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孔子学会  >  国学大师陈寅恪论著目录

国学大师陈寅恪论著目录

2015-11-15
陈寅恪的论著是培养诸葛智慧的法宝,是新时代人民化的《史记》、《资治通鉴》,是史学境界提升的简易法门。

     

   寒柳堂集
  
  论再生缘
  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
  韦庄秦妇吟校笺
  狐臭与胡臭
  徐高阮重刊洛阳伽蓝记序
  朱延丰突厥通考序
  俞曲园先生病中呓语跋
  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
  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
  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
  赠蒋秉南序
  [附]:寒柳堂纪梦未定稿
   寒柳堂纪梦未定稿(补)
  
  
  
  
  
  金明馆丛稿初编
  
  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
  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
  述东晋王导之功业
  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
  崔浩与寇谦之
  支愍度学说考
  桃花源记旁证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书魏书萧衍传后
  读哀江南赋
  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
  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
  李太白氏族之疑问
  书唐才子传康洽传后
  论韩愈
  读东城老父传
  刘复愚遗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问题
  四声三问
  从史实论切韵
  
  
  
  
  金明馆丛稿二编
  
  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
  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辩证
  以杜诗证唐史所谓杂种胡之义
  书杜少陵哀王孙诗后
  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
  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
  魏志司马芝传跋
  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
  元代汉人译名考
  几何原本满文译本跋
  吐蕃彝泰赞普名号年代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一)
  灵州宁夏榆林三城译名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二)
  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蒙古源流研究之三)
  蒙古源流作者世系考(蒙古源流研究之四)
  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
  梁译大乘起信论伪智恺序中之真史料
  武瞾与佛教
  读洛阳伽蓝记书后
  大乘义章书后
  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
  有相夫人生天因缘曲跋
  须达起精舍因缘曲跋
  敦煌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跋
  敦煌本心王投陀经及法句经跋尾
  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
  斯坦因Khara―Khoto所获西夏文大般若经考
  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西夏文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夏梵藏汉合璧校释序
  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
  童受喻鬘论梵文残本跋
  南岳大师立誓愿文跋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
  刘叔雅庄子补正序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
  杨树达论语疏证序
  陈述辽史补注序
  陈垣敦煌劫余录序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序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
  冯友兰中固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先君致邓子竹丈手札二通书后
  
  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
  忏悔灭罪金光明经冥报传跋
  敦煌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跋
  蓟丘之植植于汶篁之最简易解释
  庾信哀江南赋与杜甫咏怀古迹诗
  东晋南朝之吴语
  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
  论李怀光之叛
  李唐氏族之推测
  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三论李唐氏族问题
  敦煌本维摩诘经问疾品演义书后
  与妹书(节录)
  与董彦堂论殷历谱书
  读通志柳元景沈攸之传书后
  论许地山先生宗教史之学
  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一 叙论
  二 礼仪
   附:都城建筑
  三 职官
  四 刑律
  五 音乐
  六 兵制
  七 财政
  八 附论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上篇 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
  中篇 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
  下篇 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元白诗笺证稿
  
  第一章 长恨歌
  第二章 琵琶引
  第三章 连昌宫词
  第四章 艳诗及悼亡诗
   附:读莺莺传
  第五章 新乐府
  第六章 古题乐府
  附 论 (甲)白乐天之先祖及后嗣
   (乙)白乐天之思想行为与佛道关系
  (丙)论元白诗之分类
  (丁)元和体诗
  (戊)白乐天与刘梦得之诗
   附校补记
  
  
  
  
  柳如是别传
  
  第一章 缘起
  第二章 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其附带问题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
   附:河东君嘉定之游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
  第五章 复明运动
   附:钱氏家难
  
  
  
  
  诗集附唐筼诗存
  
  
  
  
  
  书信集
  
  与妹书(节录)一通
  致徐炳昶(一通)
  致袁同礼(一通)
  致容庚(九通)
  致傅斯年(七十七通)
  致陈垣(十八通)
  致胡适(八通)
  致罗香林(八通)
  致梅贻琦(八通)
  致刘文典(一通)
  致浦江清(一通)
  致伯希和(一通)
  致沈兼士(二通)
  致杨树达(七通)
  致陈述(廿一通)
  致劳干、陈述(七通)
  致萧纶徽、陈述(二通)
  致张政烺、陈述(二通)
  致闻宥(十一通)
  致华忱之(一通)
  致牛津大学(二通)
  致刘节(三通)
  致陈槃(一通)
  致史语所第一组诸友(二通)
  致王云五(一通)
  致戴望舒(一通)
  致陈登恪(三通)
  致刘永济(五通)
  致方豪(二通)
  致姚薇元(一通)
  致潘公展(一通)
  致缪钺(一通)
  致董作宾(二通)
  致沈履、雷海宗(一通)
  致郑天挺(二通)
  致王力(一通)
  致叶企孙、吴晗(一通)
  致李思纯(一通)
  致吴宓(二通)
  致蒋天枢(四通)
  致郭沫若(一通)
  致唐长孺(一通)
  致刘铭恕(一通)
  致刘祖霞(一通)
  致牟润孙(一通)
  致梁绮诚(一通)
  致广东省委文化革命驻中山大学工作队(一通)
  
  
  
  
  读书札记一集
  陈寅恪先生读书札记弁言
  旧唐书之部
  新唐书之部
  
  
  
  
  读书札记二集
  
  陈寅恪先生读书札记弁言
  史记之部
  汉书之部
  后汉书之部
  晋书之部
  后汉纪之部
  资治通鉴考异之部
  唐律疏议之部
  人物志之部
  云溪友议之部
  酉阳杂俎之部
  弘明集之部
  广弘明集之部
  冲虚至德真经之部
  陆宣公奏议之部
  刘宾客集之部
  韩翰林集之部
  唐人小说之部
  沙州文录补遗附录之部
  敦煌零拾之部
  
  
  
  
  读书札记三集
  
  陈寅恪先生读书札记弁言
  高僧传初集之部
  高僧传二集(续高僧传)之部
  高僧传三集(宋高僧传)之部
  附:高僧传笺证稿本
  
  
  
  
  讲义及杂稿
  
  唐诗校释备课笔记
  晋南北朝史备课笔记
  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备课笔记
  两晋南北朝史(高等学校交流讲义)
  唐史讲义
  元白诗证史讲义
   附:长恨歌传详略两本对照
  论禅宗与三论宗之关系
  韩愈与唐代小说
  坊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跋
  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之所感
  “对对子”意义
  清谈与清谈误国
  五胡问题及其他
  雨生落花诗评
  评吴宓忏情诗
  评吴宓梦觉诗
  刘钟明大学毕业论文有关云南之唐诗文评语
  张以诚大学毕业论文唐代宰相制度批语
  李炎全学士论文李义山无题诗试释评语
  某学生论文评语
  关于黄萱先生的工作鉴定意见
  对科学院的答覆
  两晋南北朝史听课笔记片段
  唐代史听课笔记片段
  元白诗证史第一讲听课笔记片段
  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
  听寅恪师唐史课笔记一则

上一篇:马佳:马原专题座谈课体会

下一篇:唐代文化研究电子书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