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西林教授作报告
5月5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尤西林教授在南校区图书馆为师生作主题报告
报告会上,尤西林教授主要从人文科学的近代起源、人文科学在中国兴起的近现代背景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的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谈到人文科学的近代起源时,尤西林教授以近代科学发展脉络为背景,谈及了十六、十七世纪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物理学家对自然科学的贡献及十八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分化与分类,回顾了19世纪斯宾塞、马克思、孔德等学者将自然科学方法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他说:“近代科学几个世纪的发展表明人类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问题的关注,遗漏了对提出问题本身者的研究。自然科学以分化性为研究前提,而整体内在的联系性被忽视。”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器物技术层面学习洋务运动、社会管理制度层面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中国人认识到器物、制度背后的文化重要性,进而产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当谈及到人文科学在中国兴起的近现代背景时,他指出,90年代以《读书》杂志发表了针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金钱导向与价值论理、做人底线与操守等方面的讨论,尤其针对21世纪以来,中国出现伦理危机、人性危机和生态危机,提出了人文科学建设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谈到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反思时,他说:“16世纪以来兴起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需要反思与规范。人文科学开始进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出现了诸多交叉学科就是证据。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要过怎样的生活。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研究者有很好的人文素质,如直觉力、想象力、信仰、意志力、毅力等,而这些有赖于人文科学的加强。当今世界步入一流大学的学校,无一不在人文科学领域有其强大的支撑。试想没有激情、没有想象力、没有信仰的自然科学研究,必将滑向虚无主义、科学主义。人文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前提、基础、价值规范,也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不能因为手段而遗忘目的。”
“尤老师的报告由科学技术史引入,从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等多维视角,联系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剖析,为我们上了一堂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课、一堂社会道德教育普及课,一堂人文反思启蒙课,一堂人类生活生存理念批判课。”党委宣传部部长强建周主持报告会并做小结。他进一步指出,“西电的学科专业以理工科为主,非常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尤老师的报告带给我们一缕人文精神的清风。希望同学们把人文的反思、人文知识的汲取、人文精神的张扬、人文理念的积淀和生活方式人文反思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成为西电人中的佼佼者。”
本次报告会是学校80周年校庆之名人名家报告会的第二场报告。报告会由党委宣传部和人文学院联合主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