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志同道合  >  曹印双:西电人文通识论坛第五期综述

曹印双:西电人文通识论坛第五期综述

2012-06-18

      6月17日,西电人文通识论坛第五期顺利召开,会议主要围绕论坛的发展规划展开,重点涉及了如下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提高论坛学术性。常新老师围绕学科发展提出应重点发展四个取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哲学、社会工程建设;刘建伟、罗舒宇老师针对前四期的论坛提出要增强学理性,罗老师还建议进行东西两大传统学理化梳理,以报告形式展现;曹飞老师提出加强老师和学生科研及论文选题的探讨,加强学术规范的相互带动。研究生王婧建议论坛选题菜单化;宋宝平老师研究生介绍了宋老师指导研究生的方法和经验。张鹏伟老师强调了交流平台重要性。

      二是提高论坛的普及性。宣传部强建周老师介绍了宣传部的运作及系列策划,提出了普及与科研相结合,强调加强部门之间协作的必要性。二院主管学生的梁老师也提出了合作的愿景及素质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杨选德老师认为充分利用西电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平台,充分与各部门合作,结合素质选修课开展系列报告会必要性。常新老师强调与院系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赵淑珍老师强调学生需求,并表示愿意指导本科生人文与生活教育。赵常兴老师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素质教育支持力度及制度建设。董永强老师强调选题调研的必要性、学生组织建设的必要性,尤其提到有必要针对社会需求拓展捐资助教互动活动。两位民间国学推广代表表示愿意与学校合作,加大普及国学力度,并愿意导引民间机构及企业予以支持。

      三是强调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强部长、梁书记、杨选德、董永强、赵常兴等老师及研究生王冰提出了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民间学者介绍了交大和厦门大学论坛的制度化建设的亮点,如厦大对外开放的学术演讲登记制度。探讨涉及的制度有本科生、研究生听报告学分制度、两课及素质课采取部分课时报告会制度、院系合作制度、学生组织建设制度、参与普及性教师的评价机制、本科生人文导师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等。

       参加座谈的代表还有王雪老师、电院及人文学院研究生代表。曹印双提供了座谈提纲、主持会议及撰写综述。

上一篇:西电人文通识论坛第五期

下一篇:人文通识论坛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