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叶嘉莹先生赴天国送行
按语:叶嘉莹先生2024年11月24日下午去世,笔者24日写过悼念文后,25日至29日重读《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写了几篇读书随笔,30日作最后告别,将几天随笔合并,并附录微信视频部分网友的悼念诗篇,为叶嘉莹先生赴天国送行。
一、悼念叶嘉莹先生
时空流转命飘蓬,诗意栖居自由行。
传道授业七十载,身兼家国大先生。
儒士侠心文辞美,落叶归根义迦陵。
寿终正寝含笑去,美业精神待传承。
叶公辞世泪千行,诗韵悠扬共月光。
桃李芬芳留学子,风华绝代忆华章。
清词妙句传四海,典籍渊源映心房。
愿君高歌随云去,天上人间共此乡。(ai作)
2024.11.24
二、叶嘉莹号“迦陵”随记
迦陵一词,取自佛经中“迦陵频伽”一词。《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一,谈及佛陀271种尊贵形象时,其中第255种说的就是“迦陵频伽声”。《正法念经》提及迦陵频伽声音美妙超越人天,世间只有佛陀宣法声音可与之媲美。在佛教艺术绘画中,迦陵频伽的形象是人首鸟身,形似仙鹤,拥有彩色羽毛和翅膀,一般站在莲花或乐池平台上,有的张翅引颈歌舞,有的抱持乐器演奏,常与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联系在一起,用以象征佛国的和谐与美妙。叶嘉莹先生自幼就喜欢诵读古代诗篇,一生沉浸于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中,她以迦陵为号,即是对自己人生追求的期许,也是对传播人间至美的向往,伴随她的仙逝,“迦陵”也成为她诗词美学事业的注脚。人的字号蕴含人生命运密码,需用心警醒体察!
叶嘉莹号“迦陵”随记补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中,作者对自己的号有解释:有一次,她伯父叶廷乂与之说起清朝词人陈维崧,说他是中国词人写词最多的,陈维崧的别号就称“迦陵”;另一个词人郭麐,别号“频伽”,他们俩人的号合起来叫“迦陵频伽”。迦陵频伽是佛经里的一种共命鸟。后来她遇见一位印度学者,告知她佛经里有这种鸟。她也查阅过《正法念经》,了解连歌唱之神紧罗那都比不上这种鸟。因为幼年听过词人掌故,后来随顾随先生学诗,先生让她起个别号,她想起这个故事,觉得“迦陵”与“嘉莹”发音相近,就用“迦陵”为号了。
2024.11.25
三、关于网上悼念叶嘉莹现象级思考
11月26日早晨刷微信视频,看到不少缅怀叶嘉莹先生的诗句,随机整理了一些,转到玉山蓝河网上。之后,又在微信搜索里搜索了一下,看到全国各地诗词文学社团的公众号,都有悼念叶先生的诗词挽联汇编,铺天盖地。为什么一位讲授诗词的先生能引起如此广泛关注呢?笔者尝试理解如下:
一是她的国际化教育履历。她授业七十年,从大学毕业在北京教学开始,此后行走过台湾的中学、大学,美国的密歇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加拿大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又在北大、南开及国内诸多名校作过报告。
二是她接受过多家媒体名流采访,普罗大众看到后,对她都有关注。她也是官方媒体乐于推送的典范人物,可以发挥其学人文化统战影响力。
三是她个人的高风亮节,尤其是散尽三千多万家财。在物欲横流时代,她能如此淡泊名利,难能可贵,符合大众对富贵阶层人物德行评价取向。
四是她的诗词课讲得很好,无论是听者的口碑,还是网络宣导转发,她有一大批各层级的忠诚粉丝。
五是她的纸质论著发行也相当广泛。加之纸质媒体与电视、网络媒体联动,她很容易网红时代现象级存在。
六是多年来全国各地举办各级诗词赛事活动,对诗词形成了普及性消费心理需求,而叶先生的古体诗处于时代顶级存在,像唐代的李杜元白一样,引发疯狂转发。
七是我们的时代正处于科技崛起,同时也在找寻传统文化自信时代,而诗词恰是最能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实刀郎现象级的存在也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八是中国几十年经济发展,人们经济水平提高,需要提升精神审美水平,现代诗词虽然有些长处,但与古代诗词传统相比,无论韵律还是审美意境积累都还有一定举例。叶先生的存在也满足了人们这方面需求。
伴随叶先生百岁离世,一个科技与人文审美并存时代已经来临,尤其在ai工具助推下,规模化量产精神产品的时代已经到来。那如何走到时代前列,叶先生的遗产将是值得借鉴的资源之一。在这一领域将证明ai将永远无法超出人的灵性存在!这也是人类摆脱对ai恐惧的重要资源,人们将获得一定的安慰!
2024.11.26
四、读叶嘉莹《恩师顾随》随记
叶嘉莹是1941年考上辅仁大学的,她从大二开始选顾随先生的课,到1948年她南下,跟随顾先生学习将近六年,可以说尽得老师真传,那她到底收获了什么呢?叶先生认为顾先生最大的成就是讲授古典诗歌方面,她总结要点如下:
顾先生讲诗歌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能得神髓,富于启发,且授课多用比喻,联想丰富。他还常常把文学与学道、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强调修辞以立诚为本,让学生不但懂欣赏品鉴,更能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顾先生讲课一般不太讲具体诗句,却侧重讲一些人生哲要,如:自觉、觉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他认为伟大诗人须把小我化为大我,扩大自己的胸襟,并指出扩大胸襟途径:一是对广大人世的关怀,一是对大自然的融入,杜甫、陆游、辛弃疾属于前一种,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则属于后一种。
顾先生对诗歌的评论根源深厚,脉络分明,既有能入的深心体会,又有能出的通观妙解,且能讲出一个境界来。语言文字本身有一种潜在的能力,顾先生讲解能呈现“奇外无奇更有奇,一波才动万波随”的意蕴。顾先生还能以禅说诗,并希望学生自己开悟,他鼓励学生,“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他希望弟子超越老师。
顾先生讲课不讲具体诗句,而是诗歌的生命,是那种对生命的感发,阐发其中的深微高远和璀璨光华。叶先生后来教学也喜欢随性而发,她为文也以写出自己真诚感受为本。
顾先生修改学生的习作,批语是商榷的语气,这促使学生反省和思索,也能增加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他也鼓励学生赋诗多用喻托,生动书写,表达哲理,强调“心转物则圣,物转心则凡。”顾先生对遣词用字,感受敏锐,辨析精微,这些对叶先生都有很深的影响。
顾先生的讲课是建立在丰富创作与深刻研究基础上的。他强调情物结合,凡叙写情意能结合形象给读者直接感受的都是佳作,认为诗歌的精魂与生命,表现的实际也是作者的品格与风骨,为文也是修身载道。
1948年,叶先生南下,顾随先生《送嘉莹南下》诗中写到:
“食荼已久渐芳甘,世味如禅彻底参。廿载上堂如梦呓,几人传法现优昙。分明已见鹏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此际泠然御风去,日明云暗过江潭。”从诗中的“上堂”、“传法”、“鹏起北”、“吾道南”等看,顾先生认为叶先生是可以传他衣钵的人,后来叶嘉莹与周汝昌成为顾先生弟子中最有成就的两位。
叶嘉莹到南方后,师生还有书信往来,其中一封顾先生推荐冯友兰《新原道》时,谈及“夫天、道、自然三者,(亦即是一体)同时是智慧底,亦是道德底。文心之合乎三者之道德底方面者有品,其合乎智慧底方面者则有韵。”此文心之论,让她受益终生。
叶先生前后合计捐款达3568万元,她在南开大学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驼庵”是顾先生的号,足见他们师生诗缘情厚。刚刚离世的叶嘉莹先生,已光大师门,他们师徒二人可以含笑九泉了!
人文学术及教学是自我灵性和人格的呈现,如果不能呈现此灵性与人格而仅拘泥于具体知识的讲解,那就失去了人文学术及教育的根本目的与使命!今天,中国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乃至大学的人文教育的短板就在此方面!
2024.11.27
五、读叶嘉莹《漂泊北美》随记
1954年,叶嘉莹被推荐到台湾大学任教,推荐她的,一位是叶先生北京老宅原来的房客许世瑛,一位是辅仁大学教过她的老师戴君仁。后来,许先生去了淡江大学,戴先生到了辅仁大学,他们又分别请她到这两所学校授课。这样,她有机会在三所学校讲授古典诗词。
当时,台大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有交换教师计划,每两年一次。1965年,台大决定派叶先生去密歇根任教。她本来是不想去的,但她先生因为住过监狱,希望换个环境,让她一定去。叶先生对英语是比较犯怵的,虽然父亲是北大英语系毕业,小学也学过英语,但到初二日本人占领北平,学校全面改学日语,英语学习就搁置了。此后,二十多年她都没有碰过英语,到四十一岁要接续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决定赴美后,她才开始开始背《英语900句》,学些日常英语会话。
按规定,当年到美国任教的学者,都要经过美国福尔布莱特基金会面试。1966年春,美方派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海陶玮来台住持面世,这海先生是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他和叶嘉莹面谈很愉快。海先生甚至想邀请她去哈佛任教。不过,因台大与密西根州立大学有约在先,她只能采取折中办法,利用暑假先去哈佛,开学后再到密大赴职。这样,在海先生的安排下,让她念高中的大女儿到哈佛图书馆工作,让她的小女儿参加当地的暑期夏令,她与海先生则合作研究陶渊明诗和吴英文词。在二人的学术交流中,她的英语会话能力提升很快,她还学会了许多用英语表述中国古典诗词术语。海先生还让她写一篇论文,她就写了《论吴文英词》,海先生帮助她译为英文,并在哈佛大学学报上发表。她也学到了海先生的逻辑理性思维。1966年冬天,美国百慕达高级学者研究会举办中国古典文学会议,海先生让她携带那篇论文参会,由此她结识了北美汉学界同仁。与会期间,她将自己新著赠给参会的普林斯顿大学高友工、哈佛梅祖麟两位教授,引发他们发表相关回应文章,叶嘉莹在北美汉学界立稳了脚跟。
开学后,她们母女三人到密西根州立大学,叶先生因英语水平有限,她与校方约定用中文授课,学生都是学过中文的研究生,她教着不太累,她借机会还旁听了学校的两门课。
工作一年期满后,暑假她又带着孩子到哈佛大学与海先生合作研究。期间,她又写了《对常州词派比兴寄托之说的新检讨》一文,海先生再次帮助她译为英文,冬季又参加了贞女岛学术会议。1968年9月结束哈佛一年聘期,海先生希望她留任。她回台湾接父亲,签证时因被怀疑有移民倾向被拒签。后经海先生推荐,1970年她应聘到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她举家移居温哥华。此后每年暑假她都到哈佛大学与海先生合作。1996年,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出版了她们的合作成果—《中国诗的研究》。
叶先生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授课用英文,已经四十五岁的她每天抱着英文词典查生字备课,教学效果反映不错,半年后该校亚洲系主任蒲立本就给她发了终身教职聘书。她指导的博士生,第一届是来自美国加州的两位学生,一位是研究杨万里的施吉瑞,一位是研究孟浩然的白瑞德,后面的学生还有陈山木、研究吴文英的方秀洁、研究柳永的梁丽芳,以及来自香港的余绮华等。在哥大,她还结识了一些友人,像李祁教授、谢琰夫妇、王健夫妇、梁珮夫妇、胡守芳、吉川幸次郎等人,学生蔡宝珠还将她引荐给在北美弘法的高僧宣化上人,她有机会到旧金山万佛城、温哥华金佛寺作报告。利用假期,她也去过欧洲,法国的学生研究阮籍的侯思孟、德国有她高中同学张禄泽接待了她,这都开阔了她眼界,缔结了友谊。
叶先生之所以能走出国门,核心在于她有自己核心的东西,即古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没有这一点,许世瑛、戴君仁不会推荐她到高校任教,也不会有台大文学系主任台静农的赏识,台大校长也不会派她去密大师资交换,哈佛的海陶玮也不会找她合作,她也不会有机缘步入美国汉学圈,没有与海先生的合作,他也不会推荐她去加拿大任教,她的外语水平也不会逐步提升。没有上述这些经历,回国也不会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叶先生之所以授课成功,除了个人天分及勤奋外,确实有老师顾随先生示范性影响有关,她大学时代有这样一位精神导师是很幸运的。晚年,她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表达对驼庵先生的感恩之意也佐证了她事业的根基渊源。除了诸多助缘之外,她最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持久的兴趣。在每个人事业的发展道路上,许多人的成功都是立足于自己的兴趣!兴趣是最好老师,也是安身立命的幸福资本!
2024.11.28
六、读叶嘉莹“研读治学”随记
“研读治学”是叶先生对自己诗词学术道路的总结。本着“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于手”的态度,她力求学术原创。
叶先生的研读治学道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诗词创作走上诗词评赏。1956年发表《说静安词<浣溪沙>一首》,这是她发的第一篇学术文章,和她大学时代诗词创作一样,这篇学术论文有自己情感的投影,她的写作风格也是模仿王国维的。这一时期论及花词、李商隐诗的相关文章,也是因这篇文章而起。此阶段的学术可称为己之学。
第二阶段以撰写《温庭筠词概说》为标志,她开始从个人情感中跳出来,开始从文学的、艺术的、批评的角度撰写,侧重收集史料,探究出处,这一阶段代表性成果是《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她分析各种版本解读判断对错,当时该著是有所为而发的,一为教学,二为调停当时台湾传统诗派与现代诗派学术争鸣。此阶段可称为人之学。
第三阶段以《漫谈中国旧诗的传统》为标志。当时台湾学界开始兴起用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但多不得要领。自此叶先生有了对文化传承的醒觉,她开始转向对文学理论应用的探讨。1967年发表的《对常州词派比兴寄托之说的新检讨》就是这方面的尝试。在给西方学生授课过程中,她发现用中国传统的妙悟通心评说诗词,学生很难接受,当她选用西方文学理论来解释时,他们更容易理解。因此,西方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成了她教学及科研的有力工具。她认为中国传统的比兴之法(由心及物、由物及心),与西方现象学是吻合的。就词学研究,她认为好词会使读者有言外联想。一般产生联想有两种方式:一是作者有这样的用心,由语码产生联想,内容是传统的以政教为比兴之说;一种是作者不一定有这样用心,但我可以由感发兴起联想,内容是以哲理为主。这一阶段叶先生词学研究力求规律、范式总结,比如她总结中国词学可分为:歌辞之词,为流行音乐填写歌词;诗化之词,由歌辞转向言志抒情;赋比之词,以铺陈勾勒的思力安排取胜。她总结中国词美感基本特质是弱德之美,即词人在外界强大压力下,不得不自我约束和收敛以委曲求全的一种品质。她认同周济说的“诗有史,词亦有史。”这一阶段治学超越为人、为己意识,有了醒觉后的传承中华诗词的使命感。所谓“构厦多才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有使命感的学术道路是寂寞的,她的百年人生就是在寂寞中观察、感受、读书、写作一路走来的。
她的一生活成了一首诗,其间抵御了人生八苦,最终活出了优雅从容。笔者也祝愿人人都能化为诗人,即便诗词门外汉,哪怕是不计平仄的打油诗,也能存记心史越苦川,自娱自美有什么不丢人的!
2024.11.29
七、读叶嘉莹“结束的话”随记
叶先生说,她是一个很平常的人,胸无大志,从没有以学者自期,对自己的作品也从没有以学术著作自许,她对诗词的爱好与体悟,是出自生命的本能,研读诗实际是支持她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她说,伟大的诗人都是用自己生命写诗的,用自己的生活实践自己的诗篇。
叶先生经历早年丧母、丈夫家暴、老年丧女三次重大打击,是《论语》、顾随先生及热爱的诗词帮助她度过苦难,尤其是丧女以后,她有了一种彻底的觉悟,“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她想出这两句超越小我的话,后来又有机会讲授诗词回报祖国。
叶先生回顾平生,她从一个童稚天真诗词爱好者,步入古典诗词创作之路;又为谋生步入诗词教学之路;为教学需要又走上诗词理论研究之路。晚年,她每天做着与诗词有关的事,诗词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她期待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像她一样都能沐泳享受中国活泼的诗词生命之河。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叶先生活出了“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做到了用诗词美育内心与永恒的境界。诚所谓“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叶先生从一个平常人经过百年修炼,终于浴火重生,她让人们见证了平凡与伟大如蚕蝶一样的转化。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只需像她一样真诚与持久!
2024.11.29
八、附记:缅怀叶嘉莹先生诗篇汇编
历尽飘零未需伤,清风一袭自留香。
力将国粹西方播,恳为骚坛大纛扬。
散得巨资滋后世,吟来逸韵荐华章。
迦陵永照苍茫月,此去瑶台净土旁。
一海粟
万木低垂透雨窗,泪滴无语仰华光。
人生百岁命多舛,天界迦陵诵韵章。
山之峰
西风落叶雪纷菲,学苑流觞蕴翠微。
优雅百年桃李育,书香两袖德才晖。
文心苦旅著精典,翰墨银笺今古巍。
郝晓峰叶沁源
噩耗传来举世衰,诗坛痛失一英才。
倾盆暴雨连绵下,怎及骚人泪满腮。
裴舒
寒冬傲冷烛泪霜,一代诗韵绕洪荒。
迦陵风雅千古事,弘道懿业孔孟庄。
莹然掬水一轮月,大矣升辉七彩襄。
先泽遗音诗即史,生涯未了梦犹沧。
大唐小调
商调满堂红
献身诗海一颗星,也波星;
锄禾学府一园丁,也波丁;
春静秋静芳华静,也波静;
韵青青,律莹莹,李红红,
一腔热血永奔腾。
誉锟/河北
海外空能怀故乡,人间何处有知音。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
马踏飞燕/天津
冰雨迷蒙心欲碎,初闻噩耗泪沾裳。
一生跌宕风霜砺,四海扬帆诗韵藏。
眷恋梓桑连广宇,诗情文教动穹苍。
迦陵学舍今犹在,气象蒸蒸蕴馥香。
王英军
一蓑烟雨任平生,香久莲心掬月清。
留韵育人从起梦,犹存风骨守痴情。
兰草幽人
悼忆芳魂已渺然,叶随风舞落秋前。
嘉言懿行永流传,莹澈清心如皎月。
先贤风骨化云烟,生如夏花耀人间。
binge木木彡
时人便入诗词里,堪领风骚有几章。
一叶归尘无雅韵,草丛花圃感苍凉。
谢康
谢家有女出崚嶒,春泽无言百岁能。
留梦红蕖今尚在,珠垂一叶哭迦陵。
注:《红蕖留梦》乃先生著作。
粟庵
鹧鸪天
咏月诗情自幼生,迦陵音韵世间情。
窗前紫菊秋冬谢,身后嘉名雪竹清。
精教学,重传承,杏坛蕙芷百年菁。
西池奉召随仙驾,美赋千秋宝婺星。
风扬微波/江西景德镇
【南吕·干荷叶】沉痛悼念叶嘉莹先生
风萋萋,雨萋萋,痛洒悲伤泪。
比须眉,里程碑,音容宛在恶风欺,诗梦仙宫觅。
柔光1514/湖南邵阳
噩耗传来四海惊,文坛陨落叶先生。
山川万古诗魂在,掬水冰心后学评。
威海红妆
卜算子 悼念叶嘉莹
举墨寄文坛,仰望君孤竦。
百历沧桑万首诗,遗作争吟诵。
忍别叶先生,万众心悲痛。
雨洒风中别样寒,已把天惊动。
沐雨听风/山东
先生驾鹤赴瑶乡,韵海同悲失脊梁。
绛帐恩深桃李茂,迦陵忆永蕙兰香。
倾怀国粹成兴发,散尽家财剩锦章。
此去蓬山应不寂,清风犹伴磨痕香。
轻衫诗词/北京
悼念叶嘉莹先生
驾返瑶池仙境游,文坛星坠泪人愁。
迦陵翰墨香飘户,绛帐书声撼满楼。
映日南开桃李茂,吟风北绕蕙兰稠。
传承国粹倾心力,凋落莲花莲子留。
沁 璇
咏叹源头风雅颂,
熏陶赤县播天涯。
百年游子沧桑路,
寒岁不凋心韵花。
笺墨/浙江
叶赫名门女,移民加国居。
诗词怀挚爱,韵律辟长渠。
中外青云布,古今蓬发梳。
百年风雨路,直接九霄虚。
熊盛荣/内蒙古
百岁人生今日休,
莘莘学子泪盈眸。
吟诗遇惑谁能解?
幸有妙音天地留。
闲逸堂主/北京
夜雨缘何泣不停,
诗坛震落叶嘉莹。
长天预感星将坠,
先替人间哭一声。
颜庭月教诗词/深圳
叶嘉莹先生千古
叶落归根入浅冬,
嘉勋吟诵耀星空。
莹洁掬水月在手,
千古青荷映日红。
享石轩主/北京
诉衷情令 别迦陵
裙妆国士白衣轻,
海内同悲声。
沧桑百岁渡劫,
赤血锦诗成。
天不老,
应长情,
况人生。
骑鲸驾鹤,
别泪潸然,
千古迦陵。
安徽芜湖云飞扬
诗词后辈徐晋如,词悼叶嘉莹先生。
桐乡谁把秋魂挽,霜雪长途菰叶怨。
当时洒落万荷珠,甚处凄凉孤瑟乱。
莫教芳意终成散。剗地朔风吹泪溅。
待他炎女海填平,凤吹中宵清征变。
一生传古韵,百载继诗魂。
多少金言出,丹心万古存。
尤海峰
悼叶嘉莹先生
百年一梦岂平平,梦里诗书是毕生。
世仰大名良久矣,风流千载乃天成。
附叶嘉莹先生原玉,其有诗云:
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叶东篱/广东清远
情如静水流深韵,语似幽篁弄雅音。
瘦笔书成千古意,清辉常照后来心。
北冥/四川宜宾
【纪念叶嘉莹】
灯盏不会无故明,叶落坛惊失迦陵。
毕生心血凝诗情,汗青永昭先生功。
中华文化薪火盛,群星荟萃奋力耕。
今宵陨落痛难平,更激吾辈向光行。
张进勇/西安
悼叶嘉莹先生
曾继全/河北廊坊
初闻谈笑转生悲,翻遍消息心欲摧。
君似菊花枝上落,叶如讣告世间飞。
研诗得续百年梦,论月曾播万里辉。
我本流萤愿承志,传灯不怯体光微。
一派清流青史开,非凡妙韵绝尘埃。
先生撒下吟哦籽,无限诗情种出来。
李贤/河北保定
百岁由来系丽章,天津树下点苍茫。
三岁愁世倚谁咏,一掬清溪奉月长。
嫣儿/山西太原
选自微信视频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