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德胜学堂  >  《西游记》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揭秘

《西游记》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揭秘

2019-10-21
《西游记》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揭秘
文妙真人
   《西游记》是一个充满了暗喻和人生启迪的书,让我们懂得人生,懂得生活,懂得学习,摆脱烦恼,达到人生彻悟觉醒成佛的境界。书中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说出深刻清晰明确的人生道理,需要慢慢细心体悟。我以第十四回为例,作一说明解析。
  两界山的隐喻
  两界山,比喻人生的分水岭、分界线。你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人生无非两种走向,有理想、有追求的奋斗人生,没有理想、混日子的庸凡人生。唐僧选择了取经,就选择了不平凡的有理想的奋斗人生,就跨越了凡界,所以必然走过两界山,不断进行超越,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自胜曰强的超人人生。
   唐僧在猎户刘伯钦的护送下来到两界山,又在两界山解救收了孙悟空作为徒弟。孙悟空打死了六个贼,受到唐僧的批评,溜走之后在观世音菩萨的帮助下,戴上了紧箍咒,受到了纪律的约束,服服帖帖地跟着唐僧一路取经。
     六个贼的隐喻
    孙悟空打死的六个贼在隐喻什么?
   这六个贼的名字,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实际指的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要清净。一个人如果被外在的欲望牵引,就会在物欲的追寻中迷失本性,变成物质的奴隶。整天都在操心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的人,不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老子告诫,外面能看到的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驰骋田猎,开车兜风,令人心发狂。所以老子提倡的消费观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吃啥啥香,穿啥都觉得漂亮,安心的住在自己所住的房子,以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为乐,圣人被褐怀玉是常态。
    
  孔子说:志与道者,而耻恶衣恶食,则未足与议。对于那些追求真理有理想追求的人,如果觉得自己吃的不好穿的不好就觉得丢人,在人前抬不起头来,连这点自信都没有的人,别与他谈论理想追求,那是白白浪费时间精力。为此,孔子才对一箪食、一瓢饮,住在陋巷而自得其乐的颜回大加赞赏,说:贤哉,回也!
     
一个人树立了伟大的人生目标,就应该抛弃克服庸人的追求生活方式,抛弃猪栏式的生活,不要一味一门心思的操心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吃喝玩乐上,就不可能给理想追求奋斗留下很多,如同一条被分流的溪水。孙悟空打死六个贼,就是告诉我们,有了梦想,确立了奋斗目标,就不要在外在的吃喝玩乐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心思。管束住六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人的快乐幸福不在外面,而在内在,应该在内心深处,在明心见性中去寻找,在外面找是错了方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真正的快乐就在内心深处,外求是枉费心机,误入歧途。
    紧箍咒的隐喻
    孙悟空带上紧箍咒,就是增强纪律性。这一回是孙悟空人生道路的转折点,以前是妖,是劳改犯,现在要改邪归正,正式上班,纪律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孙悟空再也不能没有组织,没有纪律,为所欲为了。孙悟空既然加入取经的组织,就要服从组织的要求规范。当孙悟空不能把组织的要求,内化到自己的身心、行为的时候,紧箍咒就强制发挥作用,孙悟空感到头痛。而一旦孙悟空自觉地服从,将组织的要求、纪律性内化到自己的身心的时候,孙悟空发现紧箍咒已经不见了,外面看不到了,实际上是已经内化了。任何人要想实现伟大的理想追求,都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不带上紧箍咒这个人生的准星,任何人都无法射中人生的目标,命中靶心。20191021

上一篇:还原真实的白求恩:曾经放荡不羁的冒险家

下一篇:《西游记》的构思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