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经》禅度中的廉洁思想管见
内容提要: 六度思想阐发了大乘佛教修心见性的内容,揭示了佛教深刻的思想内涵。倡导通过六度的修学,改造世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其中通过禅度悟无明的阐述,展现出了改造人心固有的贪欲,净化人的心灵,形成清廉高洁的思想境界。对于我们弘扬佛教文化中的传统,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着促进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六度 禅度 廉洁教化
佛教发轫于古天竺,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化中形成了十分庞大而精密的体系。经典人类精神文明的诸多领域,是包罗宏富的宗教文化古籍,对中国和世界文明都曾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对佛教六度思想中的禅度思想和教义进行解读,认识其在历史文化建设上产生的思想动力,解读在今天社会生活廉洁教化的文化功能,弘扬传统其中的优秀思想文化资源,以及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的思想价值。
一、六度中的禅度是佛学的重要内容
六度学说集中体现在比喻经《六度集经》①,该经为历代大藏经收录,译者康僧会。《六度集经》在原典中,前四章各有一段序,第五、六章则无,可分为九十一篇,其中讲述佛陀前生比喻故事的有八十二篇。本文中原典的故事没有题目的,由笔者根据文意命名。
《六度集经》共八卷,分为六章。阐发了佛教六种度脱人生苦难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第一章“布施度无极”,讲的是“六度”中的“布施”,由二十六篇譬喻故事构成;第二章“戒度无极”,说明持戒的目的和价值,由第二十七篇至四十一篇譬喻故事构成;第三章“忍辱度无极”,讲述了佛家忍辱的内修的法门,由第四十二篇至五十四篇譬喻故事构成;第四章“精进度无极”,表达了佛家舍身济世的精神,由第五十五篇至七十三篇譬喻故事构成;第五章“禅度无极”,阐发了修习禅定的喻理,由第七十四篇至八十二篇譬喻故事构成;第六章“明度无极”,阐发了佛教智慧是救度一切生灵的喻理,由第八十三篇至九十一篇譬喻故事构成。
二、禅度中的廉洁思想
我们把“禅度无极”这一章的序言编入《六度集经》第七十四、七十五两篇,共九十一篇比喻故事的总目中,这里先对这两篇阐发的禅定喻理的内涵,进行扼要的归纳,以便我们对禅度中的廉洁思想依次解读。
(一)第七十四篇“四禅喻”
本篇阐发了通过修习禅定,救度无边苦难众生的喻理。经云:“禅度无极者云何?端其心,壹其意,合会众善,内着心中。意诸秽恶,以善消之。凡有四禅。” ②
四禅又称四静虑,指色界中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通常和三解脱联系在一起,三解脱是指通往解脱之道的三种方法,即空、无相、无愿。篇中详述了四禅的内容,采用了分层铺排的论证笔法,对修行四禅定进行的详尽讨论,从中可以看出佛家所具有的个人修行方式。尽管这些方法在我们看来是一种出家人的实践活动,若不是勤修实证者,是难以作出评判的。但其中解释四禅修行的方法,仍可以使我们对其中廉洁的思想内涵有所领悟。
———————————————————
①《大正藏》第三册,第1—52页。
②《大正藏》第三册,第39页上。
第一禅,揭示了要“离恶扬善”;第二禅,阐发了“善内心出”的禅观作用;第三禅以
“心安如须弥”,比喻守护意念;第四禅再以“犹琉璃珠”,比喻修行者心中明净。强调了一切证悟者都是从修行四禅而成就的喻理。人的心中清澄如镜自然也就清廉了。
(二)七十五篇“比丘悟四禅喻”
本篇通过解说如何去除“五盖”,即贪财、怨怒、睡眠、淫欲和享乐、后悔和疑惑五种烦恼,论述了修行四禅的喻理。经云:“消去五盖,诸善即强。” ①
认为世俗之人处于愚昧和迷惑中,光明善良之心被五种烦恼所遮蔽。而当五种烦恼消除之时,心中的善就会随之增强。出家人证悟真谛,脱离了五种烦恼,犹如人免除了贫穷、为奴、得病、入狱、险阻五种苦难。心中的烦恼消退,内心一片光明,灭除各种邪恶,志向坚定,这就证悟了一禅境地。从一禅境地到二禅境地,有三种修行:一是勤奋,二是调息,即调整意念,三是思维。通过这三种修行,才能证得四禅境地
禅修虽为出家修行者每天的功课,但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是有益于身心的做法。因为,文中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修行,首先是勤奋坚持,这是做好一切事情都应该具备的品质;其次是调息,佛家通过数息,让人将呼吸变得慢、清、细,更为均匀规律,从而达到定念心止,渐入禅修的止观。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息,使纷扰的心绪变得宁静,以便集中精力做事。比如我们运动时要调整呼吸,在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写字、穿针等等也会进行深呼吸或屏住气。第三是思维,也是思考,者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根本,所谓三思而后行。当然禅思,讲的是凝神专注,是要除去心中妄有,目的有所不同。
本文采用了逐层推进的方法,依次解说,条理清晰。四禅境地的特点也可以归纳为八个字:一禅绝声、二禅绝念、三禅绝心、四禅绝息。对消除五盖的阐发,首先针对的就是人的贪欲,所谓欲壑难填,贪欲之心消弭,自然人自无求品自高。
(三)禅度比喻故事中的廉洁思想
《六度集经》阐发禅定喻理第五章中,除了没有故事情节的前两篇,其余的七篇都是由情节完整的比喻故事构成,具有丰富的廉洁思想。择要分述如次:
在“菩萨悟禅喻”中提出了佛教禅观中的“不净观”透视自我,阐发了人是地、水、火、风因缘和合之产物,本自不实的佛理,并给出了如何舍弃自我的具体的认知方法。认为禅观能使内心清净守一,证得禅悟。要心怀慈、悲、喜、舍四种心,怜悯众生,犹如慈母爱护幼儿,幼儿跟随同伴嬉戏,母亲以慈心跟随,看见幼儿被泥土污染,又饥又渴啼哭喊叫,就会含着眼泪抱孩子回家,洗净身体和衣服,给他饭吃,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慈母就会心中欢喜,爱护孩子舍不得离开。出家人爱护众生的慈悲之心,超过慈母,教化天下的人,对飞蛾爬虫和蠕动的生物也如此。信奉佛法诵读经典,亲近出家人,信守佛教戒律,亲身践行,远离贪、瞋、痴三恶,心里念善、口中言善、身体行善,抑制贪、瞋、痴三恶,永远弘扬身、口、意三善,使福德增长。以无限的福报建立功德,经常反省,注意在避免享受福德时骄横放荡,恣情纵意,防止荣华富贵招来的灾祸。以一切无常、人生是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来告诫自己。劝告人们不要为所欲为,如慈母爱护孩子一样。
要思考十六个问题,即:呼吸的长短自己了知;身体随呼吸运行自己了知;呼吸微弱自己了知;呼吸快慢自己了知;呼吸停止或开始自己了知;呼吸欢乐和悲戚自己了知;思考万物,呼吸无常自己了知;万物过去不可追回,呼吸自己了知;心内一无所思,舍弃所想,呼吸自己了知;放松躯体,不放松躯体呼吸自己了知;出家人要深思,有即是得到的东西,无
就是没有得到的;有生必有衰老和死亡的忧患;灵魂不灭随即转为新的生命;不生就没有老;
————---------
①《大正藏》第三册,第39页下。
不老就没有死,内心由此而证得禅悟。
做一切事情,心常观想、坚定意志,才会心中自在。比如有人做几十斤米饭,想要知道蒸熟了没有,直接拿一粒米捻碎看,一粒米熟了就知道其他的米都熟了。修行的志向也是这样,心的变化,犹如水流一样,只想禅观一件事,就会妄心停止,心意清净。
这种反观内照,内心由此而证得禅悟,心志清澄静寂的过程,具有认识价值。启示我们自我修养的实现,是通过自身心灵的升华和不断的自我约束和调整才能实现的。律己才能清正的思想揭示的十分深刻。另外,佛家于论证中以“带数式”进行铺排罗列,给读者以详细致密、一丝不苟,丝丝入扣、层层推进的强烈感受。故事还采用了喻证方式,对佛教禅观这种独特的修行方式做了十分精彩有力的诠释。诸如“睹盛有衰,荣财难保,少壮有老病,寿犹电光”、“视世荣乐,真伪如梦”、 “愍育众生,犹若慈母哀护幼儿”、“譬如人炊数斛米饭,欲知熟未,直取一米捻燮视之,一米熟者明余者皆熟。道志若兹,心之回走,犹水之流”、“犹若以囊,盛五谷也,有目泻囊,分别视之,种种各异” ①等,都很有说服力。有的比喻本身还蕴含对比,入爱护幼儿的慈母和出家人的慈悲进行对比,一个是自己的孩子,一个是天下的众生。一小和一大、一己和天下、将小善和大善、小爱和大爱之区别得以充分体现。倡导了每个人都应有的社会担当意识,具有把社会文明、清正廉洁的思想道德推及到每一个公民的意蕴。
在“常悲菩萨喻”中,通过常悲证悟者苦苦追寻、勇于追求真理的喻理。经云:“慎无贡高,学士之行,去心恩爱之垢,无著六情之尘劳,无遗众爱毛发之大。”要谨慎不要骄傲,修行戒、定、慧,要去除心中贪恋的污垢,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六情的妄有,没有丝毫的如毛发般的爱欲。深藏在你内心的是一切心念的寂灭和无为。指出世间污浊,违背真谛趋向邪恶,虚伪地追逐利益,犹如飞蛾扑火一样;没有慈、悲、喜、舍四等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这些永保安康的教化。世间没有佛法,充满危难和灾祸,人心涣散。
认为只要心中没有色、痛、想、行、识,没有苦、乐、善、恶,耳、目、鼻、口、身、心和我,没有地、水、火、风、空,青、黄、白、黑,以及各种现象形态,贪淫、瞋恚、愚痴、嫉妒,清净内心,才可以解开自我的束缚、打开自我的心结、驱走自我心中的黑暗、治愈自我的心病。从而阐述了禅观度脱众生无边的苦难,一心禅定修行的道理。故事中精彩的比喻,如“背正向邪,华伪趣利,犹蛾之乐火”,充满了批判精神;同时,又把“法来”证悟者领悟义理,具有无比智慧,比喻为犹如满天繁星中的一轮明月,其赞誉之情,溢于言表,表现出坚定的信仰者的立场。我们如果有了这种心中“无妄”、“无我”的思想境界,也就祛除了贪婪、永葆廉洁。
三、禅度廉洁思想的文化价值
《六度集经》的禅度思想通过譬喻宣传了佛教人生无常,积善除恶达到解脱的道理。不仅是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文化价值的优秀内涵,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廉洁思想的组成部分。
首先,这些比喻故事始终围绕着去除“贪欲”这条主线展开,告诫人们戒贪欲难,阐发了要能够从“剪不断,理还乱”这种欲望的纠结中解脱的道理。揭示出了人要“以色为火,人为飞蛾,蛾贪火色,身见烧煮”的喻理。认为“欲壑难填”。 只有认识了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是空、一切无我的禅定智慧,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污秽,才能灭除对人的诱惑。信奉了佛教的义理,有益战胜人间的诱惑。证悟者用禅定智慧度脱众生于无边的苦难,修行般若智慧广施天下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
①《大正藏》第三册,第40页中、下。
其次,提出了要信奉慈、悲、喜、舍四种善心以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悭贪、不瞋恚、不邪见十善的明确主张。描绘出了佛教理想社会的图景:人们和睦相处,相互谦让,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贞洁清净,言行一致,仁爱真诚等等。这些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明确自己在世间的责任,从而表现了佛家重视教化,让佛法代有传承的喻理。这对我们今天显扬社会正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倡清正廉洁具有借鉴意义。
此外,禅度是建立在心性自觉观念基础上的自律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廉洁文化建设,从自身的文化维度,提供一种人本立场的道德主体意识; 帮助人们超越对世俗名利的执著,促进人自身的精神和谐与社会和谐。
如在第七十七篇太子“出游喻”中讲述了佛陀早年为太子时出城巡游时的所见所感,以阐发佛教对人生、老、病、死义理的认识。故事采用的是以彼喻己、以人推身,反向思考的表达方式,十分具有说服力。用帝释天王变成老人、病人、死人来教化佛陀,通过他的感悟,揭示人生无常的喻理。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事实上,佛陀考虑这些问题是其主动性的思考,而并非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被动的、不得已而接受的事实。因为,通过他人的今天,来喻证自己的明天,具有因果逻辑联系,这本身就是主动的理性的思考,带有预见性、展望性的思维特征。佛陀选择了放弃王位,出家修习苦行的道路,正是这种自主选择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看,既然乘载一切贪欲的生命主体都是无常和短暂的,那么一切贪欲的思想和行为,也都是过眼烟云,其物我两忘、舍弃物欲和贪婪的廉洁观念也就在其中了。
禅修虽为出家修行者每天的功课,但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是有益于身心的做法。所谓三思而后行,禅思讲的就是凝神专注,是要除去心中妄有,目的有所不同。但除妄的思维过程,就是自我完善的心灵体验,如果人们都能思过律己、除恶向善,这个世界就会充满光明。
禅度中的“反观内照”对当代社会缓和人内心的矛盾和社会矛盾,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出家人禅修,反观内照,想到自己体内的一切皆为不净之物,毛发、皮肤、头颅、骨骼、肌肉、眼屎、鼻涕、唾液,筋脉、骨髓,肝肺、肠胃、心胆、脾肾,屎尿、脓血,因缘和合而成形成各种污秽,才成为了人。犹如用袋囊,盛五谷,囊中有洞五谷则流出,分别来看,五谷各异。智慧之人如此反观其身,了解人之肉体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构成,各有名称而都不是所谓本质意义上的人,通过禅观灭除欲望,才能透视一切事物本自于空。
通过透视人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犹如屠夫宰杀牲畜进行分解,分成四份,一看就清楚的道理一样。出家人反观内照,分别四大现象形态,其目的是使心志清澄静寂,内心由此而证得禅悟。这种心清志洁的追求,是和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反观就是自我认识,内照就是去除贪欲,对于培养廉洁自律的文化心态,有借鉴意义。
禅度中蕴含的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 包含的入世精神。这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宗旨,幸福和快乐是人人向往和渴望的,在禅度章中佛陀在此对什么是幸福和快乐进行了论述,阐发了佛家的人生理想境界。一是众生远离恶道,生活在人间;二是心怀慈悲,淡泊无欲;三是能够成为人间的导师,引领众生、消除苦难。这种认识,具有提倡为社会奉献和为世人开迷解惑的思想价值。当然,禅定修行,主要是针对佛弟子而言的修行方式,其止、观、禅的方法十分复杂,诸如圆觉二十五清净轮、楞严五十禅境等,有心的读者,还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禅定过程严密的逻辑推理,细密的心理体察,有一个较为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总之,禅度是佛教禅宗的思想基础,就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本文仅从具有廉洁自律思想的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归纳和概括,不足以万一。光明日报编辑部、湖北省廉政文化建设研究会、黄冈市纪委、黄冈市委宣传部发起在禅宗“祖庭”湖北省黄梅县联合举办禅廉文化研讨会是一次有创意的尝试,发掘佛教禅宗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为社会进步做贡献,弘扬正气、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