伦理教化的角度出发而予以肯定。业力果报学说认为: 人生的一切都是由业力而发, 都是前世善恶的因果, 而现世的一切善业、恶业, 也必然会在来世中表现, 并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所谓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这就给一切善良的人们以心灵的期许和诱导, 引导人们永远向善, 远离邪恶。佛教还倡导将人的善行推及到一切有情众生, 这对我们今天深化改革,和各国人民建立和谐共荣的国家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因果是佛教说明现实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 即“已作不失, 未作不得”, 指任何行为, 都有相应的结果。轮回, 又称轮转等, 意指如车轮旋转于六道, 永不停歇以至于无穷。“六道”亦称“六趣”, 即根据生前所作之善恶, 死后往生的六种去处: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轮回学说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 主张不同地位的人在轮回中永不改变。佛教则认为在轮回中众生是平等的, 轮回到何处, 是由现在之善恶所决定的, 即由现在之因, 得未来之果。如《法句譬喻经》“生死品”就讲述了善恶有报、业力不失的喻理①。由于佛教的轮回学说是和善与恶的观念相伴相随, 密切联系在一起, 揭示了一个多层面的生命空间, 把生命的流转变迁显示在六道轮回之中, 并将这些层面与人的善恶行为结合起来, 互为因果, 从而形成了佛教完整的生命伦理、道德意识和独有的价值观。佛门的“杀、盗、淫、妄语”四大戒, 是《四分律》中比丘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渐次完备的基础, 也同样可以成为对治现代社会中伦理弊端的认识基础。教内的自持是难能可贵的, 而教外乃至全人类的共持, 才是中国大乘佛理的精神风范, 其社会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对人有道德上的预告、警示作用, 使人能小心行事, 不做坏事, 以期得到福报和善果。而且客观上有助于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尽管业力轮回说是无法证明的唯心学说,但就其体系而言, 仍然是严密完整的。它代表了广大善良人们的心愿, 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人们保持内心的平衡, 形成人人自律、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与平等,以及建立被各国人民广泛接受的国际新秩序、普世的价值观人有增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