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群星点评  >  武大杨华教授

武大杨华教授

2011-11-27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华

1967年出生,湖北钟祥人。1983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94年毕业,在该校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至今在武汉大学任教。1997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3年晋升教授,2004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简帛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授,并兼任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1999年至2000年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礼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致力于利用出土的简帛资料研究中国古代礼制问题,将简帛文献与传世礼书进行对证解读。承担有“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中国古代丧祭礼制研究”等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多次赴境外参加学术会议。出版有《先秦礼乐文化》、《新出简帛与礼制研究》、《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合著)、《中国文化史》(合著)等专著,并先后在《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上)
  中国文化史
  先秦诸子研究
  中国历史典籍导读
  中国史专题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指导教师,2008年
  武汉大学优秀学生导师,2006年
  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近50年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
  出土简帛与先秦两汉礼制研究
  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
  出土简帛与楚地丧祭礼制研究
  中国古代丧祭礼制研究
  曾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武汉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

发表论著

  一、著作类
  1、《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新出简帛与礼制研究》,台湾古籍出版公司,2007年。
  3、《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与冯天瑜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4、《中国文化史》(与冯天瑜、任放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007年彩色增订本。
  5、《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主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二、论文类
  1、《从赋<诗>言志与引<诗>言志》,《中日邦交二十周年纪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2、《宴乐桑猎画像与战国宫苑社会生活》,《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第1期。
  3、《礼乐文化与古代东方社会》,《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5期。
  4、《先秦乐文化的区域差异》,《原学》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5、《〈尚书?牧誓〉篇新考》,《史学月刊》1996年第5期。
  6、《人治社会及其文化机制》,《学术论坛》1996年第8期。
  7、《孔子与音乐》,日本日中文化研究会编《曙光》辑刊第5辑,日本和泉书院,1994年。
  8、《从楚文化中探寻日本文化之源》,日本日中文化研究会编《曙光》辑刊第6 辑,日本和泉书院1995年。
  9、《周代前期的文化整合》,《江汉论坛》1996年第8期。
  10、《孔子忠孝观念溯源──兼论先秦时期的宗族依附》,《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11、《春秋战国时期“宗统”与“君统”的斗争──兼论我国古代忠孝关系的三个阶段》, 《学术月刊》1997年第5期。
  12、《中国文化史分期刍议》(与冯天瑜合撰),《学术月刊》1998年第3期。
  13、《贯穿古今,打通中西──评冯天瑜教授新著<人文论衡>》,《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春之卷。
  14、《知识分子的“纯化“与“泛化”》,《科学?经济?社会》1998年第3期。
  15、《人文精神问题讨论综述》,《人文论丛》199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
  16、《汉承秦制与汉承楚制》,日本日中文化研究会编《曙光》辑刊第9辑,日本和泉书院,1998年。
  17、《入蜀纪行》(译文),《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0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勒马回缰作旧诗”——闻一多的第一次转折》,《光明日报》2000年1月14日。
  19、《英美学者的礼制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月11月17日。
  20、《孟子与齐燕战争——兼论〈孟子〉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21、《论闻一多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方法》,《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在汉口的外国人权益》(译文),《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23、《踊辟礼综考》,《人文论丛》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24、《先秦衅礼研究》,《江汉论坛》2003年第1期。
  25、《论〈开元礼〉对郑玄和王肃礼学的择从》,《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
  26、《出土日书与楚地的疾病占卜》,《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7、《先秦血祭礼仪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
  28、《禭·赗·遣——简牍所见楚地助丧礼仪研究》,《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
  29、《论闻一多的中国文化史研究》,《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
  30、《“五祀”祭祷与楚汉文化的继承》,《江汉论坛》2004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
  31、《楚礼庙制研究》,《楚文化论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32、《新蔡简所见祭祷礼仪二则》,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第二辑,湖北育出版社,2005年。
  33、《先秦财政史研究概要》,载《中国财政史研究概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4、《治礼学贵在贯通——评彭林教授新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2期(夏之卷)。
  35、《汉代明器所见之楼阁与乐舞》,日本日中文化研究会编《曙光》特辑第3辑,日本翰林书房,2005年。
  36、《战国秦汉时期的里社与私社》,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选摘;《人大复印资料?先秦秦汉史》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
  37、《楚简中的诸“司”及其经学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第1期(春之卷)。
  38、《“谅阴不言”与王权更替》,《中国社会史评论》第六辑(2005年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39、《新蔡楚简祭祷礼仪杂疏(四则)》,《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0、《<序宁祷券>集释》,《楚地简帛思想研究》第三辑,湖北育出版社,2007年。
  41、《楚地水神研究》,《学鉴》第一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
  42、《传统学术中的学派》,《光明日报?国学版》2007年9月13日。
  43、《新蔡祭祷简中的两个问题》,《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4、《说“举祷”——兼论楚人贞祷的时间频率》,《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5、《说“谪”——兼论汉代政治谴告理论的民间基础》,《学鉴》第二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46、《经学史研究的复兴》,载冯天瑜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中大袁伟时

下一篇:台湾徐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