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荆三隆 邢玉:从《生活禅钥》看净慧法师的修心观

荆三隆 邢玉:从《生活禅钥》看净慧法师的修心观

2014-07-11

从《生活禅钥》看净慧法师的修心观

荆三隆 邢玉

摘要:净慧法师作为当代著名高僧,一直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并亲自撰写弘法巨著《生活禅钥》来详细阐述生活禅的理念。本文通过对该作的解读,阐释了净慧法师对于生活禅中修心方面的内容,总结了净慧法师的修心观,并对净慧法师的圆寂寄托作者一份深深的敬意与哀思。

关键字: 《生活禅钥》;生活禅;修心观

    佛教认为世间万法都是随心所生,随心所变的,因此主张“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万法唯心是大乘佛教的集中表现,是因缘果报和无我性空的统一。而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又将“万法唯心”这一理论发挥的淋漓尽致。禅宗以传佛心印为宗,故又名佛心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明禅宗从印度佛教中吸取了“万法唯心”思想,认为心才是触发万事万物的本源,认为六尘皆由心之迷惘幻化而来,正如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1]因此修行先修心,只有管理好内心,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祥和。

净慧法师在《生活禅钥》的第一章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什么是禅”,并对禅做了如下定义:首先,“禅是一种境界”[2]。净慧法师对禅的定义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3],即人人都具有一颗佛心,人人都可以达到佛的境界,因此只有彻底放下,我们才能真正体会禅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就需要我们用心把握。其次,净慧法师又提出“禅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4]。既然这种境界需要用心把握,那么“心静自然凉”,净慧法师用“三伏天走进空调房”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禅的“自受用”与“自体验”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形容的。心静就是一种去除分别心的自在境界,没有所谓的凉,自然没有所谓的热,因此禅是远离分别的无差别心。净慧法师还提到,禅是方法,是手段,是道路,是生活的艺术与方式,是永恒的幸福与真正的快乐。无论是净慧法师的世界观还是方法论,都将我们引向禅的境界,而在迈向这个境界的途中,自己所需做的就是管理好我们的心,所谓“修禅先修心”,只有祛除内心的贪、嗔、痴、执着、分别,才能真正领悟到禅境的快乐。

  1. 管理好我们的心

    “禅”的本意是驭心、摄意,尽管它也强调对真知的追求,但实际突出的是内心修养“定”的功夫,“学禅以心为主,世间法也是以心为主。做人、做事,无不是以心为主。学禅特别强调心的作用,心的力量。”[5]由此可见心在修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去掉了执着分别,用清净心来做事,那么就一定会做善事修善果。佛法认为,一切以心为主,一切由心而造。净土不在西方,而在每个人的心中,心不净,则佛不在,净心则得净土。既然心如此重要,那么如何管理好我们的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净慧法师提到,善恶起于一念,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和产生最多的是无所谓善恶的无记,那么管理好我们的内心,就是将无记与恶都转化为善,让心存善念,一切从善出发。修行是对我们内心一个长期的训练和管理过程。所以修行不分上班和下班,而是与我们的生活起居息息相关的,要“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6],心存善意,念念菩提。那么我们就能与菩萨正等正觉,真正进入菩萨的境界。   

那么,如何管理好我们的心呢?净慧法师告诉我们,对于内心的管理,离不开身口意三业,身不胡作非为,口不胡言乱语,心不胡思乱想,就是管理内心的直接切入点。具体说来,就是要行十善止十恶,十善十恶即“身三、口四、意三”。其中“身三”是指在行为方面行杀、盗、淫三种恶,反之不行就是行为上的三种善。所谓“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有时候,不做恶本身也是一种善。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又充满诱惑的社会,能够做到慎独本身就是一种修养。如果社会中人人都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么中国梦的实现就会更近一步。如果说法律是用来约束人的底线,道德是用来约束人的行为,那么修行就是在约束我们的心。管理好心是管理好行为的前提,而管理好行为是管理好心的体现,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口四”是指语言方面的四项内容,恶的方面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祸从口出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仍有许多人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而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古代有割舌酷刑,而行此酷刑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罪犯犯下了上述四类错误的一种,由此可见,口舌造下的业障有时不仅仅是伤及他人,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因此,口舌之事,不容小觑。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如果一个人内心不够宁静,心地不够善良,面对他人也常会是恶言相向,那么等待他的,也终将是恶业积成的恶果。这样的故事在佛教经典中屡次出现,可见佛陀教化众生时对于口舌之事的重视。在《法句譬喻经》中有一个关于老妇化牛杀死前生对自己恶言相向的三人的故事,文中讲到“往昔有贾客三人,到他国治生,寄住孤独老母舍,应雇舍直,见老母孤独,欺不欲与,伺老母不在,默声舍去,竟不与直。老母来归不见贾客,即问比居,云:‘皆已去。’老母瞋恚,寻后追逐疲顿乃及,责索舍直。三贾客逆骂詈言:‘我前已相与,云何复索?’同声共抵,不肯与直。老母单弱不能奈何,懊恼咒誓语三贾客:‘我今穷厄,何忍欺抵于我?愿我后世所生之处,若当相值,要当杀汝,正使得道,终不相置也,杀汝乃休,不尔不止。’佛语瓶沙王:‘尔时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贾客者,弗迦沙等三人为牛所抵杀者是也。’”[7]故事中的三个商人因想赖账而对老妇“逆骂詈言”,积下恶业,来生遭到恶报。故事的最后,佛陀即说偈言:“恶言骂詈,憍陵蔑人。兴起是行,疾怨兹生。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8]佛陀用“口中利斧斩自身”的比喻来告诫世人,恶言恶语所埋下的恶业是深重的。像这样的故事在佛教经典里比比皆是,可见佛教对于语言的作用有着独特认识,而这种认识与业力果报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业力不失正体现于身、口、意三业中,因此,谨思、谨言、谨行三者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不可偏废[9]。改变我们的语言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一个心怀善念的人是不会口出恶语的,因此正言先正心,发言先发心,发慈悲心,说善言语,用真诚的话代替妄语,用善良的话代替恶口,用庄重的话代替绮语,用公正的话代替两舌,才是善法。

思想方面的“意三”是指“贪、嗔、痴”。佛陀认为人类一切苦难起源于自身的贪心、怒心和痴心,正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10],上述“三毒”是人类一切恶行的根源。因为对美好的环境起了贪欲心而不知满足,相互争夺仇恨;因为对恶劣的环境起了嗔怒心而憎恶愤恨,心神不得安宁;因为对周围环境的无知而生愚痴心,不明事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为了寻找正确的道路,佛陀告诫我们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要真正做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淡泊名利,养清净心。就仿佛夏夜的一湖清水,漫步于湖边,宁静的湖面使躁动的心平静下来,也许会产生一丝烦恼,几句抱怨,些许不满等念头,但也只是湖面上一阵微风荡起的丝丝涟漪,很快就会再次恢复宁静。这时的我们成为了自己心灵的主人,没有烦恼,不畏风暴,真正主宰自己的心湖。

正如净慧法师所言,人生的修养,不是一件神秘而遥远的事,而是现实的。只要我们在举手投足,开口吐语,起心动念之时都能将上述十条准则用来反观内照自己的心心念念,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内心,并管理好自己的言谈举止。净慧长老还指出,修行最容易犯只求功德,不求明心见性的错误,可见开悟是学佛的根本要求,无论何时何地,保持内心清静,就是开悟,开悟是管理内心的目的,也是管理内心的前提,正所谓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11]

  1. 从《十牛图颂》看净慧长老的“牧心如牛”理念

    净慧法师将调心比做牧牛,通过讨论自己对《十牛图颂》的独特见解,从修心的实用角度来告诉我们调心的具体方法。《十牛图颂》将调心分为十个阶段。首先是寻牛。如廓庵禅师所写“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12]凡夫的心就好比是一头倔强的牛,有自己的脾气,流连于芳草间。在这个利欲熏心的世俗社会,我们的本心就像一面蒙尘的镜子,照不到我们本来的面目。被邪见障蔽的心,寻找起来充满了困难,净慧法师认为这是修行的第一步,这时无论修行者是选择念佛还是持咒,都会感到迷茫,但是净慧法师告诉我们,这时的迷茫就像枫林中的晚禅歌唱所打破的那份安宁一样,其实只要能够依照方法持之以恒,就能够找到调摄此心的法门,也自然会忘却外界的干扰,找到自己的本心。

    牧心牛的第二步是“见迹”,“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13]在我们寻找心牛一段时间后,也许牛还没有找到,可是我们却可以发现一些牛走过留下的痕迹,在水边、在林下、芳草间、深山处,种种迹象表明我们越来越接近自己的本心,净慧长老告诉我们,清静之心本来具足,时时显露,只要专注不放松,则深山更深处也难掩牛的辽天鼻孔,无明荒草再深也难遮清明本心。

    无论是“寻牛”还是“见迹”都没有看到牛,真正的“见牛”,就是见到本心,就见到了佛,见到了法,此时便有了“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14]这种见到本心的愉悦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也是旁人无法体会的。净慧长老用岸上呆了很久的青蛙终于跳入一汪清水后那种怡然自得来告诉世人开悟的快乐,但是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能分享青蛙的喜悦,却无法感受到它内心的安详。而且这种安详和喜悦一旦获得,就不会再被人偷走或抢走,是真正属于开悟者内心的财富。

    第四个阶段是“得牛”,虽然已经找到了牛,但是对于那肥美的草原,心牛还是心怀向往,这时的心就像野性未脱的牛,一旦松了手里的缰绳,它就又会冲入那充满诱惑与烦恼的芳草地里去。理须顿悟,事须渐修,因此开悟后的修行是必不可少的。颂曰“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15]我们历尽艰辛才找到心牛,但是它顽心尚勇,野性犹存;欲得纯和,必加鞭挞。否则它随时都可能跑掉,跑进我执的芳草高原,跑入情欲的烟云深处。因此需要漫长的时间来调伏这头心牛,觉照本心,灭无明火。

    调伏心牛的过程是“牧牛”,此时境界是“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牧心如牧牛”,而这一阶段,我们已经得到了自己的本心,就需要方法来调摄。起先我们手握鞭索,让心牛变得纯和,防止它跌入他人苗稼的诱惑,等到牧的纯熟了,牛就会很听话的“自逐人”,这时候就不需要羁锁了。同理我们的心,开始需要用各种戒律来调摄,等到心真正平和,生活就和修禅融为一体,如净慧所言:“到这步田地,那就是从生活禅进入到禅生活,时时都在道中,‘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16]

    从入道求法的寻牛,到发奋学法的见迹,到见性入理的见牛,到初见本心的得牛,再到用心修持的牧牛,经过一番辛苦,终于可以放下鞭索,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悠然穿行在山野当中,逍遥自在。“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17]前行的方向是佛国净土,是在我们战胜了最大的敌人——自己之后即将到达的“清净庄严没有烦恼没有战争的世界”。[18]这时,我们的心得到了真正的清静,没有了分别心,看一切都变得顺眼,美好。净慧长老告诉我们花还是那盆花,景还是那处景,只是人的心境改变了,一个内心充满祥和、智慧和慈悲的人,眼里会满是秀水青山、鸟语花香。当今社会经常会提及“正能量”这个词,其实,这种良好的心态就是一种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不但能使自己的身心愉悦,还能传递给他人或者消除他人传递来的负能量,这时我们的心牛,也真正的回到了自己的美丽家园。

    从出家寻牛,到骑牛回家,转了一圈仿佛又回到了原点,但是此时心境不同了。牛是本心,人是自我,从二者对立,到融合,二者本是一体,而牛只是一种象征,苦苦追寻,到头来寻到的仍是自己,回到家后,就忘掉了这个帮助自己寻找自己的工具,只得到高枕无忧,好比皓月当空,光芒四射,照见一切。此时所照无边,故无境,就叫做“忘牛存人”。此时“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19]人已得道,就好比打渔之人已得鱼便扔掉渔具,渡河之人已过河便扔掉舟楫,工具此时已无用,便把鞭索都扔到库房,牛也忘记,人终于可以闲下来,做黄粱一梦。这种看似的“无为”是否已经是“涅槃”?之后还应怎样呢?净慧长老告诉我们要“不住无为,不尽有为”,为了广度众生,证得大乘的无住涅槃就要在这个地方不停留,也就有了接下来的第八幅图。

    第八幅图叫做“人牛俱忘”,是“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20]净慧长老解释,这是 “比喻凡情脱落,圣解不存,生佛俱空。”“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智慧就像红炉的火焰一样,佛来佛斩,魔来魔斩。”[21]此时人的心境已经到达了真正的空境,无论是迷惘之心还是了悟之心,都已经消失殆尽,修行者真正放下我执,心灵不再受到任何束缚,获得无上自由。

    第九个阶段是“返本还源”。“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22]此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一切都回到最原始状态,真心本自清净,就如出生小儿,眼睛非常有神,而随着年龄增长,心中蒙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自然比不了小时候那般明亮。此时的心境不染一尘,无烦恼妄念,超然物外。但净慧长老告诫修行者,这还不是最后一个阶段。

    最后是“入廛垂手”,就是回到苦难的市井尘境中去,度脱众生。“露胸跣足入廛来,抹上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23]净慧长老认为,“(这样)才可以说以出世精神来做入世事业”,而调心的最终目的是“把此心调伏得没有无明、没有烦恼、没有贪心、没有痴心,最后全心全意来为大众服务,为大众做牛做马”。[24]

    综上所述,“调心”就好比“牧牛”,净慧长老通过引用《十牛图颂》来告诉我们管理好自己的心的具体方法,净慧提出:“我们不要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诗,一定要结合功夫与见地来读,这样就会对怎样管理此心有一个非常形象的了解”。[25]十幅图、十首诗、十个步骤,由浅入深,又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述了明心见性的禅法。

  2. “在生活中修行”的实践

    讲完了方法,自然要践行,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净慧长老针对如何把禅修落到实处提出:“应该把禅修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落实修行”[26]。禅的不假文字决定了它是语言所不能解释的,禅需要践行,需要用心体会,因此净慧长老说“禅是一种实际的经验,它是生命的经验,生活的经验,人性升华的经验,开悟的经验。经验的东西,需要自己亲自体会,才能感到亲切有用。”[27]生活禅的真谛是:“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28]。在修行理念上,净慧法师提出了“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修行理念,并用这一理念指导着人们的言行。“生活禅,是以菩提心作为出发点,以般若见作为见地,以息道观作为修习禅定的方法,以融入生活、消融烦恼作为日常实践的功夫。”[29]将觉悟与奉献联系在一起,就是将智慧与慈悲联系在一起,用智慧去觉悟,用慈悲去奉献,同时大慈悲又离不开大智慧,这也是践行生活禅的根本理念。

    那么如何“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净慧长老首先提出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因为“善用其心就是要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通过时时刻刻地善用其心,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事事处处地善待一切,就能不断和谐自他关系。通过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自他关系的不断和谐,人类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那种高度文明,和谐康乐的社会生活,就有可能从理想走向现实,从文字描述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活环境。”[30]如今我们讲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讲世界和平,讲环境保护,都是对身边事物包括对自己的善待,这样的善待需要有一颗善心做支撑,奉献须有觉悟在先,善待须有善心在内,这也是禅的一种修行法门。只有在不断自觉的基础上觉他,在圆满明觉的环境中获得和谐友善的环境,才能使世界趋向和平与美好。因此,净慧长老认为,这种修行是“使自己成为人格完善,关系和谐的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的不断净化、进步、祥和。”[31]

    其次,净慧长老还提出:“物质生活要简朴,精神生活要高尚”。生活决定心态,心态引导修行。因此生活的状态就反映了精神的状态。高尚的精神状态可以填补我们对物质的欲望,而物质上的简朴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自身生活变得简单健康,同时也可以减少我们对环境的破坏,避免我们对资源的浪费,从而保护我们的家园。面对日益恶劣的生活环境,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对禅的修行本身就是一种奉献,是对全人类的奉献,是对整个世界的奉献。此外,净慧长老还指出:“学禅的人,为了感恩一切众生,首先自己要过一种淡薄的生活、清静的生活、简单的生活。生活越简单,我们对大自然的索取就会越少,我们的自主性就越强,我们就会有自力更生的精神,就能战胜诸多的困难。一个过分依赖外在世界的人,一定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我们学禅的人要锻炼意志,使精神生活充实起来,使物质生活既简单又健康又卫生”[32]由此可见,精神的充实是物质简朴的条件,而物质简朴也是培养高尚精神的必要手段,二者构成了我们在生活中修行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素质,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此外,净慧长老还提出“家庭是道场,生活做佛事”的口号,将禅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人自古以来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成家立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等,这些都表现了中国人对于家庭生活的重视。在家修行者如果要落实修行理念,就必须把家庭当做道场。也正如净慧法师所说,只有把家庭当做道场,才能让法轮到家中,让家中有佛法,家中有光明。而这一观点,也正附和了净慧长老“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观点。道场的无处不在,就是佛法的无处不在,光明的无处不在。净慧法师把身体比作寺院,把心灵比作佛像,把两耳比作钟鼓齐鸣,把呼吸比作梵音嘹亮。这些比喻让我们感受到自身就是道场,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可以无时无地不做佛事,无时无地不行慈悲感恩、忍辱包容了。净慧法师告诉我们,等修行到了一定程度,那么修行就和生活融为了一体,到那时,听什么声音都悦耳,等到三禅过后,就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这个理念很新颖,但是需要认真落实。净慧法师认为,“家庭佛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庭佛化了,家庭现代化才能真正给我们人生带来便捷和幸福。”[33]反之,一个对于私欲不知满足的人,会面临堕落。精神的空虚是物质不能够满足的,只能通过精神来满足,家庭佛化就是让我们在家庭生活中汲取智慧、慈悲以及奉献的精神营养。最后,净慧长老用十六个字总结了“家庭是道场”的原则:做人要:“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要“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其实这十六字方针不仅仅适用于我们在家修行,把家庭做道场,还包括了我们身处社会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如果能做到这十六个字,必然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养的人。

  3. 从“生活禅”的身体力行,看净慧长老的弘法梦

    净慧法师在《生活禅钥》一书中提到禅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问题。他认为:“佛教适应现代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问题,不仅仅是讲几句佛法、让大家知道佛教是怎么回事,最重要的是要让现代人了解怎样修行,怎样改变自己,怎样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34]而且“信佛要正确地引导,只有正确地引导了,信佛才能够走向积极,才能于佛教有利,于国家、社会、人民有利,当然于我们个人更有利。要正确引导,佛教就要做自我调整;不做自我调整,要想适应现代社会是很难得。”[35]因此净慧法师开始致力于寻找一种方法可以引导现代人正确的认识佛教,通过长期对历代祖师的语录、从佛言祖语的研究,净慧法师从中体会到修行不能离开生活,故提出“生活禅”这一理念。

    净慧长老将生活禅归纳为四个“根本”:第一是菩提心,第二是般若见,第三是息道观,第四是生活禅[36]。对于这四个“根本”,净慧长老还提醒每一个修行者要从见地到功夫的来修习,不仅要发菩提心,还要行菩萨行,这也是将佛法与生活紧密结合。并且净慧长老提出菩提心作为大乘法门的开端和根本,是发心学禅的第一步。由此也可见修心在修禅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净慧长老将生活禅总结为四句口诀:第一句是“将信仰落实与生活”[37],也就是说信仰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打坐念经在修禅,待人接物在修禅,甚至上街买菜都是在修禅,只要我们胸怀一颗菩提心,那么处处是道场,时时在禅修。第二句是“将修行落于当下”,修行不能从明天开始,不能因为忙碌生活琐事而停止懈怠,而是像净慧长老教给我们的那样:“只要你每时每刻观照内心,每时每刻观照当下,就能够把修行落实于当下。一切从现在开始,永远都是现在,永远都是起步,你永远都在修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禅者,才真正能够与禅融为一体。”[38]第三句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这句话说得很形象,因为在普通人眼里,佛法与世间法是完全区别甚至在有些方面是完全对立的,但是净慧长老告诉我们,世间一切法都可以用佛法的观点加以净化,加以超越而成为佛法。看似不好理解,其实就如同我们说人人皆有佛性,如果我们用佛法来理解世间法,就是将佛法融于世间了。第四句是“将个人融化大众”,这是说每个人都不能离开大众而生存,因此应该将自己融入大众之中去,成为集体的一份子,这也恰恰印证了大乘佛教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入世思想。

    净慧法师确信,“佛教要适应当前社会,要适应当前大众学佛修行的需要,佛教要契理契机地弘法、利益众生,必须要调整我们的步伐,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39]净慧法师不仅用生活禅教导我们,还将这一理念身体力行。从举办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正式推出这一理念;到夏令营的坚持举办;四处讲经弘法;创办《禅》等佛教读物;设立怀云奖学金双峰奖学金;在北大设立虚云讲堂再到《生活禅钥》的编撰问世,净慧长老用二十多年的时光,将自己一生的学识精力都投入于对弘扬佛法的事业当中。并且在道风建设、僧才培养、弘法方式和理念的改良、佛教文化建设与传播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当“人间佛教”一点点的开始壮大,当“生活禅”渐渐渗透我们的思想生活,当我们开始怀着一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慈悲心去融入社会,当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禅带来的自在洒脱之时,这盏照亮我们心房的明灯却把自己燃尽了。净慧法师的离去让我们深感悲痛,但是我们知道,他已化作天边的一颗明星,继续为我们指引着通往慈悲、通往智慧的道路。



[1]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M].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349页上

[2] 净慧 《生活禅钥》 4

[3] 净慧 《生活禅钥》 5

[4] 净慧 《生活禅钥》 5

[5] 净慧 《生活禅钥》 207

[6] 净慧 《生活禅钥》 265

[7] 法句譬喻经[M].大正藏.第四册 第582页中。

[8] 法句譬喻经[M].大正藏.第四册 582页中。

[9] 参见拙作《法句譬喻经注译与辨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5 78

[10] 大乘起信论[M].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577页中。

[11] 维摩诘所说经[M].大正藏.第十四册 538页下。

[12] 净慧 《生活禅钥》 223

[13] 净慧 《生活禅钥》 225

[14] 净慧 《生活禅钥》 225

[15] 净慧 《生活禅钥》 226

[16] 净慧 《生活禅钥》 228

[17] 净慧 《生活禅钥》 228

[18] 净慧 《生活禅钥》 228

[19] 净慧 《生活禅钥》 230

[20] 净慧 《生活禅钥》 231

[21] 净慧 《生活禅钥》 232

[22] 净慧 《生活禅钥》 232

[23] 净慧 《生活禅钥》 233

[24] 净慧 《生活禅钥》 234

[25] 净慧 《生活禅钥》 221

[26] 净慧 《生活禅钥》 163

[27] 净慧 《生活禅钥》 269

[28] 净慧 《生活禅钥》 269

[29] 净慧 《生活禅钥》 277

[30] 净慧 《生活禅钥》 272

[31] 净慧 《生活禅钥》 279

[32] 净慧 《生活禅钥》 282

 

[33] 净慧 《生活禅钥》 284

[34] 净慧 《生活禅钥》 171

[35] 净慧 《生活禅钥》 171

[36] 净慧 《生活禅钥》 175

[37] 净慧 《生活禅钥》 182

[38] 净慧 《生活禅钥》 183

[39] 净慧 《生活禅钥》 186

上一篇:荆三隆教授参加“宗教与丝绸之路”高层论坛暨2014年中国

下一篇:荆三隆 邢玉:斯人虽已去 法音驻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