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这是应本校学生社团之邀请准备的讲座提要。
《大学精神与杰出人才培养》讲座提要
一、大师之问与钱学森精神
大师钱学森之问
05年7月,已经94 岁高龄的钱学森十分坦率地对前来医院探望的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的贡献:著名物理学家、火箭专家、中国“两弹一星”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许多开创性贡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钱学森的精神
爱国精神: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是创新。
无私奉献精神:我本人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服务人民精神: 我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精神素养: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
二、大学精神与钱学森精神
1、何谓大学?何谓精神?
何谓大学?
何谓大?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
何谓学?觉悟也。觉,寤也。
寤,寐覺而有信曰寤。悟,觉也。
何谓精神?
何谓精?择也。择,柬选。
何谓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
大学精神:觉悟天地人之道,信仰有归依。
2、大学精神的由来
大学的起源:大学12世纪初诞生于欧洲,源于西方城市的神学院.6世纪修道院开始办学校,到了9世纪,修道院办学已蔚然成风。修道院学校不仅招收院内学生,而且招收俗界走读生。基督教信仰将重心渐渐移向学校教育→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经院哲学使信仰与理性结合,神学的学术性获得深化与精致化,由此作为学术规范传统与学术观念态度风气塑造了大学的灵魂。经院哲学传递给后来大学的学术观念核心是对学术的信仰态度:学术真理不属于任何学者个人。
行会公会的转变:中世纪的行业公会(Universitas)指由一些有知识和技艺的人组成传授知识技艺的联合体。对各行业普遍需要的知识(当时是法学)与信仰(神学)超出了各个职业行会的教育传授范围,于是社会要求一种承担全社会普遍需要的教育行会,修道院承担了这一需要,并且使自身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大学的诞生:Universitas转化为University。
修道院递给大学的精神:1、神本论转变向人本论,信仰成为人文精神。2、大学意义教化继经院哲学统一理性与信仰之后,是与知识学相结合的:这既是自然科学也是人文科学的起源。大学是人文道义价值的策源地和知识创新的基地。大学教育乃是一个社会的心脏。
大学知识特性:大学研修的知识,其主干并非实用的技术规则,而是技术的原理,即“知识的知识”。大学知识超越实用技术的精神同时体现为对技术分工专业知识的综合整合。
大学知识分子含义:1、就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超专业知识基础而言,大学所培养的知识分子作为博学之士不等于专家,但又是专家与职业技师的母体源泉。 2、大学原理性思维培养了知识分子追根究源的精神品格。
德里达(J.Derrida):大学理念已成为抗衡现代拜金主义与技术主义的重要基石 。
蔡元培《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1925)阐发的北京大学理念: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3、钱学森精神与大学之道
(1)大学之道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儒家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道即真善美。
《道德经》之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钱学森精神与中外大学之道
赋予真善美新时代内涵:
至善:爱国精神、服务人民精神、无私奉献精神
至真:科学精神
至美:精神知识素养
真善美的核心:
主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客观:辨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