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咸水喻经

咸水喻经

2015-03-16



   一、咸水喻经(1卷) 大正藏 第一册第 811页中至811页下


佛说咸水喻经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题解】


《佛说咸水喻经》是《大藏经》中第一个单篇的比喻经典,由于本经明示佛说,因而它又是目前汉译佛经中最早的一篇比喻经。意为佛所讲的脱离咸涩苦海的比喻道理。篇幅虽小,意义不凡,可谓字字珠玑,言简意深。全经以海水为喻,用人生脱离苦海劫波时的七种状况比喻修行时的不同感悟。本经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个汉译本,我们所依的是最早的版本,西晋(265-317)时译出,译者无考。全经原文标点后,不足800字。之后有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兜佉勒国沙门昙摩难提的译本、东晋安帝隆安元年(397)瞿昙僧伽提婆的译本,义理并无二致。


譬喻,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设喻。既是佛陀讲经内容的十二个方面之一,也是佛经的十二种类别之一。十二种类别即是: 一、契经,梵文音译“修多罗”,又称“长行”,是用散文形式来记载佛陀所述的经文。 二、应颂,梵文音译“衹夜”,又译重颂,句式有四、五、七言不等,是以偈颂记载前述经文之意,故称为重颂经三、授记,梵文音译“伽罗那”,凡经中佛陀对菩萨弟子授将来必当成佛之记,预告缘觉、声闻者后世当得道,预言六道众生后世所受之果报处,即名“授记经”。 四、讽颂,梵文音译“伽陀”,又译讽诵或孤起颂,指不依长行,直接以偈颂形式宣讲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五、自说,梵文音译“优陀那”,又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由佛陀自己宣说的经文,如《阿弥陀经》,称为自说经。 六、因缘,梵文音译“尼陀那”,又译为缘起经,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佛经中的“序品”也往往说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故名“因缘经”。 七、譬喻、梵文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显示法义,故名“譬喻经”。  八、本事,梵文音译“伊帝曰多伽”,又称如是语经,是由佛讲述与弟子们过去世因缘的经文,令精进、解脱,故名本事经。 九、本生,梵文音译“阇陀伽”,凡经中由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因缘的经文,名本生经。 十、方广,梵文音译“毗佛略”,即方正广大,一切大乘经的通称,指词广理正,辨诸法真谛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故名“方广经”。 十一、未曾有,梵文音译“阿浮陀达摩”,即经中讲佛陀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神通的经文,故名“未曾有经”。 十二、议论,梵文音译“优波提舍”,佛陀所说经中,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即名论议经


通常言佛经时所讲的“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以上所列佛经的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其中“长行”、“ 重颂”、“授记”三类是根据文体命名的,是佛经的基本形式。“长行”为散文句式,“ 重颂”是归纳的诗句,“授记”是讲经的诗句。其余的孤起、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九类,都是以经文的内容而命名的。


 


【经文】


闻如是①:


一时婆伽婆②,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③。


尔时世尊④,告诸比丘⑤:“我与汝等,说水喻七事⑥。谛听,谛思念之。我当说。


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闻教。


【注释】


       闻如是:我听到佛陀是这样讲的。闻,为我闻的省略。我闻,又指坚信佛陀的立场,表明闻教奉行。如是,指佛陀的言论和行为,也是经典的内容,又指自己闻法而言。闻如是,这是汉译佛典早期的一种译法,到了本书的最后一篇经文《月喻经》中,就已经形成了汉译佛教经典的固定用法,即“我闻如是”的到置形式“如是我闻”。这种倒装形式是有意蕴的,首先表明了自己闻法而信的信仰,再说听到的内容。如是我闻,从此就成为汉译佛教经典开始的用语。


据传,释迦牟尼佛寂灭后,由佛陀的堂弟、十大弟子中号称多闻第一(意为博闻强记、无人可比)的阿难,将当年佛陀的教诲凭记忆复述出来,得到在场的高僧认同和确认后,整理结集成为佛经。阿难在诵出一切经典的开始都用此语,以示与其他不同哲学思想派别(佛教称为外道的)经典之区别。一切佛经凡明示佛说,皆用此句开始。


②一时婆伽婆:一时,在某一时间。婆伽婆,梵文音译。《佛地论》认为有六种含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是对佛陀功德赞颂的总称。


③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城,在佛陀生活的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以恒河为中心的北印社会,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从公元前九世纪形成并达到鼎盛时期的保拉法帝国,已经开始土崩瓦解了。在恒河上游地区,先后建立了许多城邦国家,形成了十六大国争霸的局面。这些大小不一的国家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在不断地相互蚕食,争夺着邻国的土地、牧场、人民,“其中四个王国比其余各国更为强大,它们推行一种牺牲邻国以扩大自己势力的政策。这些国家是:阿槃底、跋沙、憍萨罗和摩揭陀。”(印度 R.C.马宗达等著《高级印度史》,张澍霖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8月版第82页),之后又形成摩揭陀和憍萨罗两个大国争霸的格局。摩揭陀当时的国王是从十五岁开始即位的频毗娑罗,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摩揭陀拥有十分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流经摩揭陀的摩纳河,水量充沛,最终汇入恒河,由此带来了利益丰厚的金沙,使得两岸土地肥沃,人民富足。舍卫城,就是当时另一大国憍萨罗国的国都,也是北印重要的商业和各种宗教派别活动的中心。舍卫城不仅商贾云集,而且名家竞奔,各类经济活动和宗教活动皆极盛一时。佛陀在这里传教二十余载,流传至今的故事颇多,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六中多有记载。不仅如此,舍卫城在当时还是婆罗门教、耆那教频繁活动的地方,莘莘学子,响慕而来者不绝于途。    


这一时期,恒河两岸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发达。农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人工灌溉不断扩大,高产的稻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农作物。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园艺业、果木业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此外,由于大量使用农工,土地转让和买卖的情况也不断发生,失去土地的人成为佃农、雇工。与此同时,劳动分工的日益细化,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越来越明显,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赛尼”即手工业行会的组织形式。手工业者居集在一起,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行业,大体上有:


冶金业,其中最重要的是以铁为主要成分制造的兵器和农具,其它还有以金、银、铅、锡等制造的日用品及装饰品;纺织业,主要是棉织品和丝织品,当时波罗奈城的棉布及服装制造业十分发达,在恒河沿岸享有盛誉;木材加工业,供各城邦国家建造宫室和制造舟、车等交通工具。此外,还有诸如制陶业、制革业、酿造业和象牙宝石的加工,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以及商业的发展,社会职业更加多样化,在当时出现了以城市为活动舞台的行会和商人阶层。他们为了使商业贸易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打破各个国家之间的壁垒,建立一个强大而有秩序的国家。这样,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也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增多,使无法还债的人沦为债务奴仆,使奴仆的来源迅速扩大。在动荡、纷争的北印社会,不仅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而且各种社会阶层重新组合,有人从低层上升为大商人,以至获取了权势或王位,“复有天子,生长者(商人),居士(修行者),毗舍(手工业者),首陀罗(奴仆)家。”(《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大正藏第三册,第624)这使印度社会长期存在的种姓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世袭的、至高无上的婆罗门神权开始受到了挑战。这时,对旧的种姓制度的唾弃以及建立统一、安定祥和的社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由于婆罗门教统治地位的削弱,各种宗教学说也应运而生,迎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佛教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祇树给孤独园,即祇园,又称祇园精舍。祇树,是舍卫国太子祗陀的林园,故简称为秖树或秖林。给孤独,是舍卫国的一位富商和长者,因其乐善好施,哀恤孤独且扶危济困,故被人尊称为给孤独。他以后皈依了佛教,并花重金买下了秖林后,建精舍献给了佛陀,因此称为祇树给孤独园。


世尊:本意是受世人尊敬的人,佛教建立以后,成为佛陀的尊称。在梵文和巴利文中,指福德具备的人。在古代印度的《吠陀》和大史诗中,是弟子对老师的尊称,被佛教借用后,具有了神圣的宗教意义,并成为对具有一切功德、利益一切众生、广被世人尊敬的释迦牟尼佛的专称,又为佛的十号之一。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梵语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据斯里兰卡史料记载,佛陀生于公元前563年,卒于公元前483年,享年80岁。(我国学者吕澂在其《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一书中根据佛教制度,安居后在戒本上加点来纪年的方法,推论佛陀卒于公元前486年,此说也很有说服力。)佛陀原名为悉达多,姓乔达摩,为释迦族的王子,生于迦毗罗卫城的兰毗尼园(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有关佛陀的生平的记载,是佛教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神奇的传说色彩。佛陀传记中的许多故事,也是佛教比喻经典中的生动内容。  


佛陀早期接受了系统的婆罗门式教育,这对他以后创立佛教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说佛陀的启老师叫选友,是出生于刹帝利的学者,他按照当地传统教育的要求,给佛陀传授古老的宗教诗体著作四吠陀和五明。四吠陀,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四部根本圣典,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五明,古代印度的五种学科,包括:声明,为音韵训诂学;工巧明,为工艺技术学;医方明,为医药学;因明,为逻辑推理学;内明,指各种宗教哲学。成年后的佛陀,观察到人的生、老、病、死种种痛苦现象后,产生了“人生是苦”和一切“无常”的思想。于29岁时,排除了种种干扰,放弃了优裕的宫廷生活,出家修习苦行,探究人生,寻求解脱的真谛。


佛陀出家后,曾和数论派的学者进行过广泛的交流,讨论有关人生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脱离生老病死之苦的方法。然而,六年的苦行并未使佛陀获得解脱的方法,从此他否定了婆罗门教的教义,并认识到创立新宗教的必要。据说佛陀净身受食,并登钵罗芨菩提山,渡尼连禅那河,在达伽耶的菩提树下,敷吉祥草,入金刚座,静坐思维,以求正道。经过四十九天的“反观内照”,认识到世间一切痛苦皆由一系列的因果关系所造成,如果消灭了产生痛苦的最初原因“无明”,就可以得到彻底解脱,由此而形成了佛教的缘起学说。佛陀成道后在野鹿苑度化了随他出家的五个弟子,即憍陈如、摩诃男、跋提、婆沙波、阿说示,并俱得证阿罗汉果,合称六罗汉。至此,佛、法、僧三宝具足(佛阿罗汉为佛宝、四谛学说为法宝、五阿罗汉为僧宝),标志了佛教的创立。


佛陀在野鹿苑说法时,听众并无限制,无论男女老少,不问学与不学,不管信与不信,也不分种姓,广为说法,宣传“一切造善,皆以心为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早期佛陀的基本教义“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随后,他又来到摩揭陀传道,住在王舍城的竹林,期间还度化了三个事火外道的婆罗门,这是佛教在创教时期与婆罗门教交锋中的首次胜利。佛陀此间最大的成功,还在于使得当时的摩揭陀国王频毗娑罗皈依了佛教,立佛教为国教,其他教派受到排斥。于是,传统婆罗门教的地位在恒河开始动摇,许多婆罗门也改信了佛教。之后,佛陀回到了他的故乡,虽在开始时遭受亲人冷遇,仍坚持说法,最终使王族感动。其堂弟阿难、其子罗睺罗等也相继随其出家。佛陀在父亲净饭王去世后,率弟子为父行阇维(火葬)。此后佛陀在摩揭陀王舍城的竹林和憍萨罗舍卫城的祇园两处道场为信众传法。后来他还到过南印传法。佛陀在其成道后的第四十五年,于吠舍离城的波梨婆村度过雨季后入寂,时年八十岁。


佛陀的尊称很多,约二百七十种之多(参见《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一),最常见的有:


1、  佛陀,意为觉者,亦指深解一切法,简称佛。


2、  如来,意指没有错误者。


3、  释迦狮子,指释迦族的圣者。狮子常喻人中之雄,故梵语中常有“人中狮子”的尊称。


4、  法王,教法之王。


5、  救世主,救度苦难众生的领袖。


6、  等正觉,即具有一切正确知识的人。


7、  明行足,意为断绝一切诱惑,在知识和行为上都称得上完美的人。


8、  世间解,指了知世间因果关系的人。


9、  天人师,意为人神之师。


10、世尊,举世尊崇的人。


比丘:梵语意为乞食者,旧译为乞士。婆罗门教中,把处于人生第四期,即遁世期游历四方的修行者称为比丘,或行者、游行者。佛教兴起初期,印度各派宗教都把托钵行乞的修行者称为比丘,佛教戒律体系确立后,则专指出家得度受过具足戒、年满二十岁的男性出家人。


水喻七事:用脱离苦海比喻人生修行的七种情况。


【译文】


                               人生脱离苦海的比喻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在那个时候,庄严尊贵的佛,住在舍卫国一座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的、在先前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衹园精舍里。


这时,佛陀告诫弟子们说:“我现在要给你们大家讲解人生脱离苦海的比喻道理。要认真地听,认真地思考其中的喻理。我也应当为你们进行解说。”


    弟子们回答说:“我们一定会领悟您的教导,世之尊者。”这时,弟子们都聚精会神地倾听佛陀的教理。


【经文】


世尊告曰:


“云何比丘,水喻七事?若人没于水。从水出头复还没水。或出头遍观四方。或出头不复没水。或有人欲行出水。或有人欲至彼岸①。或有人已至彼岸,净志得立彼岸②。”


【注释】


①彼岸:与此岸相对。此岸通常是指现实的世界,经验理性。彼岸是指理想的境界。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经历痛苦犹如在苦海中挣扎。故称现实的人生是此岸,无法脱离生老病死的烦恼,只有认识了佛教的道理,才能渡脱到彼岸的清净世界。用苦海喻人生,用修行佛法来比喻离苦得乐的彼岸,体现了佛教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认识,也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②净志:佛教认为人生是“无常、苦、无我、不净”,但凡夫不明此理,误认为是常、乐、我、净,故称为“四颠倒”。大乘佛教认为只有佛才能真正达到“常乐我净”。常,指永恒。乐,指快乐。我,指真实之我,即法身。净,指无染,断一切烦恼。


【译文】


佛陀告诫弟子们说:


“什么是修行时证悟的程度,犹如脱离苦海的七种情形呢?第一种,就是好比被海水淹没了的人;第二种,就是好比在海水中能探出头的人;第三种,就是好比在海水中能探出头,还能观察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人;第四种,就是好比在海水中能把头浮出水面,不再沉入海水的人;第五种,就是好比在海水中浮出水面,认清了方向,奋力游向岸边的人;第六种,就是好比已经将要游到岸边的人;第七种,就是好比已经上了岸,妄尽心澄,万象齐观,得到


常乐我净境地的人。


【经文】


“彼云何人,没溺于水?或有一人,以不善法①,尽缠裹身。纯罪熟至地狱一劫②,受罪不可疗治。是谓此人,常没溺于水。


是谓初入水没溺。


【注释】


① 善:佛教名词,凡符合教义则为善,反之为恶、为不善。广义是指与善相对应的一言一行;狭义指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当代也常指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行为举止和意念思想。法:此词在梵语中含义众多,一般印度人使用此词时包括下列各种含义:


1、  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2、  习惯、风气,行为的规范。


3、  义务。


4、  善、善行。


5、  真理、真实,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6、  世界的基础。


7、  宗教义务。


8、  真理的法则,认识的规范。


9、  教导、说教。


10、本质、特性。


11、法律。


12、逻辑学中的述语和宾词。


在佛教中,“法”的含义也很多,在使用时也要区别对待。如:


1、“能持自相故名为法”(《俱舍论》卷一),即事物存在的本质。这是“法”的基本定义。


 2、真理,法则、规范。


3、正当的事。


4、理法的缘起。


5、佛陀的教导,佛法。


6、三宝之一。


7、具体的戒条。


 8、指十二部经。在某种场合下十二部经又为:文、歌、记、颂、譬喻、本记、事解、生传、广博、自然、道行、两现。见(《般泥洹经》大正藏第一册,188页)。


     9、本性。


     10、型。


     11、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之一。也是意、思想、心的对象。


     12、指事物、存在、对象,即现实世界和佛教的彼岸世界存在的一切现象。对此,佛教各派说法不一,最主要的是小乘所说的五位七十五法和大乘瑜珈行派所说的五位百法。


    13、心之活动,心的功能。


14、实体。


15、法身,为佛的三身之一。三身即化身、应身、法身。另外还有几种说法,虽然三身的具体内容不同,但佛有三身的说法一致。


16、与主语相对的述语。


17、相当于因明学中的义、后陈、差别、能别。见《因明大疏》。


18、日本密教中的祈祷、修法。见《方丈记》。


19、喻词,如法海、法雨、法船、法眼、法布施等,约一百七十多个。


②地狱一劫:地狱,佛教名词,梵文意译,亦有“可厌”、“苦器”等译法。是六道轮回中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之一。所谓地狱是指生存的环境为地下,暗无天日。地狱是佛教轮回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总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


一、根本地狱,又分为层层叠加的八种:


1、等活地狱,此处生灵互相折磨、残杀,经凉风吹后,死而复活,重新遭受无尽的折磨。


 2、黑绳地狱,用黑色铁绳反复绞杀有罪之身。


3、众合地狱,以各种野兽的残害和种种刑具来折磨罪人。


     4、嚎叫地狱,逼迫罪身发出哀号悲叫之声。


     5、大叫地狱,相对前者所受之罪更甚,哀嚎之声更大。


     6、炎热地狱,火随身起,炎至周围,酷热难耐。


     7、大热地狱,较前者受热更甚,大叫不止。


     8、无间地狱,罪恶深重者,苦难无边。这里还包含有“八寒地狱”,指反映在罪者身上的八种不同程度的苦寒状态。


二、近边地狱,指八大地狱中的每一个大地狱都有十六个附加地狱,即十六游增地狱。每一个大地狱都有四门,每一门又各有火、尸、臭、刃四处,共十六处,八大地狱,则共计一百二十八处,为罪身游履时所增设,增加折磨,故曰近边地狱。


三、孤独地狱,独自于山间、旷野、树下等处,空无一切生灵,人若游魂。


一劫,劫是印度古代最长的计时单位,又译为劫波。通常把世界从形成、发展到灭亡的整个过程称为一劫。佛教把成、住、坏、灭,称为一大劫,这四个时期各包括二十中劫,一中劫由一增、一减两小劫构成。对劫,许多经典都有不同的说法。另外,还作为借代词,如劫数、浩劫等。


【译文】


“那么是哪一种人,会沉溺于苦海之中呢?若有一种人,以贪欲、瞋恚、痴愚,紧紧缠裹其身,各种罪恶不能自拔,坠如地狱,不经历漫长的岁月,难以计数的折磨,不足以去恶。这样的人,就会沉入苦海之中。


这样的情形,就是第一种沉溺于苦海的人。”


【经文】


彼云何人,出头还没入水?或有一人,作是没溺。有信于善法①,怀惭愧求其方便②。于诸善法,皆怀惭愧。彼出于水,还没溺水。


是谓二人,没溺于水。


【注释】


         信:佛教名词,善法之一,指对佛教的教义坚信不疑,信者,修心使之澄净。有以下几种含义:


1、  信仰,与精进、念、定、慧同为五根之一。


2、  心作用(心的活动,心所)之一。大善地法之一。


    3、在冥想中,排除懈怠。


    4、信仰的结果。对真理的确信。


    5、“能信佛语”,“信其说”,见(《杂阿含经》卷三十二,大正藏第二册,第231页)。


    6、“七圣财”之一,即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见(《集异门论》卷十六,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第436页)。


    7、认识根据,与量同。有四种:现事、比知、譬喻、贤圣所说。


    8、指十信,即修行菩萨的五十二个阶段中最初的十个阶段,也就是初发心的修道者所必修的十种心。十种心,据《璎珞经》为信心、念心、精进心、定心、慧心、戒心、回向心、护法心、舍心、愿心。《仁王经》中换舍心为施心;《梵网经》中换信心、念心、回向心为忍心、喜心、顶心;《首楞严经》中又以不退心代舍心,且顺序亦不同。


9、相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如对业、报、谛和佛、法、僧三宝的信奉和理解。


善法:即大善地法。包括信、不放逸、轻妄、行捨、惭、愧、无贪、无瞋、不害、勤等十法。


②方便:方法和道理。梵语意译为“善巧”、“权略”,所谓“正曰方,言巧称便,即是其意深远,其语巧妙。文义合举,故云方便。”佛教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对般若智慧而言,二是对真实而论。其论释虽多,但究其实质,都是指“自利利他”、“慈悲喜舍”的教化,度脱一切众生的方法。故又常用“门”来喻指有法门则通,无法门则阻。


【译文】


“那么,哪一种人,会沉于苦海之中,但还能探出头来呢?有一种人,在苦海中挣扎,开始信仰佛法的道理,心中逐渐产生惭愧之心和反省的愿望,对于正确的人生理念萌发了追寻的心念。因此,虽然沉入苦海之中,但还能探出头来。


这就是第二种,沉溺于苦海的人。”


【经文】


彼云何人,出水遍观四方?或有一人出水,彼有信于善法。有惭愧心①,有勇猛意②。于诸不善法,皆有惭愧。彼出水上,不复没溺于水。此诸贤。


是谓三人,喻彼出水。


【注释】


   ①惭愧心:惭、愧,佛教名词。善法之一,惭愧心谓之对所犯的过错,要自己感到羞耻,并生防止再犯之心。即“云何惭?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云何愧?谓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他增上者,谓怖畏责罚,及议论等,所有罪失,羞耻于他。”(《大乘广五蕴论》)


   ②勇猛意:坚定的信仰,绝不回头的意志。


【译文】


“是哪一种修行者,于苦海之中,还能探出头,观察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呢?这种人逐步信仰佛法的道理,心中产生了惭愧之心和反省的强烈愿望,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祛恶向善,严于律己。因此,苦海之中,能把头浮在水面上。这是见贤思齐的人。


这就是第三种修行者,比喻于苦海中,头可以伸出水面,四处观察的人。


【经文】


彼云何人,出水住?或有一人,作是出水。有信于善法,有惭愧、有精进①。于诸善法,皆怀惭愧。彼于三结使尽②。成须陀洹而不退转③。必当还所获。


是谓四人,喻彼出水住。


【注释】


   ①精进:佛教名词,用法极多。是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六度、七觉支、八正道之一。是佛教到达彼岸境界的三十七种菩提道的内容,即修行的三十七种方法和内容。分别是:


四正勤:对已生之恶进行消除,为勤精进;对未生之恶,使之不生是勤精进;对未生之善使之生是勤精进;对已生之善使之增长是勤精进。


四如意足:亦称四神足,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维如意足。


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六度:即六波罗密,又称到六彼岸,意为到达彼岸世界的六种方法。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智慧。


七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又称七菩提分。所谓觉支,原指觉察心术端正的方法,因方法有别,故称为支。


八正道:指八种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修行方法。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②三结使尽:结,烦恼的异名,因被烦恼所束缚,不能解脱,故谓之结。三结,指见结,即持我有的妄见;戒取结,即奉行不正确的戒行;疑结,即怀疑佛理,迷惑于教、理、行、果。使尽,指使三种错误都除尽。除尽了三结,谓之得到须陀洹果。


   ③须陀洹:须陀洹,梵语音译,汉译为入流,又名逆流,即声闻四果(小乘佛教关于修道的四个阶位)中的初果。谓断三界妄有见解,迷惑尽除,初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所谓逆流,谓去迷渐悟,已经开始背离生死之流。


斯陀含,梵语音译,汉译为一来,即第二果。谓于欲界九品中,断除前六品,后三品犹在,还须再来欲界之一的人、天,有一番受生,故名一来或一往来。


阿那含,梵语音译,汉译为不来,即第三果。谓断欲界一切烦恼,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早在古代印度的《奥义书》中,就有彻底认识真理的人,不再来此世间的说法。


阿罗汉,梵语音译,汉译为无学,即第四果。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想中的疑惑都尽除,已出三界,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又译为杀贼、应供,或简称罗汉。是声闻四果的最后一果。因已断尽三界一切烦恼,故称杀贼;又因应受人、天供养,故称应供。阿罗汉原是印度各宗派对有德修行者的通称。直到今天,耆那教仍把其创始人大雄称为阿罗汉。小乘佛教时期,把佛弟子中达到的最高境界称为阿罗汉。   


【译文】


“是哪一种修行者,于苦海之中,还能浮出水面,不在沉入海水呢?这种人信仰佛法的道理,心中有惭愧之心和反省的强烈愿望,对于产生妄见之我的一切烦恼都尽除,得到了修行阶位的初果。


这就是第四种修行者,比喻在苦海中,已不再沉入海水中的人。


【经文】


“彼云何人,出水欲至彼岸?或有一人,作如是出水。彼有信于善法,有惭愧、有勇猛意。于诸善法,悉怀惭愧。彼尽三结使。贪欲、瞋恚、愚痴薄①,成斯陀含②。来至此间,而尽苦本③。


是谓彼人,喻彼水欲至彼岸。


【注释】


   ①贪欲、瞋恚、愚痴:佛教名词。亦称“三毒”、“三垢”、“三火”,佛教认为贪欲、瞋恚、愚痴,这三种烦恼是众生一切烦恼的根源,因此,又有“三不善根”之称,将其视为“根本烦恼”之首。


   ②成斯陀含:已经修成第二果,意为在人间还有一来一回的苦难经历。


③苦本:佛教的基本教义,为苦、集、灭、道“四谛”之首。


“四谛”,即关于人生社会的四种真理,又称“四圣谛”:


“苦谛”,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各种痛苦的过程构成的,人生如同在苦海中挣扎。归纳起来有八苦:


生苦,胎儿出生的过程中,母、子皆充满痛苦。


老苦,人到老年,发白齿落,耳聋眼花,步履维艰,倍感痛苦。


病苦,人因所患各种疾病而造成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死苦,弥留之际人对死亡充满恐惧,以及感念现实的生活,感到无奈和无可挽回的痛苦。


  怨憎会苦,与自己所讨厌的人不得不相处;对自己所憎恶的环境却无法摆脱;不想遇到的事却又偏偏遇到,这些都令人苦恼不已。


爱别离苦,与自己喜欢的、相爱的人别离,与自己喜欢的环境分开,这都让人感到痛苦。


求不得苦,想做的事做不成,想追求的人得不到,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却无法满足,由此所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


五盛阴苦,人生就是色、受、想、行、识的聚合,如大火炽烧一般,饱受各种苦难的煎熬,因而烦恼万分。


“集谛”,分析人生苦难的原因。


佛教把产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归结于人的,指身、口、意三业,包括过去、现在、以至于影响未来的各种善恶的认识和言行,,是疑惑,思维过程中的疑难和迷惑。佛教认为一切现象皆依因缘产生,是由各种主客观条件构成的,当这些条件消失了,事物也就不存在了,一切无常,一切无我。而人的痛苦就在于对各种欲望的追求。求而不得,就会产生烦恼。关于烦恼,亦译为惑,佛教名词,是对主观世界一切纷扰的概括。《唯识论述记》卷一称:“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佛教教义中,从八个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分类,如从第八个角度归纳的烦恼为“百八烦恼”,可见其精细程度。这一方面表现了人类认识过程中高度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乘佛学经院哲学的倾向。佛教认为因欲望产生的一切烦恼的主观原因是无明,就是对自己的身心皆由因缘和合而生,一切事物、现象如空中花、水中月,皆为虚妄的本质的不理解。只有消灭了无明,消灭了心中的妄念,才能消灭一切烦恼。


“灭谛”,就是要消灭痛苦和烦恼。


  灭谛告诫我们要追求真理,超越自我、灭除情欲,脱离一切痛苦,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绝对寂静的涅槃境界。佛教以辩证的万物皆流的理论,来解释万物皆空、皆灭,人生皆苦,这种认知的核心是“灭”。从理论上看,缺乏更新和发展的内涵,这是应当引起关注的问题。但其“本自空幻”的义理,在思想文化上的作用却不能忽视。其反省自身、祛除种种妄想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在世事纷扰、物欲横流的娑婆世界里,保持头脑的清醒和冷静来说,仍有独特的意蕴。


“道谛”,指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涅槃境界的八种理论和方法。即上述的“八正道”。


【译文】


“哪一种修行者,是苦海之中浮出水面、认清方向,奋力游向岸边的人呢?这种人信仰佛法的道理,产生了惭愧之心和悟道的强烈愿望,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对贪欲、瞋恚、愚痴,这三种产生众生一切烦恼的根源,已经消除。并得到了去妄清澄的二果。因此,是将要度脱人生苦海的人。


这就是第五种修行者,比喻已经游到岸边,将要脱离苦海劫波的人。


 【经文】


云何彼人,已至彼岸?或有一人,便出水。有信于善法,有惭愧、有勇猛意。于诸善法,皆怀惭愧。彼便尽五下分结①,成阿那含②。于彼般涅槃③。不复来至此间。


是谓六人,喻彼出水,已至彼岸。


【注释】


   ①五下分结:佛教名词。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欲界中的烦恼称为下分结。共分为五结,即五种不能解脱的烦恼心结。分别是贪结,指贪欲的烦恼心结;瞋结,是瞋恚的烦恼心结;身见结,为执着于我见的烦恼心结;戒取结,意指坚持各种邪恶的戒律并由此所产生的烦恼心结;疑结,是说对佛教义理怀疑而产生的烦恼心结。因五结皆为欲界烦恼,故不能解脱。


   ②成阿那含:成就了声闻四果中的第二个阶位,已经脱离了欲界的束缚。


   ③般涅槃:佛教名词。汉译为“入灭”,简称涅槃。又称“寂灭”,指心中妄念不生,随起随灭,达到了永远寂静的境界。涅槃学说是佛教基本的教义,是指完全脱离肉体束缚的状态,消灭了人生的烦恼,进入了寂静的澄明境界,从而获得了永远的平安。当人已断一切烦恼,使未来生死的原因业以消失,但肉体还存在时,称为有余涅槃;当人连肉体也不存在时,称为无余涅槃。即一切诸惑皆以寂灭无余的状态,不仅断绝了一切心惑,连肉体也消失,并与永恒的真理融于一体。


【译文】


“哪一种修行者,度脱了苦海,已经到达了理想的境地呢?这种人永远脱离了苦海。心中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严于律己,造福众生。心怀一切善,脱离了贪、瞋、我见、邪道、疑惑等人生烦恼,脱离了欲界的束缚,到达了寂静澄明的境地。永远摆脱了人间的苦难。


这就是第六种修行者,比喻已经渡脱了人间苦海,登上了永寂彼岸的人。


【经文】


彼云何人,已至彼岸,净志得立彼岸?或有一人,而出水上。有信于善法。有惭愧、有勇猛意。于诸善法,皆怀惭愧。或有一人,尽有漏成无漏①。念解脱,智慧解脱②。于现法中,疾得证通。而自娱乐,尽生死源③。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母胎④。


是谓彼人,喻彼水已,立彼出岸。”


【注释】


   ①有漏成无漏:有漏,佛教名词,与无漏相对,是烦恼的异名。有“流”和“住”两种含义:流,由烦恼业因,从“六疮门”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流出“不净”,从而流转于生死的三界之中。住,住于生死苦海。


   ②念解脱:念,心念、记忆。解脱,佛教名词,指摆脱了一切人世间的束缚,进入无拘无束的自由,跳出三界、了断生死、不受业报轮回的涅槃境界。


   ③生死源:指认识生死的本源。佛教认为有生必有死,人就是在生死之间流转,永无休止。其根本是由于受“无明”所惑,由烦恼业力迁流,从而苦难缠身。修行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认识真理,由无边的苦海渡脱到永断生死轮回的彼岸。


   ④母胎:佛教四生之一。认为六道众生的生命有四种形态:卵生,如鸟;胎生,从母胎而生,如人;湿生,从湿气、水中生,如虫;化生,如蝶,又指无所依借业力而生者,如鬼、神。


【译文】


“哪一种修行者,到达了寂静澄明的境地,了断一切烦恼呢?这样的人信仰佛法,心生惭愧 、精勤勇进,对于一切正确的义理,都心存敬意。这样的人,断一切烦恼,摆脱了一切人世间的束缚,证悟了佛法,轻安喜乐,了脱生死,修成了佛果。永断生死轮回。


这种修行者,比喻那些脱离了苦海,在彼岸上,妄尽心澄,万象齐观,得到常乐我净境地的人。


【经文】


如是比丘。此七人,我今与汝等,说七人喻水。


诸世尊与诸声闻所应,当说有大慈①。欲使获安隐,皆使得度。所谓闲居,处树下、空处露坐②。汝等坐禅,勿有懈怠③。今不精勤,后备有悔。是谓我所教敕。”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①诸世尊与诸声闻所应,当说有大慈句:诸世尊,这里指各位受人们尊敬的修道者。声闻,梵文音译,指闻听佛陀教导,领悟四谛而得道的修行者。大乘佛教兴起后,将声闻与缘觉 ,称为二乘,声闻、缘觉、菩萨,合称为三乘。亦指能遵照佛说修行,达到自身解脱的修行者,即达到“灰身灭智”的无余涅槃境地而修行的人。所谓乘,是指工具和方法,意为乘坐从此岸到彼岸的舟车。大乘谓之承载由此岸到彼岸的广大众生的舟车,小乘指只承载自己由此岸到彼岸的舟车。一般把小乘称为早期佛教或原始佛教,大乘视为公元一世纪兴起的佛教。对一乘到三乘的认识,中国佛教有不同的四种说法:


第一种,大乘佛教主张的三乘说。一声闻乘,又称“小乘”,即能接受佛门教义“声闻”,证四谛,得阿罗汉果者;缘觉乘,又称“中乘”,即能自觉接受佛陀教义,感落叶飞花之“觉缘”,悟十二因缘理趣,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称“大乘”,即皈依佛门,勤修佛理,精勤永进,度脱一切烦恼,证得涅槃。


第二种,小乘佛教主张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皆运出三界,归于涅槃。


第三种,一乘说,认为人人皆有佛性,“见性成佛”,三乘归于一乘。


第四种,将大小乘佛教合论为“声缘菩”三乘。


此外,佛门密宗将三乘说归结为“三密”。一声闻,依口传声教而证悟,因此配合以“语密”;二缘觉,以内心得悟十二因缘,因而配以“意密”;三菩萨,以大慈大悲,身体力行,普度众生,故配之于“身密”。三者中,身统意口,故身密最为重要。


大慈:佛教名词,往往与大慈大悲合用。佛、菩萨慈悲广大,给众生欢乐称为慈,拔众生苦难叫做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涅槃经》卷十一有:“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卷一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佛、菩萨,悲心广大,故称大悲。


   ②空处露坐:在空旷露天处,静坐思维。印度恒河两岸气候温润,可以在野外僻静无人处静修,汉地大多四季分明,夏天酷热,冬日严寒,故鲜有露天独修的僧人。


   ③汝等坐禅,勿有懈怠句:禅那,梵文音译,简称“禅”。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指心住一境,正审思虑。《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云:“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思虑。”佛教认为这样就能使心绪宁静,便于深入思考义理,因此又有“实了知义”,真实把握现象形态的作用,即“与法行相应,对向涅槃”。佛教按照修行的阶段,分为四个层次,称“四禅定”或“四静虑”,我国习惯“禅定”并称,含义也很广泛,既有“定慧”之意,又转义特指禅寂、禅学,或直接称为“禅”。在历史上,各国、各地的禅法都有所不同,往往因地因时而行。


    懈怠:佛教名词,梵文意译。为印度部派佛教之一的一切有部,大烦恼地法之一,汉地法相唯识宗随烦恼之一。常与“勤修”相对而言,谓怠慢松懈。


【译文】


“这些修行者证悟过程中的七种不同的状况,就是我为你们讲解的,七种渡脱人生苦海的譬喻。


一切受世人尊敬的修行者与闻教证悟的人,都应当明白,要有大慈的喜乐之心。要使自己能够安心地隐忍修行,就能使自己度脱到彼岸。要能气定神闲地安居于一处,或大树下,或空旷露天处,进行静坐禅修,不要怠慢松懈。现在不精勤勇进修行,以后会倍加后悔。这就是对你们的教诲和要求。


这时,聆听佛陀教诲的修行者,都心生欢喜,按照佛陀的教导进行修习。”


 


 


 


【辨析】


                             人生路上两从容


    这篇譬喻经典,是佛陀为修行者所讲授的渡脱人生苦海的七种情形。读后会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又给予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首先,佛陀将修行者证悟过程中的七种状况,通过脱离苦海时的不同表现,完整、细致地描绘出来。以离苦得乐的比喻,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沉入水的无奈,探出头的渴望,四处张望的迷茫,浮出水面的希冀,快到岸边的鼓舞,到达岸边的喜悦,站在岸上的超脱。这种种情景,佛陀都给我们逐一绘出,娓娓道来。在充满佛教人生理趣的叙述中,表达出对修行者的关爱和期待,反映了佛教人生是苦和如何解脱这两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所谓人生观,就是指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就是对于人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如何活得有价值、有意义等问题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认为人生就像远行客,渐行渐远。“不知生,焉知死。”对人生采取了经验理性的看法。《庄子》中有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认为人生短暂,要爱惜身命。佛教的人生观最为系统、生动、细腻和个性化。它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同时又是引领未来的。佛教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回答自己一生活着的意义、价值和目的,那无疑将是悲哀和毫无价值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价值观,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四种境界。  一是损人不利己。持有这种人生观的人憎富怨贫,嗔恨、愤怒、怨气常常萦绕心头,永不安宁。二是损人利己的人生观。我们都很熟悉的所谓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论调,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三是推身利以利人。如白居易《新制布裘》诗中所表达的“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裹复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美好心愿,就是当他在冬天穿上暖和的新棉衣时,推己及人,希望天下的老百姓都能有御寒的冬衣,没有挨冻之苦。四是宁苦身以利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和范仲淹先天之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都表达了这种人生价值观。


                         人生如途中的喻理


     佛教对人生是苦的理解,可以用《攀藤食蜜图》中人生如在路上的比喻故事来揭示:


一个寂寞的秋日黄昏,在广阔的荒野中,一位旅人孤独前行,步履维艰。突然,发现路边散落着一堆堆白花花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人的白骨。正当旅人疑惑之际,忽然从前方传来骇人的咆哮声,只见一只大老虎正紧逼而来。看到老虎,他顿时明白了白骨的原因,立刻朝着来时的方向拔腿而逃,但在慌乱中迷了路,竟跑到了一个断崖绝壁边。正在绝望之时,突然发现断崖上有一棵松树,而且树枝上垂下一根长长的藤蔓。情急之下,旅人便毫不犹豫,马上抓着藤蔓垂身而下,可谓死里逃生。老虎失去了即将入口的食物,懊恼地在崖上狂吼着。好险啊!旅人想,幸亏有这藤蔓的庇护,才得以保全了性命。


旅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暂时安心了。可当他低头朝脚下一看,不禁了一声,原来他的脚下竟是波涛汹涌的深海。波涛间还有三条毒龙,正张开大口等待着他的堕落,旅人全身战栗起来。更为恐怖的是,他向上一看,一白一黑两只老鼠,正在交互地啃啮着那根他借以逃生的藤蔓根部。于是,旅人拚命地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丝毫不理会,一点也没有逃开的样子,而且每当他摇动一次藤蔓,似有水滴从上面落下来。噢,不是水滴,原来是从枝上筑窝的蜜蜂巢所滴下的蜂蜜。呀!真是太甜美了!又饥又渴、又惊又怕的旅人,这时似乎完全忘记了他所处的境地,被这眼前的甜蜜陶醉了……


   释迦牟尼在比喻故事中,向我们开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 “人生就如在旅途”的深刻内涵。
  旅人:比喻的就是你自己。
  荒野:比喻的是你孤独寂寞的人生。
  秋天的黄昏:比喻的是人生的孤寂感。为什么你的人生,就像秋天一样的孤寂?像落叶一样飘零?因为你的一生,是注定了要在孤独中了结,没有人能代替。正如一个人的人生旅途,虽说有亲属、家族、朋友,但并没有可以相互理解、相互倾吐心中的一切的心灵之友。即使是夫妇,也未必完全能够相互理解和知心。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这心灵的孤独。难道你未曾有过心灵孤独的感伤吗?
  白骨:路边的白骨比喻的是在你人生的旅途中,亲友们的死亡。你活到现在,应该看到很多,那时你有何想法?有何感触?难道没有注意到紧逼而来的世事无常吗?
  老虎:饥饿的老虎比喻的是你自己的死亡。在此世间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你必死无疑。死对你是最恐怖的事,无常之虎始终在等待着,随时吞噬掉你。佛陀以此揭示的是人的自然规律,普遍真理,因此具有普世价值。
  松树:你爬上崖顶的松树比喻的是金钱、名誉、地位等等。这些东西即使再多,濒临死亡时,一样也带不走。
  藤蔓:比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自我安慰的心态。仔细想想:已过去的十年、二十年、乃至于五十年,也只不过是的一声之间,便如梦如幻般地消失了。今后的几十年也会同样度过的。
  老鼠:不断咬着藤蔓的黑白两只老鼠是喻指白天和夜晚。他们一刻不停的缩短着你的生命。
  深海:所比喻的是地狱。堕入地狱,必须承受“八万劫中大苦恼。这便是佛教称为的“往生大事”。
  毒龙:比喻的是产生地狱之苦的三条毒龙,即你心中的贪欲、瞋恚、愚痴三毒。
  蜂蜜:喻指人的五欲:食欲、财欲、色欲、名誉欲、睡眠欲。一天之中,你不断所想的,继续所求的无非是为了这五欲的满足。不断地舔着蜂蜜,然后不知不觉的堕下去,岂不是太愚痴了吗?你不是旅人吗?


    佛陀在如实观察人生之后,悟得了宇宙人生的实相,即 “三法印”无常,无我,一切皆苦。的确,在人世间,人们不仅要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还必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苦难,以及事与愿违而引发的心灵上的各种痛苦。最为复杂、最难把握的是人心,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人心叵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佛教的本质是对人心性的探索,对心的考量,从法性和心性切入,目的是驱妄归真。对人性的贪婪和自私,人的背信弃义,佛陀仍然用比喻故事来加以说明。


                            九色鹿的比喻故事


    在一座景色秀丽的山中,有一只鹿,鹿角洁白如雪,浑身的毛皮有九种颜色,光亮鲜艳,漂亮极了!人称九色鹿。


    这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一个人抱着根木头顺着湍流而下,在汹涌的波浪中苦苦挣扎着,大喊“救命啊,救命!美丽善良的九色鹿不顾自己安危,跳进河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落水人救上岸来。惊魂未定的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频频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对天起誓,一定要好好地报答你”。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你的心意我领了,但我救你并不是让你报恩。快回家与亲人团聚吧。你只要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调达又起誓说;“请放心,如果背信弃义,就让我浑身长疮,嘴里流脓!”说完,千恩万谢地走了。


    国王的妃子,妩媚动人。有一天梦到了毛色九种、头角银白的九色鹿。心想:如果用此鹿的皮毛做件衣服穿上,我定会显得更加漂亮!于是,她娇嗔地对国王诉说了美梦,要国王立即捕捉九色鹿。不然,就死在他面前。


 国王无奈,只好张榜,悬赏捕鹿,有知九色鹿行踪或捕获着,赠国土一半,并用银碗装满金豆,金碗装满银豆作为重赏。调达看了皇榜,心中暗喜:我当国王、发大财的机会到了。虽然我对鹿立下誓言,但它毕竟是个畜牲,怕什么?于是揭了榜文,进宫告密,说自己知道九色鹿居住的地方。国王闻言大喜,调集了军队,由调达带路,浩浩荡荡地前来捕捉九色鹿。


山林之中,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突然,好友乌鸦高声叫喊道:九色鹿,快醒一醒吧,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九色鹿从梦中惊醒,起身一看,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仔细一看,调达站在国王旁边,便明白了。心想:即使死也要把他的丑恶嘴脸公布于众。于是,毫无俱色地走到国王面前,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住处的?国王指着调达说:“是他告诉我的。九色鹿说:“正是这个人,在河中快要淹死时,是我救了他,并要他发誓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道他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圣明的陛下,你竟然同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岂不辱没了你的英名?”


国王听后,非常惭愧,责斥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传令收兵回宫。并下令全国臣民不许伤害九色鹿。


王妃没有得到九色鹿的皮毛,羞恨交加,竟气死了。


这个故事绘于敦煌莫高窟257窟的西壁,是最完美的连环画。


人在途中的喻理,是对人生苦难的自然原因进行的分析。九色鹿的比喻故事,讨论的则是社会生活方面的苦难。国王的无奈、王妃的欲望、调达的背信弃义,都是源于世俗的利益。在由利益所关系构成的复杂社会中,每个人都要受到煎熬,都有难言之苦。佛教已经指出了来自自然和社会的苦难,那么应当如何对待呢?佛教比喻故事中,充满了扬善去恶与自我解脱的理趣。请看下面关于善恶有报,分毫不差的比喻故事:


                             一根蛛丝                                                                                                                  


有一天,佛陀在极乐的莲池周围散步,无意中探望脚下的莲池,透过八功德水,看见了下面的血池地狱。好多人在血池地狱中沉浮,受尽折磨。其中有一个人格外痛苦地挣扎着.他曾是一个大盗,名叫甘达。当佛看到在痛苦中挣扎的甘达,便起了大慈悲心,想着他有什么可救助的缘份,于是阅览甘达的过去,得知生前的甘达,虽是强盗无恶不做,但也有过一次善行。


    这唯一的善行是甘达堕地狱前,做人的时侯,虽然不断地造恶,但有一天,他走在山路上,发现一只蜘蛛正准备横行到路的那一边,要是平常他是会把他踩死的。但这一次他却从蜘蛛旁边跨了过去,他想到:一寸虫也有五分魂。


    陀佛微笑了,把在极乐莲池上的蜘蛛丝,往血池地狱垂下去。因在世间罪恶深重而在血池地狱里的甘达,正在苦苦挣扎,发现自己头上有银色的光,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根蜘蛛丝。刚看到时他想着:这样的细丝能救得了人吗?但血池地狱的痛苦和折磨,让他顾不上多想,最终他抓住了蜘蛛丝。极乐世界的蜘蛛丝好像都很有韧性,没有断掉。


    他想这是个好机会,就攀着往上爬,本来就是强盗的他,爬的功夫倒是没有问题。可是长时间持续爬走,他觉得越来越累。在中途,累得实在不行了,他不得不吊在蛛丝上休息一下。这时他低头往下一瞧,着实吓了一跳:在自己的后面跟上来的地狱中的罪人,密密麻麻,像蚂蚁的队伍一般都爬上来!他想,承受自己一个人都感到危险的细丝,那么多人攀一定会断掉,会把他再摔回地狱!于是他用脚指头夹住蛛丝,摇晃着大喊:喂!谁允许你们爬上来的?这条蛛丝是我一人的东西,都给我下去!下去!于是罪犯们惨叫的同时,又掉进了地狱。甘达正在得意,忽然自己手里抓的蛛丝断了,于是甘达又沉入血池地狱去了。


    佛陀从头至尾看到了这一幕,感叹说:“真是无缘可救的人。”


    当一个人升起恶念时,播下的种子一定是恶因,并带来恶果。佛教的故事是用来教化人生,并解脱自己的。这一根蛛丝的故事,正是在告诫人们,善恶有报,因果循环。善念生,恶念灭;恶念灭,善念生的道理。只有自觉地反省自身,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奉献社会,有益于众生。


观音拜自己


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不就是我昨天遇到的观音吗?那人回答:“是的。”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是啊,求人不如求自己。我们很多时候,总是奢求得到美好的东西,总是期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不去努力,又怎么能够得到呢?


观音菩萨拜自己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求人不如求己,人需自救非他救。佛教的人生观是悲智双运的,是促进人生和谐的。我们只要去妄归真、明了差异,就能够做到“纷扰祥和两从容”。


    认真的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就可以对佛教比喻故事所蕴含的深刻教义以及以喻解喻的喻证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会感受到佛教譬喻所具有的风采和独特魅力。


 


 


 



上一篇:西安与当代中国佛教研究一瞥

下一篇:箭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