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孔子学会  >  蘇軾行蹤考密州總結

蘇軾行蹤考密州總結

2014-12-10
蘇軾行蹤考密州總結

     李常生  隨園隨筆  12/9/2014

 

        蘇軾至密州時為熙寧七年(1074),時為三十九歲;離開密州時已為熙寧九年尾,近四十二歲,此時已嘗盡官場上的甜酸苦辣,若以蔣捷的《虞美人》詞述之,軾已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的年齡。且密州的窮困與汴京、杭州相比,實有天堂、地獄之別,因此,蘇軾在密州,其詩詞等文學作品、生活態度、哲學思想、處世方式等,也都處於輝煌的轉型時期。

        《超然臺記》中描繪出了心境轉型的過程,並巧妙的利用實體建築來襯托出超然物外的心靈樂土。子由的《超然臺賦》也深深的表白了兄弟二人逐漸透悟人生的悲歡離合以及歸土還鄉的情懷,這也讓陶淵明跟隨了蘇軾一生,長期影響到蘇軾的生活、心境與創作的節奏。

        超然臺上的月亮,映明了蘇軾逐漸豁達的心,創作出驚天動地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面對悲歡離合時候的心情轉換劑。一切終會離去,只希望相聚時刻長長久久,與月相擁,起舞弄影。

        對於王弗的思念,也在超然臺上、月圓時,觸動了蘇軾的感懷與傷念,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然而月亮在時空交雜中,再度觸動了兩顆心靈的時空交集,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蘇軾在超然臺上望月長思,王弗依舊躺在眉山短松樹的山岡下、泥土堆中,不能見月。月亮是唯一能夠突破時空障礙,讓兩個靈魂相擁共舞。

    蘇軾前後五次寫《祭常山祝文》在常山廟、雩泉側為百姓禱雨,也曾突發少年狂,在黃茅崗上奔馳授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沒有太多的顧忌,跑馬、奔騰、射箭,成為大地上一個自由的活動體,在宇宙萬物中黏合在一起,自由奔放。

        蘇軾在密州也有憂愁的一面,九十日春都過了,貪忙何處追遊,三分春色一分愁。只是這種憂愁是清淡的,因為蘇軾還沒有聞到朝庭官家政敵們正準備對蘇軾下手,掀起北宋時期的最大一次冤獄『烏臺詩案』,將蘇軾關了一百零三天,欲置之蘇軾於死地,然最後關頭,神宗徒然清醒過來,才免除了蘇軾的死刑。放逐蘇軾於黃州,給了蘇軾創作出『大江東去』的心懷,更細膩的寫出『赤壁賦』這種千古哲學思想。

        密州對蘇軾而言,是一個轉型的時期。超然臺幾次重建,地點未變。常山上依舊有雩泉,馬耳山上馬耳豎,上千年未垂。白鶴樓上不見樓,然而蘇軾書『白鶴樓』依舊是一個了不起的創作。

    我站在超然臺上南望馬耳、常山,西望扶淇、濰水,依然看到八月十五日的月亮,去掉時間,我與蘇軾共舞、共飲、共賦,清唱『水調歌頭』。

 

    註:蘇軾《水調歌頭》云: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上一篇:廉腐录1210

下一篇:《风雨“中国梦”》余论条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