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孔子学会  >  罗韬:泡沫中的人生启示

罗韬:泡沫中的人生启示

2014-05-03

泡沫中的人生启示

 

               罗韬

 

泡沫的中文释义是指比喻某一事物所存在的表面上的繁荣、兴旺而实际上虚浮不实的成分。该词语出自南朝成徐陵《天台徐则法师碑》 :“假矣生民,何其天脆。譬如风雷,同诸泡沫。在宋朝葛长庚的《促拍满路花.和纯阳韵》中也曾出现:“堪叹人间事,泡沫风灯,阿谁肯做飞仙。”可知泡沫亦用来比喻人事的空虚或幻想。

泡沫这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不低的,因为它本身所被赋予的意义是经常通感于我们的人生。比如最近很火的由歌手邓紫棋所创作的歌曲《泡沫》,从文学角度看,该歌曲运用了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中的“比”的手法。“阳光下的泡沫,是彩色的,就像被骗的我,是幸福的……”该歌曲的基调就带有幽怨、悲伤、失落的特点,当中的泡沫包含了各种情感,也象征着爱情,以泡沫这一实物来比喻爱情,泡沫本身所具有美丽、梦幻、绚丽以及易碎、易破,很容易就幻灭的特点,这刚好与爱情的特质相温和,所谓爱情是抓不住、道不清的事物,用泡沫来比喻,很形象,让听歌的人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爱情破灭的那种哀伤以及看不明、留不住的无可奈何的情感,其中所具有的悲情的爱情观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共鸣的。同时,2013年上映的法国电影《泡沫人生》,亦是把人生比作泡沫,其中信念根本来自虚幻,衍生出更多虚幻。人类在梦境一般的虚幻中度过大部分人生,一边自我感觉良好,一边丧失着自我认知的能力。愤怒、厌恶、绝望、自责、自负、逃避、报复情绪随处可见,个体的虚幻不断掏空着文明的果实,在破坏与重建的循环中,物质文明在积累,精神世界却像泡沫一样脆弱。人类很努力地试图从窒息的梦境中醒来,却发现只是又进入了另一个梦境。影片以恍惚的镜头、跳跃与隐喻的情节将人生与泡沫相联系,引人深思人们的需求与愿望究竟是什么。

 而将泡沫这一客体提高到更高的高度的应属佛学研究中。佛学经典《金刚经》中曾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说任何一切可以取证、可以说明的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本来不可取不可说,又如同水露,如同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取不可说,应作如是观。佛教慧能大师曾有一首诗这样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又何谈有染!这是佛教禅宗中的一种至高境界,佛陀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物都像做梦一样,是幻影。正如仓央嘉措的诗:“缘缘不断,白云飘飘,一了百了。”佛经中亦有:“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春焰、行如芭蕉,诸识如门,色、受、想、行、识是产生我们疑虑纠结的根源,而佛经中是说色如聚沫,色身如流水冲过而聚集的泡沫,流水过后,随即虽灭;受如水泡,所受苦乐犹如水泡,生于无明,触动过后,刹那即灭;想如春焰,妄想如同因烈日而生的海市蜃楼,因念而生,本来虚幻;行如芭蕉,行如徒有外表而无实心的芭蕉,看似有用,实质是虚妄;诸识如幻,一切感知如观看幻术表演一般,看有实相,其实虚假。从而我们可知,这五识就如同泡沫,都是虚幻的,从而修得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便可望向涅槃。

泡沫如人生,人生如泡沫,现实世界的繁华俗落,灯红酒绿往往让人们迷失了本心,而当你清除一切杂念,看破人生中的泡沫,才会大彻大悟。人生亦幻亦真,分的清虚假才能让找到自我,获得解脱。生来容易,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活着容易,彻悟不易,且行且三思。

 

上一篇:方光华:传统价值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下一篇:陈芳清歌:谈王国维“隔”与“不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