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网站首页
国学资讯
儒道学院
释迦禅院
西学汇通
影音集锦
人文彩云
群星点评
陈寅恪学
教育争鸣
时代观察
德胜学堂
孔子学会
感恩文化
三隆佛典
志同道合
玉山蓝河
里仁漫谈
国学网公告
首页
>
国学网
>
孔子学会
> 隋末王通
隋末王通
2011-06-29
王通,字仲淹,生干
隋文帝
开皇四年( 584年)一说生于580年,现无考证。卒于
隋炀帝
大业十三年( 617年)
王通画像
。隋
绛州
龙门(今山西
河津
)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
教育家
,死后,门弟子私谥为“
文中子
”。
王通,《隋书》无传,新、旧《唐书》
王绩
、
王勃
、王质传中虽均曾提及,然皆极简略,称其为隋末大儒而已。参考其它文献,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
王隆
,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代之得失”,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所以王通从小就受到
儒学
的熏染。《
中说
·立命篇》有“夫子十五为人师”的记载,可见王通少年时即精通儒学,学问极好。
据说在隋文帝
仁寿
三年( 603),王通曾经“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但没有受到重用。大约是由于同乡
薛道衡
的推荐,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
王通弃官归乡后,便潜心钻研
孔子
的“六经”,据说曾经受书于东海
李育
、学诗于会稽夏典,问礼于
河东
关子明,正乐于
北平
霍汲,考易于族父
仲华
。经过一番研究,王通自觉很了不起了,便以“圣人”自居,模仿孔子,作《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并开始在家乡的白牛溪聚徒讲学
王通题跋像
[1]
,“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
南阳
程元、中山
贾琼
、河东薛收、太山姚义、
太原
温彦博、京兆
杜淹
等十余人为俊颖,而以姚义慷慨,方之
仲由
;薛收理识,方之
庄周
。”这个记载大体是可信的。后世附会唐初名臣房玄龄、
魏征
等也是王通弟子,显然是
胡拉
硬扯的伪造。
王通好自求名,模仿孔子作《续六经》,在河汾讲学时,便以“王孔子”自诩。这样一个华而不实的人,他的《续六经》自然不会有什么学术价值,所以在唐代就大多散失无存了。今存《元经》一书,题王通撰,薛收传,阮逸注,实出于伪造,前入辨之已明。
今
王通半身像
[2]
天研究王通的思想,主要依靠《中说》一书。《中说》一书,有人疑其为伪作,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此书虽非王通所作,但其原本是王通门弟子姚义、薛收汇编而成的,大体上是弟子们对其师言行的回忆和追录。不过,此书到了王通之子
王福
寺手里后,福寺对其重新分类编排,在这个过程中,加进了许多吹嘘王通的不实之词,以至后人疑其为伪作。其实,《中说》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朱熹
就讲过:“《中说》一书如子弟记他言行,也煞有好处。虽云其中是后人假托,不会假得许多,须具有个人坯模,如此方装点得成。”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中说》所反映的王通思想,还是有许多可贵之处的。王通在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
三教合一
”,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有进步性;在哲学上,王通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他关于自然观、发展现、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思想,表现了
朴素唯物主义
的倾向和主变思想,在文学上,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上一篇:
孟子性善论新探
下一篇:
与唐长孺六十年交往漫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