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素质的层次
素质概念,一般指以人的先天遗传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影响条件下主体通过实践所内化的稳定性素养品质。素质有不同层次:
1)拥有操作特定技术程序(包括一切技术性或工具性知识)的能力:掌握了的技术为主体所拥有,它成为主体素质能力的一项最为外在的指标。
2)拥有基础性技能与原理性知识:在知识体系中,原理性知识是生产实用技术性知识的母体与基础。
3)作为主体自身的素质:主体性素质成为最具生产性与能动性的母体基础。是支持与建构一切有形结构体(从技术、知识到道德)的原动力。
主体性素质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以下层次:
a)维持与保证现实活动最基本的能力:
这一层面的素质包括了生理与心理意义的健康身体、直接维持生活特别是技术知识与交往的心理素质:注意力、记忆力、逻辑理性的抽象力、分析、判断与综合力等。这类素质基本属于认知与实用工具型。
b)支持与调控实用型素质的素质:
以自制力、毅力、直觉、想象力等为代表。这类素质一般不属于直接的技术能力,但却直接支持或调控着技术能力。
自制力,其人类学原型即“自觉注意”,它是人与动物分野的标记之一。动物(以及幼儿)受本能欲望支配而注意相关对象,但人却能够控制自己的意向投射、在与欲望无关甚至相反情境中仍然保持注意力:一个大红苹果可以吸引正在交谈的幼儿调转目光,但一个心理素质稳定成熟的主体,则可以控制自己不为窗外的嬉笑闹剧所动而保持听讲注意力,甚至在持续单调重复的操作超逾体力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注意工作对象。自制力从而演进为美德品质之一的毅力。黑格尔视自制为人性的关键性素质:“劳动是受到限制或节制的欲望”。[1]人类从而得以超越受欲望支配的自然状态,而使自己进入非直接消费的广阔文明世界。自制,作为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的自觉注意调控,是选择并确立目标-目的的前提。在人对物的生产性活动中,自制是技术操作的前提,在人与人交往的伦理关系中,主体的自制则是解除自我中心的必要条件。当自我表现欲望受到自制而平等地倾听他人谈话时,就表现出礼貌与教养。这种自制而陶冶人性的过程,也就是伽达默尔视为人文主义传统第一范畴的“教化”(Bildung):“人之为人的显著特征就在于,他脱离了直接性和本能性的东西,……教化作为向普遍性的提升,乃是人类的一项使命。它要求为了普遍性而舍弃特殊性。但是舍弃特殊性乃是否定性的,即对欲望的抑制,以及由此摆脱欲望对象和自由地驾驭欲望对象的客观性。”
直觉是主体不倚靠客观对象分析数据而达到的洞识,想象则是主体在不直接感知实在对象时依然能不受时空限制地自由感知。因而,直觉与想象代表着主体对客观外界条件直接依赖性的超越,它们代表着在直接参与技术与生活操作的主体素质深层更加自由与自主的素质。但它们是技术层面的素质能力必须直接倚靠的品质能力,因而,这一层面的素质作为技术操作后盾仍然在根本上属于生存性功能。
c)反省与超越生存现状的品质能力:
前述素质第一层面作为直接的生存操作性能力,第二层面作为支撑直接生存操作的更高综合与动力,它们在总体上都属于生存性主体,其功能属性是技术涵义(meaning)性的。但人文主体性更高的层面表现为对生存现状的反省与超越,与这一层面相应的是反思、信仰、终极关怀与激情等素质,其功能属性是意义(significance)性的。
激情不同于一般感情,它标志着主体高峰体验的升华状态。无论外显或隐含,激情对于一个人都是必要的,一个终生未曾领略激情状态的人,是素质上有缺憾者。
反思,不仅是哲学家所必需的状态,也是任何一个成熟的主体必需的素质。反思意味着主体抽身于现实生存状态之外,因而有能力超脱于应对性活动之上,从而对主体自身进行更为客观而远大周详的思考检讨。它是关于思想的思想,因而是超越自我的必要条件。
终极关怀,表明主体有能力超越直接生存功利的涵义性目标、主体有能力追求更高更根本的价值意义目的,从而主体拥有人生最重要的人文品质。这一品质是主体能否达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键能力,也是主体统率全部素质、确立方向的能力。
信仰,从素质角度看,信仰性与终极关怀密切相关,它们虽然是人的普遍性主体特性,但并非每一个体都拥有明确而成熟的信仰和终极关怀。麻木不仁者,淹没于生存应对性事务的庸碌之徒,或者与之形式上极端相反的迷狂崇拜信徒,都不是现代人文意义上拥有终极关怀的有信仰者。但同样如第二章信仰专节所述,人文信仰又必定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支撑性品质,我们不仅用以指称那些处于逆境甚至生命危急时刻的节操行为,也常常指称这样的日常行为:在杳无人影的夜半十字路口,一辆车面对自动闪亮了的交通红灯悄然伫立等候。在这位司机的职业自律行为深处,人们应当感受到那平凡而令人起敬的信仰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