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群星点评  >  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简介

2010-10-25
何怀宏

何怀宏,哲学博士,1954年12月生于江西樟树市,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 何怀宏所译多为欧美伦理学、政治学经典、译文信实流畅,不仅对国内伦理学界,也对其他人文与社会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目录

个人简介
外界评价
著作目录
  1. 一、学术专著∶
  2. 二、翻译著作∶
  3. 三、其他著作:
  4. 四、主要学术论文(至99年6月)∶
  5. 五、 其他文章若干(97-99.6):
展开

个人简介

  1989--1995∶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1993--1994: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1995--1998: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1998.5--: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外界评价

  在著作方面,《良心论》出版后在学术界及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被认为“对传统哲学所做的工作是有突破性的”,有多家报刊发表书评或派记者访谈,并于1998年11月获首届正则思想学术奖。《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亦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珍重生命》获1998年全国青少年读物一等奖。《世袭社会及其解体》和《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对中国近三千年传统社会的历史提出了一种新的系统解释,在学界产生了震动,被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是“非常精彩的书”。

著作目录

一、学术专著∶

  《生命的沉思──帕斯卡尔评述》,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历史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98年11月获大陆首次民间学术基金奖──正则思想学术奖
  《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北京三联书店"哈佛燕京学术丛书"1996
  《底线伦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北京三联书店"哈佛燕京学术丛书"1998
  《道德·上帝与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二、翻译著作∶

  《伦理学概论》,[美]梯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道德箴言录》[法]拉罗什福科著,北京三联书店1987
  《沉思录》[古罗马]马可·奥勒留·安东尼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美]诺齐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伦理学体系》(主译)[德]包尔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
  《正义论》(主译)[美]罗尔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台北结构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0,盗印)
  《超越的爱》(合译)[美]辛格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帕斯卡尔文选》(合译),三联书店1992

三、其他著作:

  《若有所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珍重生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香港三联书店1996,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
  《心灵瞬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
  《何怀宏散文》上、下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四、主要学术论文(至99年6月)∶

  "试析萨特的自由本体论",《现代外国哲学》第4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试析萨特的自由伦理学",《现代外国哲学》第5集,人民出版社1984
  "自由的概念∶萨特自由哲学的再考察",《现代外国哲学》第7集,人民出版社1985
  "中西文化的融汇与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自然状态与社会伦理",《知识分子》,1989年第1期
  "认真对待乌托邦思想",《知识分子》,1989年第2期
  "从传统引申:和平与政治秩序的关联",《学人》第7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现代社会与道德原则的普遍化",《二十一世纪》(香港),1993年6月号
  "关于'civil disobedience'的翻译",《中国书评》(香港),1994,总第2期
  "'封建社会'概念的由来",《二十一世纪》(香港),1995年6月号
  "春秋世族述略",《中国文化》,1995年秋季号,第12期
  "传统社会的进身之道──八股取士的重估",《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4期,
  "清代朱卷的应试功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第16期,1996年8月
  "康德论改革与服从",载"公共论丛"第2辑,三联书店 1996年10月
  "儒家的人生观",收在《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假如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季刊)
  "儒家的平等观及其制度化",载《国际儒学研究》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五、 其他文章若干(97-99.6):

  "立足于正当的基础",《人民日报》,1997年3月14日
  "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读书》,1997年4月号
  "共识与分歧",《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7年8月号
  "一个问题的变迁",《学术思想评论》第2辑,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10
  "普遍伦理如何可能?",《岭南文化时报》,1998年6月20日
  "在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读书》,1998年第12期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时代",《东方》(北京),1998年12月第1 期(复刊第1期)
  "学术评论:从强调规范到关注思想",《南方日报》,1998年8月30日
  "历史与永恒",《中华英才》,1998年第3期,"名人自述"
  "历史的凝视"、"生计"、"眷恋"、"环保意识"、"责任观念",分别载《中华英才》1998年第15、17、18、19、22期
  "人生圆桌",《人民文学》,1998年第10期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俄罗斯思想者",《方法》,1999年第1 期
  "德沃金的王牌", 《中国图书商报 书评周刊》1999年3月30日
  "青年与理想",《华声》月刊,1999年第5期
  "人类最悲惨的思想",《天涯》1999年第3期
  "怜悯的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探讨一种底线伦理"(访谈),《南方周末》,1997年12月26日
  "在新世纪的门槛上"(访谈),北大哲学系研究生会《学园》第2期,1998年9月
  "生命的原则"(访谈),《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9日
  "底线伦理与世纪反思"(访谈),《光明日报》,1998年12月10日
  "穿越尘埃重读孔孟"(访谈)《中国图书商报 书评周刊》1999年
  "何怀宏的伦理视野"(访谈), 《中国图书商报 书评周刊》1999年6月15日

上一篇:中国社科院徐友渔研究员简介

下一篇:海南大学张志扬教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