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国学资讯  >  里仁堂丛稿五编(陈学初探卷)出版

里仁堂丛稿五编(陈学初探卷)出版

2023-08-24
链接:https://www.morebooks.shop/shop-ui/shop/product/9786202413534

里仁堂丛稿五编(陈学初探)
目录
师大问学
师门往事因缘录/1
读《隋炀帝的真相》的启示/10
读《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的启示/33
汪籛先生隋末唐初政治史研究启示(略)/58
汪篯先生武则天研究评析/59
汪籛先生诞辰百年纪念座谈会纪要(北京大学场)/68
西安纪念汪籛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综述/79
师门往事——回忆赵文润老师/89
《唐潮》96届毕业专刊回眸一瞥/106
关于史学价值取向的思考/110
陈学初探
从陈寅恪的序文辨析其学术精神/123
试析陈寅恪先生的关陇集团概念/141
陈寅恪种族文化理论新阐释/(略)155
陈寅恪《论唐高祖称臣突厥事》释读/(
)155
陈寅恪“关中本位政策”释读/(略)155
陈寅恪的《论韩愈》释读/(略)155
《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译析/156
试析陈寅恪《武瞾与佛教》/167
陈寅恪《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注析/180
史学大师陈寅恪的文化素养/190
散论陈寅恪先生《对科学院的答复》/196
试析陈寅恪先生视域下的中西文化融合点/211
试析陈寅恪“中体西用”文化战略方针/(略)221
评龚鹏程对陈寅恪学问的评议/222
清浅交流
《中天王庙碑》《増修中岳中天崇圣帝庙碑铭》释读/265
韩愈排佛和星云弘佛比较研究/290
王维《过香积寺》新探/303
法门寺三宝与“一带一路”建设/316
天人关系危机与《中庸》化解之道/324
浅析金泉新四大类文化产品的开发/333
蓝田玉山文化研究/339
人文通识教学中的问题维度与实践对策/351
刘淑芬《玄奘的最后十年》读后/356
海幢寺十六罗汉的文化意蕴/368
里仁堂文集目录/376
后记/384

里仁堂文集前四卷
里仁堂文集(一)/唐代政治文化论稿
绪论/1
第一章 唐代政治文化研究之学术背景/12
第一节 人文学术走向与唐代政治文化研究/12
第二节 隋唐帝国形成的政策基础——关中本位政策/25
第三节  学术方法的传承——陈寅恪的种族文化理论/40
第四节 汪籛隋末唐初政治史研究的学术启示/54
第二章 唐代政治文化中的政治集团阶层/69
第一节 从秦府集团成员仕进状况看区域文化合流/71
第二节 从府兵制盛衰看关陇集团的生灭/83
第三节 唐代处士阶层信仰格局 /99
第四节 帝后丧礼与挽郎之命运 /113
第三章 唐代政治文化中的政治事件/130
第一节 唐高祖称臣突厥事/132
第二节 玄武门事变/147
第三节 唐太宗伐辽背后的政治运作/164
第四章 唐代政治文化研究中政治人物及家族/177
第一节 李建成在初唐军政格局中的地位/178
第二节 李勣侍主的政治智慧/192
第三节 尉迟敬德与三大军事集团 /199
第四节 杨恭仁与关陇集团 /208
第五节 韦贵妃、韦昭容与太宗后宫政治/217
第六节 武则天与贞观时期的生存处境/227
第七节 兰陵萧氏家族与政治长盛不衰的密码/240
第八节 韩愈弘道的佛教灵感来源/257
第五章 政治文化研究之唐墓志篇/269
第一节 近二十年唐墓志研究概况与政治文化研究走向/269
第二节 从墓志看唐代政治文化主脉/284
第三节 萧祎墓志与政治文化精神传递/296
第四节 李辅光墓志反映的政治文化现象/309
结束语/322
参考文献 /326
英文摘要/333
后记 /335
里仁堂文集(二)/里仁教育论集
自序/1
一、经典阐释篇
《道德经》首章新解/6
《道德经》真善美论纲/17
《论语》诠释原则及篇章逻辑探索/22
《孟子》知言养气章新解/47
《中庸》心法/57
《大藏经》所见玄奘法师人格精神/69
经典中的“一”/81
二、传统与现代哲思篇
传统“三纲”的现代命运/102
心学文化与家国命运/115
燃灯群心性论题争鸣147
丝绸之路精神现代阐释/163
唐文化产业化模式研究/180
盘古神话文献流传与现代风貌/197
三、教育改革走向篇
教育与学术评价/221
史学教研与专业前景/248
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走向/282
理想化教育模式及其可行性分析/290
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取向/294
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艰难?/297
理工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分析/306
四、思政教育教学篇
思政教育与生命永恒/313
思政教学改革导向/331
近现代史纲要诗话三篇/340
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形式/351
日本军国主义近现代演进/363
马原教学中调查法的运用/373
大学生传统人文价值观现状调研/381
和研究生谈论文写作/400
五、阅读点评篇
《郑强教育演讲》评议/405
《万历十五年》四题解析/408
《风雨“中国梦”》余论条陈/413
《逼下梁山》评介/419
《刷盘子,还是读书----反思中日强国之路》启示/422
《中国当代启蒙的任务和对象》批判/427
《大国崛起》的启示/431
《无极》的政治文化内涵/434
《人皮论语》简评/436
《陕西古塔研究》简评/437
《重走唐蕃古道——接文成公主回娘家》简评/441
《西电,我想对你说》/445
《假如明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447
附:中国大学教育文选目录/449
里仁堂文集(自撰三)/里仁堂丛稿三编(红色文化卷)略
自序/ 1
上篇 毛泽东思想文化篇
毛泽东与三纲五常/5
毛泽东思想与新时代精神/37
毛泽东主义信仰确立的路径 /50
解决干群矛盾与落实红色民主/69
从经济改革走向政治改革的脉动/156
毛泽东与梁漱溟历史争论释读/181
毛泽东与大词崇拜文化/192
中篇 毛泽东主义信仰者篇/207
下篇 教育与时政评论篇
习近平三年经国战略举要/265
红色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280
中华心学文化与科技理性之光/314
中国高等教育反思/343
学前教育及基础教育的思考/361
谈教育创新及学术原创/367
西岳论坛信仰与历史话题的争鸣/373
民主、体制、人性的民间视角管窥/378
奥巴马访华评议/403

里仁堂文集(自撰四)/里仁堂丛稿四编
自序/ 1
《道德经》诗钞/ 3
《论语》诗钞/63
《中庸》诗钞/157
《了凡四训》诗钞/ 178
汤用彤中国佛教史诗钞/181
陈寅恪佛教史研究诗钞/ 217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诗钞/ 228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诗钞/253
汪籛隋末唐初政治史诗钞/ 267
纪念陈寅恪先生诗钞/277
印双微信诗钞/291
附录诗钞细目/ 411

里仁堂文集(主编一)/里仁教育性善集第一辑(目录略)
里仁堂文集(主编二)/里仁堂性善集第二辑(目录略)
里仁堂文集(主编加自撰三)/里仁教育性善集第三辑
(略):新文科探索
新文科发展方向及前进阻力/240
从学院发展史预见新文科建设的趋势/240
新文科克服旧文科的四个要点/243
打造新文科生态系统的必要性/245
理工院校人文学科建设努力方向/248
新文科建设的现实阻力及变革条件/250
现实政治对新文科建设的客观制约/252
克服中梗阻问题是新文科发展的前提/255
新文科建设中知识分子的谦虚与自傲/257
新人文评价标准与平台建设/261
新文科建设中人文学术成果发表支持举措/261
对人文类人才合理的评价是推进新文科发展的利器/263
网络课程推进与教学的进一步解放/266
现代信息技术是提升新文科建设的必要手段/268
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270
通识教育课程是新文科的发力点之一/272
人文通识课是新文科建设的必要载体/274
尤西林与吴国盛有关科哲史与通识教育报告的启示/276
《论语》教学新探索/278
国学院是发展新文科的必要举措之一/281
新人文发展的内容与形式/284
新文科建设的人文基础/284
关注时代问题是新文科发展的现实根基/285
新文科价值取向依旧是赋能社会公道与正义/291
重建精神家园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93
新伦理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96
爱情婚姻是新文科建设的主题之一/299
价值观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着力点/301
关注身心健康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取向/303
养老与死亡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话题/305
“排雷”是新文科建设的应尽之义/307
引介大师专门之学是新文科建设的必要内容之一/311
撰写人物传记是新文科发展的着力点之一/313
把握好时间是新文科建设的着力点之一/316
情商教育应是新文科建设的着力点之一/318
日记是新文科建设的必要手段之一/321
汇编优秀作业是新文科建设的必要举措之一/324
注重评论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326
山水园林人文化是新文科建设重要内容之一/329
知识、见识、智慧是提升新文科质量的逻辑环节/331
他山之石对新文科建设启示/333
张祥龙学术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33
莫言的偏见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35
钱钟书学术追求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37
何达乘经营理念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39
翟山鹰现象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41
象棋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44
广场舞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47
收藏钱币册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49
初中语文第七册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51
西安中考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53
理工学生申请转专业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56
清北资源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59
中国大学人文排名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61
个案描述与短视频呈现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63
旅日见闻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67
代际差异性理解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71
艺术人类学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73
新医科探索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76
中医整体性思维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378
后记/381



上一篇:【第四届终南史学论坛】邀请函

下一篇:里仁教育性善集第四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