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西林教授谈人文科学及其现代意义
尤老师在报告中主要谈了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人文科学的近代起源。他以反思近代科学发展脉络为背景,谈及了十六、十七世纪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物理学家对自然科学的贡献及十八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分化与分类,反思了19世纪斯宾塞、马克思、孔德等学者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尤其以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建立为标志,已经将自然科学运用数学、观测为范例的研究方法运用到人自身身心的研究。近代科学几个世纪发展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问题的关注,遗漏了对提出问题本身者的研究。自然科学以分化性为研究前提,而整体内在的联系性被忽视,比如中医与西医差异就是一个例证。尤其是研究者在研究之前已经生活了、存在了。创造生活的人需要研究,这是人文科学研究对象,十九世纪后半叶兴起了人文科学。
其次、人文科学在中国兴起的近现代背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器物技术层面学习洋务运动、社会管理制度层面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中国人认识到器物、制度背后的文化重要性,进而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科学观念推动尤剧,而旧有的伦理道德理念对科学进行反思,出现了历史上的“科玄论战”|,以玄学败北告终,科学观念大行其道。到改革开放,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依然是科学观念起主导。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价值背景讨论,引起了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的争论。九十年代以《读书》杂志发表针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金钱导向与价值论理、做人底线与操守等方面人文精神的讨论。尤其针对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出现伦理危机、人性危机和生态危机,提出了人文科学建设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道德的缺失是需要几代人才能恢复的、生态环境恶化也是需要长时间才能治理好的。
其三、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反思。16世纪以来兴起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需要反思与规范。人文科学开始进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出现了诸多交叉学科就是证据。反思自然科学技术的双重性,正是人文科学纠正和改变自然科学走向重要因素。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要过怎样的生活。自然科学发展,需要研究者有很好的人文素质,如直觉力、想象力、信仰、意志力、毅力等,而这些有赖于人文科学的加强。当今世界步入一流大学的学校,无一不在人文科学领域有其强大的支撑。试想没有激情、没有想象力、没有信仰的自然科学研究,必将滑向虚无主义、科学主义。人文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前提、基础、价值规范,也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不能因为手段而遗忘目的。人文科学就是为自然科学提供目的、意义的精神框架。我们的一切生活都有意义,人文科学是提供意义的为己之学,是深化人之人学。
在两个多小时的精彩报告中,西电师生用踊跃的提问、热烈的掌声和内心中竖起的拇指为尤西林教授这场精彩的报告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宣传部强建周部长、吴秀霞副部长、人文学院常新教授及三百多位西电学子参加了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