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虽已去 法音驻世间
—— 净慧《生活禅钥》处世观探究
荆三隆 邢玉
摘要:净慧法师作为一代高僧,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并亲自撰写弘法巨著《生活禅钥》来阐述生活禅的理念。本文通过对该作的解读,阐释了净慧法师对禅宗处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字: 《生活禅钥》;禅宗;处世观
佛教自汉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着深远影响,当代佛教的蓬勃发展,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并成长,是因为它能够为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艰辛之余,提供一份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归宿。禅宗作为汉传佛教的主要宗派,以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特质,对人生所面临的困惑与痛苦进行了直接的剖析。中国禅宗大师皆注重修禅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个人的修持与现实生活结合,这是一把打开“人间佛教”教化社会人心的钥匙。六祖慧能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①]由此偈可见,禅宗佛法历来是与世间法是相辅相成,圆融无碍的。如果脱离了世间法,就无法证得清净超脱的佛法,大乘佛教修菩提心,菩萨行的思想也需要在度脱世人的过程中得到实现。
净慧不仅是禅宗度世思想的继承者,更为可贵的是,早年逆境的生活经历铸就了他既注重理论,更注重人间佛教的大愿大行。净慧法师作为一代高僧,作为云居寺法脉传承中把佛门“教理行果”贯彻始终的导师,一直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并撰写弘法的《生活禅钥》来详细阐述生活禅的理念。净慧法师在其《生活禅钥》中对“生活禅”这一命题进行了详尽的解读,提出佛法与世间不二,做人与成佛不二的观点。净慧法师确信,“佛教要适应当前社会,要适应当前大众学佛修行的需要,佛教要契理契机地弘法、利益众生,必须要调整我们的步伐,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②]《生活禅钥》记录了净慧法师对佛法与禅在当代传播过程中如何与时代生活紧密结合的思想轨迹。如净慧所言,《生活禅钥》是一把打开“生活禅”的钥匙,是让修禅与处世圆融不二的纽带,也是净慧法师处世思想的表达载体。
一、重视理论的认知
禅本无门,而无门即为法门,这个法门,就是禅机,是历代祖师为了接引学人,传播禅宗法脉而开的方便之门。一代宗师菩提达摩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二入”即“理入”与“行入”。“二入”是知和行的统一,“理”是“行”的理论指导,“行”是理的实际践行。“理”破的是执念,显的是见地,“行”正的是禅定,修的是功夫。
1、“理入”为先导
净慧法师在《生活禅钥》一书中提到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文章前昙琳法师所做的序言里讲到的修习禅法的四句口诀:“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所谓“如是安心”,“如是安心者,壁观”。“安心”是理入,“壁观”就是行入。达摩祖师嵩山九年面壁修行,修的是心,最终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把心修行成蚊蝇不入的铜墙铁壁,才能阻挡无明妄想之扰,达清净真如之境。而这份安心,需要佛理的指导,也需要内心的开悟,去无明,除烦恼,从而依般若证得菩提正果。故“理入”是“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疑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③]
“理入”是禅宗接引学人的方法,也是本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体现,人人皆有佛性,无需向外求,只需明心见性人人皆可成佛。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在追求各种物质享受的过程中时常忘记自己的本初之心,甚至有悖初衷,无法做到“外息诸缘”,使苦乐喜忧人我是非充斥在生活当中。净慧法师在书中告诫读者,不要攀缘,让一切事物处其本位,净慧将不攀缘比喻为进入蛊毒之乡滴水不沾,但也不禁感慨,说来容易,做来太难。对于普通人,禅宗带来的启示不仅仅是佛法所揭示的真如妙理,同时也指导芸芸众生身处闹市,不庸人自扰,不徒增烦恼。
“无念、无相、无住”的禅法传承
禅宗能在中国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宗师的禅法传承,禅宗的本土化过程,就是禅法与中国文化圆融统一的过程,是诸位高僧大德审时度势的对佛法本土化改革的成果。六祖慧能作为中国禅宗的实际创立者,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去除了繁琐的教义教规,将修行与开悟融入生活当中,集中于对生活与生命本真的体悟。如净慧法师所言,“六祖慧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宽广的道路。由此禅宗正式产生,禅宗正式建立。禅宗以其简洁明快的修行方法、以其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以其不作不食的劳动态度、以其潇洒自在的僧人风范而风行天下。”[④]禅宗如一股清风般使中国佛教化腐朽为神奇,使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迈进了一大步。
《六祖坛经》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受到教内外人士的重视和普遍欢迎,是因为它不仅凝结了佛教的智慧,更指导了人们的生活实践,其中的辩证思想与哲学智慧对任何时代任何阶层的人们都有着实际的引导意义。《六祖坛经》中“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⑤]阐明了六祖禅法的核心。净慧在其《生活禅钥》中也对“无念、无相、无住”分别进行了解释。净慧法师认为,“无念”作为这禅法三诀的根本,是指“知一切法,心不染著”[⑥]。无念不等同于无知,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修行者并不是不知不觉,而是心中不起分别。所谓色声香味触法,在修行者的世界里不是不存在,而是不为所住,不因住其中而发心,因为无所住而生智慧。净慧法师讲生活即禅,在修生活禅时,不是让修行者变的冷漠,而是在心中不生分别,悲悯众生,将佛陀的大慈大悲普洒人间。念由心生,心由缘起,缘于境相。“无相”是指在认识事物时,能不着外貌而需观其本真,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净慧讲到“所谓无相,就是不在境上起分别执着之相,能够使法体恒常清净。”[⑦]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要把外在的东西强加于事物之上,比如我们喜好的东西我们就觉得可爱,反之则厌烦,这样的外在情感会使我们无法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产生分别执着。所谓“诸法空相”,万法万相,本自清净,能够去除我执,回归本心,从而认清一切法的共性,把握规律,才能跳脱轮回,获得真正的解脱。在金刚经中佛陀告须菩提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⑧]如来修得具足相,但那并非是真实存在的身相,只是外在的虚妄之相,若想证得智慧,就不能执着于此相。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才能认识山的本来面目才,使自心悟自性明。回到现实生活,面对周围的人、事、物,我们常常因身处其中而不能认清,产生爱憎分别之心,给自己造成不可抹去的痛苦,这些痛苦,都源自我们的内心,如果能生菩提妙心,无差别心,用佛陀的视角去审视世界,那么世间无痛苦,处处开莲花。六祖坛经中讲“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住者。人之本性”。诸法以无住为本,无住即诸法本际、人之本性。净慧讲“无住就是真如法性的另外一个称呼”。[⑨]诸法于外显现法相,于内拥有法性,法相千差万别,法性却平等趋同,把握诸法的法性,就把握了规律,这样才不至于陷入如入海数沙般的困境。因诸法性空,世间无常,故一切诸法不会以一种固定不变的性永远存在,一切法的本际,,就是无住。如《生活禅钥》中净慧所言:“正因为一切法没有自性,所以无自性这种规律性,就是一切法的本源,就是法性。”[⑩]大乘菩萨不住涅槃,不住生死、随缘度生的思想境界,让我们看到了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慈悲胸怀。作为凡夫,也许我们还不能有菩萨的境界,但至少我们能够汲取其中的能量,让我们多几分行善助他的善心和善行。
净慧法师在书中告诫大众,以“无念”、“无相”、“无住”作为禅修和弘法利生的行动指导,我们的人生,佛法、整个社会乃至万事万物都将充满希望。这样的禅法传承将带我们远离偏见、是非和烦恼,达到真正的和谐,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
二、重视实践,活在当下
禅心即拥有一颗平常心,在生活中,无论遇到困难与失败,还是遇上喜悦与成功,我们都会听到来自长辈或者朋友的劝勉,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切莫灰心丧气,也忌乐极生悲。而在禅宗里,平常心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非普通人所能企及。
1、禅心与本分
净慧法师在书中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就是将平常心的浓郁禅味加点水淡化,然后运用到生活中去,也许做不到宠辱不惊,至少能面对毁誉保持心态平和。炫耀什么就是缺少什么,吹嘘什么就是害怕什么,其实如果时时见到,天天经历,也就不觉得大惊小怪了。普通人觉得很痛苦的生离死别,对于一个外科医生也许只是司空见惯,普通人中了彩票兴奋的如同范进中举,对于一个富有的实业家也许只是九牛一毛,杯水车薪。在生活中修行禅心,就是能够在面对社会万相时都坦然接受,冷静处理,最后释然放怀。我们今日所见一切因缘,皆是昨日之因产生的过,而今日之因,也终将成明日之果,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11]我们应保有一颗随缘不变的心,面对无常才能不起烦恼妄念,不生爱憎分别。
所谓“平常心是道”,光明白道还不够,还要接人待物,为人处世,因此做本分事,也是禅宗处世观的重要组成。所谓本分事,用净慧长老的话说“人人都有本分事,大事未明是本分事,大事已明也是本分事。”[12]学禅,就要学菩萨的本分事,菩萨的本分事是普度众生,因此我们要把菩萨的大行大愿落实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中去。能够将自己活着的目的与别人的幸福,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用菩萨的精神来要求自己,行菩萨道,就是做本分事。本分事即人之本心,只有回归本心,才能去除障碍,获得菩提心,从而践行菩萨行。禅的根本精神,是一切利他,正如我们今天常喊的一句口号:“为人民服务”,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即使没有学佛,也是具有佛性的大菩萨;如果没有这样的觉悟,空觉自己证得般若智慧,就无法到达极乐净土,真正获得佛陀“奉献人生”的大慈悲、“觉悟人生”的大智慧。
2、除妄有“一切知见”
净慧法师讲:“中国的禅宗和印度传来的佛教有联系,但它更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是把佛教的思想真正地落实到了平常日用当中。它不是一种理论,不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我们生命的全部,是我们人格的整体。这是禅宗的禅最主要的特征。”[13]中国禅宗发挥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主体性、自觉性,是在不依赖外界其他人帮助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对自我力量的完全释放。禅宗认为,文字佛典对于主体精神的发挥都是障碍,过分执着只会阻碍我们自我发现,因此要破除一切我执,扫除干净佛见、我见等一切知见。《楞伽经》中有云“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著妄想。”[14]由于人们不能认识本心,而生迷惘,从而生差别心,只有树立正确的认识,才能正心,正心方可正行,正行才能离苦得乐。除妄有的正心认识有利于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是禅宗处世思想的重要内容。人人皆有佛性,只是被尘所染,《六祖坛经》中讲“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15]可见佛与众生,也只是一念之差,一念迷既是众生,一念悟既是佛,故说“除真除妄,即见佛性”。
如何去除妄有“一切知见”,在书中,净慧法师讲到了临济禅师的一个观念,“随处作主,立处皆真”。立处即当下,离开当下,没有真理可言。离开了众生,也没有佛可言。真理即佛性,佛性就在我们内心,只是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用而不知。“立处皆真”是说不必向外求佛,只需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则佛国净土就在脚下,菩提智慧就在眼前。但烦恼心念犹如水上涟漪,一石落水,惊起千层浪,而且念念相生,此时一念生起彼时多念,只有不断地磨砺智慧,才能从源头上斩断妄念。智慧来源于自己的了悟,学禅的人不应从文字中或他人那里得来知见,而应明悟自己的真正见解,如净慧所言:“悟得了自己的真正见解,就可以了生死,就可以去住自由。来也好,去也好,都是自由自在的。”[16]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四面八方的舆论消息,怎样保持一颗平和公正的心,坚持自己的见解,了悟自己的本性,而不被外界的妄念干扰蒙蔽,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修行。
三、面对现实,注重四个根本
《五灯会元》有:“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金色头陀,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17],由于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玄旨,而印度禅学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起初在中国的传播并不顺利。但是随着禅宗的中国化,本土化,禅宗思想对人们处世观的影响越来越大,时至今日,净慧长老的“生活禅”论,已经将禅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在对“生活禅”的讲解中,净慧长老沿用《楞伽经》的五法次第[18]将生活禅归纳为四个“根本”:第一是菩提心,第二是般若见,第三是息道观,第四是生活禅[19]。菩提心和般若见是见地,息道观和生活禅是功夫,但这四者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圆融统一的,见地要见诸行动化为功夫,功夫也要见地指导并提升见地。从心到禅,是一个过程,并且是彼此相生相长的。对于这四个“根本”,净慧长老还提醒每一个修行者要从见地到功夫的来修习,不仅要发菩提心,还要行菩萨行,这也是将佛法与生活紧密结合。
最后,净慧长老将生活禅总结为四句口诀:第一句是“将信仰落实与生活”[20],信仰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无论打坐念经还是待人接物都是修禅的生活化表现,甚至上街买菜都是在修禅,只要胸怀一颗菩提心,那么处处是道场,时时在禅修。第二句是“将修行落于当下”,修行不能因生活琐事而懈怠停滞,而应像净慧长老教导那样:“只要你每时每刻观照内心,每时每刻观照当下,就能够把修行落实于当下。一切从现在开始,永远都是现在,永远都是起步,你永远都在修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禅者,才真正能够与禅融为一体。”[21]第三句是“将佛法融化于世间”,佛法与世间法不是对立的两个面,如净慧长老所言,世间一切法都可以用佛法的观点加以净化,加以超越而成为佛法。就如同我们说人人皆有佛性,如果用佛法来看世间法,那么人人皆可成佛,众生即佛,只是需要用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来观照世间万法。第四句是“将个人融化大众”,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离不开大众,将自己融入大众是将个人融入集体,是让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一致,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的道路上能够为整个社会做贡献,这也是大乘佛教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入世思想的体现。佛法不离世间法,禅修不离世间法,只有与生活融合,禅修的断证才能有的放矢。因此禅宗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适应大众修行的需要,面对现实,利益众生,因此净慧长老提倡人间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
四、圆融十方的实践
学禅的目的是为了做人和做事,禅理与生活的圆融是理与修的圆融;是知与行的圆融;是行与果的圆融;是人与法的圆融。学禅的过程是圆融十方的实践。
净慧长老将禅宗思想中的处世观归纳为做人的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和做事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和结缘。信仰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信仰如同人生航线上的灯塔,为每一条人生道路都指引了方向,也许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但是是一种做人的原则。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其观点构成了每一个信众“恒固的人生价值体系和终极关怀理念。”[22]而禅宗信仰从人的心性这一根本问题出发,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个人解脱的彼岸性与此岸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等等这样的一些关系圆融统一,将理论融于生活实践,又从生活实践中提取理论,使信众在追求成佛的过程中完成了道德实践并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三世两重因果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这一理论不仅解决了信仰者关于自己前世今生的疑惑,从其现实意义出发,也成为佛教信徒的行为准则。因凡事皆有因果,种善因得善果,行恶行遭恶报,故与人为善,广积善缘,乐善好施,行善积德。而且在面对逆境时,佛教徒懂得这是自己的前业造成的恶果,需要用善法化解。这种劝人为善的善恶观,使佛教发展与社会进步圆融一致,和谐统一。良心是因果规律在生活中落实的保证,净慧长老认为:“一念恻隐之心,一念向善之心,一念慈悲之心,一念爱心”都是良心在起作用,良心让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最终让美好战胜丑恶,让每个人的良知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良心是在道德修养中得以体现的,佛教的道德体现为佛教的清规戒律,佛教五戒“是社会道德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人生修养身心,落实信仰、因果和良心的基本准则。”[23]
净慧法师将佛教感恩归结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感恩父母,感恩一切众生,感恩国家和感恩三宝。感恩之心是获得觉悟人生与祥和内心的保障,是获得幸福感的源泉,也是去妄显真,明心见性的必由之路。学佛之人,不仅要懂得感恩,更要学会包容。达摩祖师讲行入,包括抱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四种行,就是指引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要怀有一颗包容之心。包容心是和谐自他,理顺生活的基础。佛教讲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就是教导我们要对天地万物都具有包容心,要有同体大悲的慈悲心才能有体恤众生的菩萨行,才能获得真正的和谐。具有了包容心,还要懂得分享,佛教四摄法是专门讲分享的法门,四摄法分别是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四摄法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懂得四摄法,懂得分享,让我们在修行的路上不再孤单,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得到更多的帮助与快乐。最后,净慧法师讲到学禅之人要结四种善缘,分别是: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结善缘。“所谓缘就是条件,结缘就是创造条件”[24],我们不仅要为自身成就的实现创造条件,还要懂得创善因,得善果,从而成就世间和出世间的大事因缘。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完成人格修养的完善与圆满,而佛祖作为真正圆满具足的智者,是所有修行者的理想和榜样,佛陀所教导世人的处世理论,是每一个人完善自我的行为准则,因此佛教理论是切实完备的行为指导,佛教修行是圆融十方的生活实践。
学修生活禅,就是将禅融入生活,将生活与禅紧密结合,禅不可说,需用心悟,就像生活不可说,需要亲自去经历,每个人对于生活有着不同的领悟,因此每个人在禅中领悟的境界也不尽相同。修习生活禅的目的是获得生命的自在与解脱,禅宗的禅,被净慧长老分为生命的解脱、生活的潇洒、思想的空灵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是禅与生活结合的三部曲,是禅宗处世观的全面概括。而净慧法师通过不断修正,通过对历代禅宗大师观念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修行理念,再次使佛光照入普通人的生活,使修行在每一个当下都融入现实。净慧法师作为禅宗在新时代的继承者与创新者,以其“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观点为“人间佛教”的思想实践提供了理论主导,让我们对佛教处世思想、禅宗处世观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
[①]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M].大正藏.第48册第351页下。
[②] 净慧 《生活禅钥》[M].三联书店,2013年4月第1版. 第186 页。
[③] 续高僧传(卷16) [M].大正藏.第50册第551页下。
[④] 净慧 《生活禅钥》[M].三联书店,2013年4月第1版. 第63页。
[⑤]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M].大正藏.第48册第353页上。
[⑥]净慧 《生活禅钥》[M].三联书店,2013年4月第1版. 第72 页。
[⑧]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1)[M].大正藏.第8册第752页中。
[⑨] 净慧 《生活禅钥》[M].三联书店,2013年4月第1版.第74页。
[⑩] 同上书,第75页。
[11]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1)[M].大正藏.第8册第752页中。
[12] 净慧 《生活禅钥》[M].三联书店,2013年4月第1版. 第137页。
[13] 同上书,第105页。
[14]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M].大正藏.第16册第491页上。
[15]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M].大正藏.第48册第362页上。
[16] 净慧 《生活禅钥》[M].三联书店,2013年4月第1版. 第120页。
[17] 普济(宋).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第一版.第10页。
[18]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M].大正藏.第16册第480页上。
[19] 净慧 《生活禅钥》[M].三联书店,2013年4月第1版. 第175页。
[20] 同上书, 第182页。
[21] 净慧 《生活禅钥》[M].三联书店,2013年4月第1版. 第183页。
[22]同上书, 第243页。
[23]同上书, 第250页。
[24]同上书, 第2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