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人文通识论坛第四期(筹)
主题: 三线精神解读
——一位三线建设女兵的回忆
主讲嘉宾:刘欣荣老师
主持人:赵淑珍老师
互动交流:杨选德副教授、刘建伟博士及西电青年教师、研究生等
地点:西电主楼最东端2层人文学院会议室
时间:6月10日晚7点半(周日)
服务:王婧 王冰(15191478396)
主办单位:
西电人文学院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西电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所
主题背景简介:
在六十年代,面对美苏两大军事阵营的威胁,中国政府决定把以军工为主的一些基础产业牵往内地。按照军事对抗的安全程度,东南沿海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西部地区为三线。许多高科技人才都是那个时候从东南沿海相对发达地区虽企业西迁四川、贵州等地,不但个人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后代的生活也受到波及,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一问题尤其明显。随厂内迁的这些人,尤其是高科技人才为了国家利益做出了很大的个人牺牲。
上个世纪70年代初,陕西省动员25000名初中毕业生(其中女学生5129名),到秦巴山区修建襄渝铁路。襄渝铁路当时是中国三线建设重点战备工程,代号2107工程。这些初中毕业生按照部队编制,组成了141个连队,直接由铁道兵部队指挥。学生民兵连队当时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一般被简称为“学生连”,也有被简称为“学兵连”的。学生民兵连队退场后,社会上一般称之为“三线学生连”或“三线学兵连”。这种大规模的直接从学校组织初中毕业生到环境恶劣的山区修铁路的情况世界历史上没有过,这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十六七岁的学兵大军,这支队伍比当时一个满员的铁道兵师的兵力还要多。没有路开路,没处住自己盖房,大山深处供应困难,常常不能饱腹,但并不影响学兵在施工中拼搏,3年间先后有100多人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襄渝铁路。
本期西电人文通识论坛请到西安碑林区市委党校高级教师刘欣荣老师,给我们讲述她亲身经历的三线建设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可以重新回顾那段激情延烧的岁月。刘老师将从毛泽东三线建设方针政策、三线建设精神及当代的启示三个方面来展开。
刘欣荣,曾经在学生时代参加过襄渝线建设——三线建设工程之一,后在碑林区市委党校任教,出版回忆三线学兵经历方面的书《铺路石》,认为三线学兵经历是其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赵淑珍,人文学院副教授,校国学社指导老师,开设多门传统文化课,深受学生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