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孔子学会  >  方光华:传统价值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方光华:传统价值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2014-04-16

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做客终南文化书院为师生作报告


[日期:2014-04-14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魏德平]

西电新闻网讯(记者  魏德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对话,离不开与世界其他先进文化的沟通,也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发掘。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核心价值理论和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 4月12日早上8:30,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做客终南文化书院,以“传统核心价值理论及其现代意义”为题,在南校区办公楼206报告厅为西电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生动的报告。校党委副书记龙建成主持了报告会。

方光华援引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论述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系列详实资料,阐释了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方光华引用习近平主席2014年4月1日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中关于中国文化的相关论述,说明了中华文化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到底有哪些独特的价值理念? 方光华通过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经典著作的解读进行了介绍和阐述。


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作报告

尽心知性——让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得到表达

到底什么是人的内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方光华援引《孟子•公孙丑上》的论述做了介绍和详细解读。方光华指出,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于心不忍的爱心;羞恶之心就是对自我的约束之心,也就是人格尊严意识;辞让之心就是人对于社会秩序和安全的意识、是人处理事物的分寸感;是非之心就是对于事物正确与否的直觉与判断。“人内心的‘恻隐’、‘羞恶’、‘礼让’与‘是非’等情感,说明人有对‘仁爱’、‘尊严’、‘秩序’和‘理性’的渴望,有认识能力和反思能力,有自知之明。”方光华对中国古人内心四种心理状态做了简要评价。

“当然,我们内心的上述情感和理性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矛盾,但情感和理性所引发的矛盾冲突最终都会得到合理的解决,而最自然、最恰当的解决方式必定是不搀杂个人情绪和主观计较的自觉行为。”方光华对上述观点做了补充。

“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对‘内在自我’的叩问,在‘灵魂’的深处展开对话。它体现了传统文化一个重要价值追求——一定要使自己最真实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得到表达。”方光华强调说。


校党委副书记龙建成主持报告会

无中生有——要对宇宙的真理有所体察

“所谓‘有’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谓‘无’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实际上所有的‘有’都是从‘无’中来。”方光华首先对“有”和“无”做了形象的概括。

“老子对当时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做了深入分析,他怀疑当时文明发展的趋向可能存在问题。指出,如果要真正使社会归于宁静,就必须对现有的政治伦理信条进行反思。”“老子认为我们需要换一种生活的活法。他对这种生活的方法做了描述,总之是与当时流行的趋势唱反调。”

方光华认为,老子理想的政治是道治,而道治的主要内涵是无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观察天道,发现万物生成前是无,万物生成后也离不开无,万物将化为无,无可再生万物。他把这个发现归结为‘无中生有’。”

“老子说我们不要被‘有’蒙蔽了双眼,要看到‘有’后面的‘无’,‘无’才是最重要的,它包涵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方光华以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代表作为例,通过对老子思想的点评,诠释了中国文化“无中生有”的真谛。

如何理解“有”与“无”的关系,方光华用老子说的一段话加以说明:人们修建房子,一般都会认为土地、木料、砖瓦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最为重要,但建成房子以后,真正最有用的却是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的“空间”,是空间(“无”)决定了房子(“有”)的作用。

“如何才能无中生有?第一,要把人还置与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去思考人类的事情。第二,要有反者道之动逆向思维。”方光华对如何实现“无中生有”作了归纳总结。

和而不同——对文化的多样性多一点包容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展的宝贵经验。中国文明的起源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是靠‘和而不同’,形成了一条独特的自然创新之路。”“中国文明起源是多元起源,不是一源起源。它有好多个源头,后来这些多元的文明,不断地相互发生关系,而主体是黄河和长江流域。”方光华通过对中国道、儒和佛三种文化的介绍,对中国古代文化多元发展道路的特点作了说明。

谈到“和而不同”对中国文化特质的影响,方光华说:“‘和而不同’造就了中华民族宽厚包容的性格,对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自己独特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有自然的认同。”方光华对此进行了评价。

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

方光华认为传统核心价值理论主要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追求“止于至善”,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目标,目的是为了建立人类社会理想的伦理和政治生活方式。二是重视内在力量的激发。传统核心价值理论注重激发人的内在力量,认为一旦内在的力量被唤醒,人便会发自内心地转向对善的追求。三是突出皇权的主导作用。中国传统核心价值理论的各种纷争往往通过皇权意识的主导而化解。

方光华还对传统核心价值理论建设的主要特点作了介绍,一是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更新主要依靠经典的诠释。经典主要包括《诗》、《书》、《礼》、《易》、《春秋》。同时一些被中国文化所容纳的外来经典,如佛教的基本经典也被不断的诠释。对经典的理解并不完全局限在本民族文化的原典,它倡导外来文化对本民族原典的发散性诠释。二是中国古代很少采取西方那种通过法典使核心观念得以制度化和普世化的模式,而是通过经典这个纽带,用经学教育选拔人才的方式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三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理论的传播很重视官僚队伍的垂范。

如何实现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化?方光华认为,首先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经典的了解。要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必须有对经典的基本理解。其次是要保持民族文化遗存的独立性、丰富性和完整性。三是要构建与现代价值观念的有机联系。四是加强与世界文化价值的沟通。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可以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富有启发意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但与其他文化价值观的交流还不够深入,不够充分。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方光华在结束自己报告时对在场师生提出了期许。

报告会上,方光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幽默生动的语言引得现场笑声连连、掌声不断。在互动环节,同学们情绪高昂,踊跃提问,方光华教授耐心地做出精彩解答。

龙建成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方光华教授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精彩阐释了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广大师生理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当前学校开展“道德实践在行动”主题教育活动有深刻的启迪作用。他说,“道德实践在行动”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德育实践在育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广大学生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他希望广大学生能结合本次讲座内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发掘身边的真善美,不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人文学院与党委宣传部、学工处、机关党委等单位负责人,人文学院的部分教师,以及终南书院的学员共120余人聆听了报告会。

上一篇:书生金应熙再认识

下一篇:罗韬:泡沫中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