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江教授中国妇女学与性别研究贡献
按语:2016年组织在蓝田大唐王维苑举办陈寅恪暑期读书班时,胡老师邀请李小江教授到场,有过结识两天的缘分,她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理性、开放、独立、有个性、有活力、女强人、学术定位自信等,两位独立带娃的学姐是她的粉丝,母校陕西师大的中国妇女博物馆就是由她在校领导支持下主导落成的,她捐献了自己搜集的相关文物及资料。今天看到朋友圈提及她于2025年2月12日去世消息,特Deepseek颂红妆信息发布如下:
一、学科奠基与理论突破
李小江作为中国妇女学与性别研究的学科奠基人,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妇女研究领域进行了全方位拓荒。她不仅构建了学科理论体系,还通过组织课题研究、建立学术机构、普及女性教育等方式推动学科发展。其早期发表的《人类进步与妇女解放》首次质疑中国"男女都一样"的妇女解放模式,挑战传统性别平等观念,引发学界广泛讨论。这一理论突破为后续性别研究奠定了批判性基础。13
二、学术路径与范式转换
李小江的学术轨迹经历了从妇女研究到性别研究的范式转换。她指出妇女研究存在过度强调女性整体经验、忽视性别多样性的局限,进而转向关注性别社会建构与权力关系的分析。这一转向体现在其主编的"性别与中国""性别研究丛书"等系列著作中,推动了中国性别研究从经验描述向理论深化的转变。她同时强调学术研究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构建历史",反对将社会性别与自然属性割裂的二元论。24
三、批判性理论建构
在理论建构中,李小江展现出鲜明的批判意识。她质疑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中均质化的平等观,提出"差异最终由现实生命个体承担"的人道主义关怀;同时批判波伏娃"社会性别"概念的绝对化,主张自然属性与社会身份的不可分割性。其提出的"女性自身的生态问题"理论,将生育责任、自然属性与人类发展关联,引发学界关于女性主体性与社会责任关系的持续讨论。43
四、学术工程与文化实践
李小江通过系统性学术工程推动学科发展,主编"妇女研究丛书""二十世纪妇女口述史丛书"等系列文献,创建中国首个妇女博物馆,为性别研究保存了大量物质与口述史料。作为陕西师范大学妇女文化博物馆主要捐赠者,她通过文物收藏与展览实践,将性别理论研究延伸至文化传播领域,开创了学术研究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的新模式。16
五、学术遗产与思想影响
其著作《夏娃的探索》《性沟》等成为性别研究经典文本,提出的"中国式女性主义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了本土化分析框架。晚年的《女性乌托邦:中国女性/性别研究二十讲》系统总结四十年研究历程,强调学术研究应超越意识形态标签。她拒绝被简单归类为"女性主义者",更愿以"学者"身份被铭记,这种立场体现了其独立学术品格与理论自觉。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