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他人优点,绝非易事
吕昊哲
“我为身边人找优点”,起初拿到这样的文章主题,感觉就像是六七年前在小学或初中时语文老师留下的一篇作文,无非就是找一个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人,或是同学或是老师又或是亲人,找一件足以改变自己内心看法的事。而现在也不过如此,我们的圈子说到底还是那样窄小,不过是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又多了一些,所以在面对这样的命题我没有丝毫的兴致。但转念一想,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虽然还没有十分丰富的社会阅历,但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成熟的想法,当拿到这样的主题时,它不应该单纯地被当作一篇记叙文来阐释。
“寻找身边人优点”,这样的一句话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描述一件事或者是一个行为,它是一次复杂的内心活动,甚至也有可能变成一场心理的博弈。它需要我们完成对自我的反省、对他人的认知、对价值的判断、对于缺点的容忍、对自我的完善等等一系列的行为,而这每一部分都可以作为新的主题来进行讨论。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杂而又深刻的命题。
首先我们先看这个命题的落脚点——优点。这里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才是优点?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哲学问题。大家都知道优点就是指长处、好的地方。优点不应该只是被定义为那些狭义上的好的品质,比如善良、勤奋、坚强、无畏等等。当我们在找寻他人的优点时,优点就是那些我们自身不具备而他人拥有的,并且能够确实有助于我们自身生活学习的东西。当然,优点也不是绝对的优点。反过来说,一个人身上不可能没有优点,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光、不愿意去寻找。当你讨厌一个人急性子却没发现他的行动力;当你讨厌一个人的强势却看不到他的决断力;当你讨厌一个人说话拐弯抹角却看不到他的思维缜密;当你讨厌一个人的慢性子却看不到他的包容与淡定。
然后是寻找,这可不是嘴上说说这么简单。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发现他们的闪光,是一种本事。加措活佛:“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长处,你就会成为聪明的人。善于把握人生的机遇,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机遇,你就会成为优秀的人。善于捕捉健康的元素,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幸福,你就会成为富有的人。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利益他人,精益求精;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挖掘他们的长处,是一种境界;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肯定他们的价值,是一种大智慧!“欣赏就是美,挑剔就是丑陋”,这是禅者对生活的理解。如果想保持快乐的心境,免除心中的自责和苦闷,就要学会不挑剔别人,也不挑剔自己。挑刺是一种坏习惯,它如同一种慢性毒药,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其中慢慢消亡。古人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也正是这样的道理。
结合我自身来讲,我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做的并不好。这里我就想讲述一个我身边的人。他是我的高中同学,曾经还和我坐过两个多月的同桌,而现在他也和我在一所大学学习生活。也许是我们的生活轨迹重叠很多、有很多交集,我对他也就更加了解,我想我对于他而言也是如此吧。要讲他的故事永远绕不开一个话题就是他的学习,他是个学霸,比我要强上太多,即使是在一所大学,他也是最好的专业最好的班。在学习上他确实值得人去学习,但他的一些行为和与人相处的方式起码在当时的我看来会令我十分反感。在我看来,他似乎对于任何的事情都过分的“认真”,他有时又会过分得贬低自己,在他看来可能是谦虚,而在我们外人看来就是一种虚伪,什么事情都乐于去评论、去评论他人。高中时他也经常被我们开玩笑,而我和他坐同桌有时有段时间除了讨论问题几乎很少和他说话。我不否认我曾经看不惯他、瞧不起他、甚至判定我们永远不会是一路人。
但自从高中毕业后,我和他又接触了几次,感觉还挺怀念与他同窗同桌的时光。想想过去真的只是放大了他身上的所谓的“缺点”。其实那些种种的问题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也有体现,我们只是没有学会自省转而去他人身上寻找问题。我们在谈论他的缺点的时候不也是在任意地评论他人吗。不能说他完全是被我们“误解”,但也绝不应该被我像曾经那样去看待。难道认真做事不应该被我们学习吗,我们在评论他人的同时其实是缺少了对待他人的一份尊重。现在想来确实十分惭愧。
寻找身边的优点,绝非易事,它不是简单地去完成一件事或是获取一种能力,它是我们内心的力量,是人格精神的修缮。如果我们在与人相处之初就可以意识到这点,不仅会使人际交往更加和谐,也会使我们自身得到成长。古希腊有一句谚语“每滴水里都藏着一个太阳。”寓意是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都有值得为他人所学习的长处。对待他人,我们也应该实践这样一句印度教的誓言:“蜜蜂寻找花蜜。我们将避开苍蝇的习惯而仿效蜜蜂的习惯。我将避免从他人身上挑剔,而只是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