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父母的普通优点
——李丽平
实不相瞒,我曾经对“天底下所有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这个说法有着深深的质疑。当时的我,觉得自己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甚至一度觉得自己的父母就是当时大家同学口中常提到的“更年期”;没有耐心,脾气暴躁,常年约束自己孩子各方面的行为,做任何事都不会过问自己孩子的意见就替对方做决定……那个时候,十分羡慕作文书里提到的别人家的父母,就像父母口中常提到的别人家的孩子。毕竟,别人家的爸爸妈妈,不会因为不小心撒了菜就对自己念叨半天,不会因为自己不小心摔了碗就对自己破口大骂,也不会因为自己短暂的成绩下降就一味地责骂……这些想起来不是很美好的回忆让我曾经一度低迷然后陷入深深的质疑状态,多少次想对父母大吼一声:“你们根本不爱我”!直至我高中“脱离”那个曾经自己一度认为十分窒息的家庭独自去外面念书。
最初的离开,迷茫和彷徨之外还有一丝丝的窃喜,窃喜什么呢?大概是住校的新尝试,又或许是可以离开父母的视线想做什么再也不用一一报备了吧。这一丝窃喜让我忽略了当晚躺在宿舍上铺时莫名其妙的眼泪。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一开始,每次向家里打电话都宛如例行公事,“在干嘛?”,“吃饭了吗?”“吃了”“好好学习”……寥寥几句,如此以往,仿佛是陌生人之间的问候;仿佛父母与子女间的缘分,就只能如此了。直至接到外公过世的电话,我决定回家,我也没有做什么,恰逢三天假期,两天在路上,在家仅仅待了一天。看着爸妈疲惫的容颜,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说,然后第三天返校。
这之后的改变是,在每一次的“例行公事”之后,我们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双方很快的就挂断了电话,爸妈会说一些今天的琐事水长流,我上大学了,从一个见了长辈绕道走的内向女孩到可以坐下来和长辈们谈人生谈琐事,然后也从他们口中知道一些我以前不知道或者说没有去注意的细节。A阿姨说到以前,你爸和你叔喝酒,席间话题经常少不了你,一个夸我家孩子懂事听话,一个说我也想要个这样的闺女,字里行间都是骄傲和歆羡;b叔说,好好孝顺爸爸妈妈,你爸妈当年为了你呀,付出了太多;堂哥说,回家问问叔姨有没有空,一起吃顿饭,这次我结婚多亏叔姨忙前忙后,为了帮我置办婚礼两天没回家了,姨还生病了……“可是我一直觉得……”后面的话我没有说出来,因为我发现,由于父母小时候严格的要求,这些年来我都是脚踏实地的生活、学习。而身边哪家亲戚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爸妈从不推辞。在街上遇到乞讨的人,我妈总是对我说这都是骗人的,然后又返回去把刚买的吃食或者刚找的零钱放下。婶婶要生孩子了,爸妈半夜立刻从睡梦中去医院忙前忙后。……都是生活中的小事。甚至很多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现在想起来,置身于其中的话,我未必能像爸妈一样尽心尽力毫不怨愤。曾经我问过爸妈一个问题:“xx当时做的那么过分,不是说再也不管这种事了吗”“挺不容易的,算了,能帮就帮吧”……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能让我们看清曾经那些短暂的不美好。我的父母,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在中国十几亿人口中,大部分人生活在普通的家庭过着普通的生活。但是普通和平凡让这些普通的人有着最普通的有点——诚恳,踏实,善良。“你们根本不爱我”,我很庆幸,我没有在冲动之下说出这句话。因为,我的父母,和很多普通的父母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有着最普通的优点,切身教导自己的孩子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