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灵隐佛教文化论坛学术研讨会
元叟行端禅师拟寒山诗喻蕴探究
荆三隆
摘要: 八卷元代灵隐寺祖师元叟行端禅师语录,记录了禅师一生的行藏出处,充溢着元叟行端禅师承佛法脉,力阐佛蕴,对如来家业有所担当的般若智慧。语录内容丰赡、文采斐然。其中卷六由数量众多的“偈、颂、赞”构成。本文仅对禅师撰写的《拟寒山子诗》四十一首中的喻理诗进行探究。
关键词:元叟行端禅师 拟寒山诗 喻蕴 探究
元叟行端禅师(1255-1342)“生于宋宝佑(宋理宗)乙卯(1255年)佛涅槃(农历二月十五)后一日”,“终于径山之丈室,世寿八十八,僧腊七十六”(卷八《塔铭》)禅师自题“拟寒山子诗”共四十一篇①。这些诗从形式上看以五言为主,共计三十五首。其中四句、六句、十句、十二句的各一首;八句的有二十九首;二十句二首。七言四句的只有六首。寒山诗的传世,是以刻在山石竹木之上“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有六百首。②”可见,从形式上看,元叟行端禅师的“拟寒山子诗”四十一篇和寒山诗完全相符,也是以五言诗为主,以七言次之。
元叟行端禅师四十一首诗篇的内容,谈禅说理、视域宽阔,探究人生、意趣盎然。这一点,也和寒山诗的特征一致。从寒山的心性诗可以看出,寒山数十年的独修实证,既有大智慧、大缘觉,同时也表明了他也是一位偊偊独行的头陀、汉地圆觉的菩萨。寒山不仅是唐代佛教高僧和诗坛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而且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中国文人融汇印度佛学精勤勇进思想的楷模。他的六百首禅诗既是修证的心得,也是意在“度人”的写照。寒山思想演化的轨迹,表现出明显的由儒、道皈依佛门的特征。他是真修实证、定慧双运的大乘“独觉”中人,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典范。而细读行端诗,同样具有寒山诗的思想特质。八卷行端禅师语录,记录了禅师一生的行藏出处,充溢着元叟行端禅师承佛法脉,力阐佛蕴,对如来家业有所担当的般若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讨论元叟行端禅师的拟寒山诗及其喻蕴,对于倡导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我们的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仍具思想意义。
一、 力阐心王本为万法宗,万法因心而妄有的喻理
元叟行端首篇云:“百千诸佛师,只者心王是。廓然含十虚,灵明妙无比。弃之而别求,机巧说道理。非徒谤宗乘,亦乃谩自己。”该诗总论佛门枢要,弘扬大乘万法唯心,修行即修心的理趣,展示出了心缘通万法的意境。
诗中首联运用了追溯手法,由量词百千起句,喻蕴无穷,充满了历史和现实的沧桑感。具有双层意蕴:一是明喻千百年来佛陀心法传承,是以修心为要,以喻词“心王”,比喻禅修的对象,就是自己的本心,就是要修统摄一切的内心;二是表明历史上有成就的禅师,就是通过修佛理,正人心,成为世间人们心灵的
——————————————
①《卍新纂续藏经》第七十一冊 《元叟行端禅师语录》卷六第537页中至538页下。本文引用的行端诗皆按顺序录出。
②寒山诗见《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975至1982页。
导师和善知识的。
颔联紧承上联,巧妙地完成了有时间概念的起句,向空间过渡的转换。把诗
者的眼光转向了辽阔的十方虚空,指出究其本质,空灵、澄明、美妙无比。
颈联,说明了证悟佛理,心外无求,明喻一切言说不过是所谓的“善巧方便”,不应执著。
尾联直接表明了自己认识和立场:那些外道邪说,以及不明佛理的是非之人所诽谤佛法的一切言说,都不过是无知的妄语,只会给自己带来恶果。
这首诗遥接禅宗《楞伽》唯识学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宗风,进行论述。阐发了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心中生发而来的法理。要求人们了知一切有灵性的生命的真实,证悟心摄万法,从而洞察人心。表达出了古往今来的成就者,就是从各个方面消除执著于有我与物的认识。指出了禅修,就是为了达到对实我、因缘、真实、物我两空的觉悟。了知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的佛法。进而在第二首指出:“出家学参禅,只要了生死。生死不了时,非干别人事。”的感悟。
行端禅师在第十五篇说:“心为万法宗,万法因心有。心空万法空,生死没窠臼。世间多少人,闻法不听受。骑驴更觅驴,颠倒乱狂走。” 此诗首联明确指出了妄有心是产生一切现象形态的根本,八万四千法皆因心生。继而讲述了心无则法无,明喻只有了脱生死轮回的“窠臼”,打破这种旧框框,才能摆脱思想牢笼,脱离苦海劫波的恶业和束缚。颈联直指世道人心的浅薄,不解佛法的愚昧,犹如骑驴却到处寻找驴的痴人一般,好比是非颠倒、混乱迷狂的人一样,到处奔走去,去寻找在自己身上的头一样,荒谬可笑。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多重比喻句“生死没窠臼”、“骑驴更觅驴”、“颠倒乱狂走”,都意在揭示世人的无明,比喻众生迷失本自清澄的自心,从而把佛家禅修万法唯心的喻理一览无余地推到了读者的面前。这些比喻句是历代禅师常用的悟道习语,如“颠倒乱狂走”出于《楞严》:“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其故事和喻意在这里一目了然,无须赘言。
二、 叙说世事无常,指斥权贵贪婪的喻蕴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去则去,缘灭则灭,并无一个实体,都处在成、住、异、灭的过程,故曰无常。无常,常用作喻词如:无常海、无常鬼、索命无常等。行端诗中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常常隐喻为死亡,体现了佛教教义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处不断变化之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形态,都是暂时的,并非一成不变的,而且最终都要消亡,无一永存的认识。《无常经》有:“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常讲的有:刹那无常、相续无常、众生无常、世事无常、诸念无常。这种认知,在行端禅师的诗作中表达的最为透彻,有十首之多。更为可贵的是这一类诗,还具有鲜明的批判性特征,直接表现了一代禅师对权贵社会的强烈不满,揭示了封建强权社会的本质。
行端禅师在第三篇中称:“权门有贪狼,掠脂又剜肉。一己我喜欢,千家尽啼哭。溢窖堆金银,盈箱迭珠玉。只知丹其毂,不知赤其族。” 诗中首联把豪门权贵比喻为“贪狼”,把统治者对社会和百姓不仅掠夺财富,而且十分凶残的狼性和贪得无厌的本质,是产生社会一切不公现象根本原因的喻理间接地寄寓其中,发人深思。颔联又用“一己欢”和“千家哭”的现状,把当时社会权贵的骄奢淫逸、恣情纵意和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就将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阶层的不满立场展现给读者,把佛家的社会批判立场和改造社会人心的理趣,蕴含在这字字血、声声泪的叙述之中。颈联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榨取百姓血汗的豪门只求自己的金玉满堂、珠宝盈箱,哪管百姓的死活。从中不难看出行端禅师身在佛门,心系苍生的大悲情怀,以及对残酷现实的愤懑。尾联 运用了比喻句“只知丹其毂,不知赤其族。”喻意深刻:一是揭示了富人的财富,是在巧取豪夺百姓的前提下实现的;二是明喻权门是狼,毫无廉耻心、同情心,他们只知道疯狂的掠夺,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满足。“丹其毂”的比喻句更是全诗最为精彩的描述,喻指权贵辇毂就是用民众的鲜红的血染就的,他们的车轮之下就是百姓血淋淋的身躯铺就而成的。那一片看似车马喧嚣、歌舞升平中,其实是苦难百姓血和泪的控诉。这样就把行端禅师批判黑暗社会,拯人民于苦海的喻理暗含其中,在看似不经意之间,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行端禅师在第六篇:“城中一少年,容貌如神仙。身披火浣服,手把珊瑚鞭。常骑紫骝马,醉倒春风前。三日不相见,闻说归黄泉。”诗中用白描的方式,刻画了一位翩翩少年公子的形象。这位少年醉春风、骑宝马、披华服、貌如仙,给人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的感观。禅师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少年神采飞扬的情态,淋漓酣畅、妙不可言,但随之笔锋一转,直令诗意幡然改易,所谓仅仅三日未相见,人说命已离世间。从而把“黄泉路上无老少,人生无常转瞬间。”的佛理烘托出来。全诗情景交融、喻意老道,给人以深刻启示。这首诗和第十六篇:“有妇眩颜色,折华吴水春。绣裙金蛱蝶,宝带玉麒麟。窈窕言无歒,娉婷谓绝伦。谁知杨氏女,骨化马嵬尘。”所不同的只是诗中的主人公由美少年,换做了美少妇,可谓相得益彰,喻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禅师在第八篇:“形本无其形,分彼复分此。名本无其名,攻非复攻是。一朝两眼闭,送向荒山里。蓬蒿穿髑髅,谁管他与你。”则进一步传达出了世事无常,人们生前所耿耿于怀的名利是非,都在生命无常的结局中难分彼此的理趣。同时,将诸念无常、一切无我的寓意也自然地暗喻期间。在第十九篇:“名利是何物,人心自不灰。荣来终有辱,乐去可无哀。”的诗句,也都表达了世间无常的意蕴。
行端禅师在第二十三篇云:“今古一场空,凭谁较吉凶。巴歌搀白雪,瓦缶乱黄钟。运去虎为鼠,时来鱼作龙。贤明贫轗轲,痴騃富雍容。”这是一首咏怀和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立意高远、喻蕴深厚。读来气势宏大且思接千载,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元代社会现实的写照。首联起笔不凡,从今天追溯到千古,这是对千百年来世事的洞彻和总结。禅师的结论是一个“空”,这恰恰是其不同一般诗家之处。它道出了一个历史的真相,参悟出一个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充满了凶险和吉运转换的怪异和荒诞。“空”指的是本质的无常和变幻,它的相对的一面就是“幻有”,就是一种从本质上看完全颠倒了的“痴愚”。明喻这是一个千百年来人们都没有参透的世事,颔联用“巴歌搀白雪,瓦缶乱黄钟。”比喻低俗的下里巴人的小人,混迹于心怀理想的君子之中;杂乱的瓦器之声扰乱了黄钟大吕的典雅和庄严。隐喻从古至今国家都是被一些无耻的奸佞把持着,暗喻专治社会的无比黑暗。国家和社会如此,那么人又如何呢?颈联用“运去”和“时来”慨括了人事上的无常,结论是“虎为鼠”、“鱼作龙”,暗含着龙虎山上无龙虎,朝廷之上皆鱼鼠的历史真相。这种以“虎与鼠”、“鱼和龙”形象化的描述,既表现出鲜明的对比,且暗含多层喻蕴:一是以龙虎比喻帝王将相,以鱼鼠比喻势利小人,隐喻朝政从古至今都是被一些奴颜婢膝、钻营苟且的把持;二是用“虎为鼠”、“鱼作龙”身份的变化,比喻世事和人生际遇的变化和无常,隐喻人的命运变化、通达和蹇滞只不过是时来和运转的变化而已;三是用命运的无常,比喻豪门之中、庙堂之上,实际上就是“鼠虎一窝”、“鱼龙混杂”,隐喻统治阶级不过是一些衣冠禽兽,不过是一群得势的“贪狼”罢了。尾联直言这个社会的真实就是贤良明理的人只能在贫穷和困顿、郁郁不得志中了此一生,而痴傻和无知的人却享受荣华富贵。因此,这是一个变化无常、是非颠倒、鱼龙混杂、蛇鼠一窝的龌龊的社会的批判立场就显现出来。同时,也将这首禅诗的喻意以及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极为深刻地揭示在读者面前,洋溢着睥睨千古,藐视权贵的磅薄气势,读来使人荡气回肠,感慨万端。
三、 修行山水间,参悟如来禅
参禅悟道,是出家人的根本。行端禅师的禅观诗是他拟寒山诗的主体,这里从运用比喻参悟理趣的角度,择要讨论。如第十七篇:“木落湫水寒,千峰正岑寂。惟闻虎啸声,不见人行迹。霜露湿岩莎,月轮挂空碧。此时观此心,独坐磐陀石。”禅师在首联为我们描绘出他禅观的自然环境,这是天高云淡,秋风阵阵,草木飘零,涧水清凉的季节,禅师在山峰环绕,高耸云端的静谧之处观想。颔联写物,用耳边不时传来虎吟长啸的声响,这里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喻指自己内心的寂静。颈联进一步描绘出夜深霜冷、碧空清月,寂寞孤独、冷清无人的景致。尾联用观心冥思,独坐磐陀石,比喻自己此心安稳如磐,千载未动,万劫不摇的禅境。非独修山中的头陀,是写不出如此清寂高旷诗篇的。
行端禅师在第二十二篇有:“浮世空中华,只今须剿绝。四蛇同箧居,两鼠共藤啮。六道常轮,三途每盘折。一生百千生,何时得休歇。”首联明喻世间如浮云,犹如空中花,妄有不实。颔联首句意为观身如箧,以一只箱中有四条蛇,比喻人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地、水、火、风如四毒蛇,即见毒、触毒、气毒、啮毒,以此四毒害一切众生性命;次句用黑白二鼠,比喻白天和黑夜。此联喻意出自《佛说譬喻经》,其故事广泛流传。经中通过对人们于无明之中,就犹如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苦苦挣扎的描述,表现人生无常,以及度生死,求解脱的喻理。佛谓之:“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味着过患,王今谛听,善思念之,乃往过去,于无量劫。时有一人,游于旷野为恶象所逐。怖走无依,见一空井。傍有树根,即寻根下,潜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啮树根。于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龙,心畏龙蛇,恐树根断。树根蜂蜜,五滴堕口。树摇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复来,烧然此树。王曰:‘是人云何?受无量苦,贪彼少味。’
尔时世尊告言:“大王,旷野者,喻于无明,长夜旷远;言彼人者,喻于异生;象,喻无常;井,喻生死;险岸树根,喻命;黑白二鼠,以喻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灭;其四毒蛇,喻于四大;蜜,喻五欲;蜂,喻邪思;火,喻老病;毒龙,喻死。是故大王,当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常应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① 在这篇比喻故事中,佛陀一连说了十二重比喻,喻蕴深厚。
在第三十篇曰:“磨砖不成镜,掘地难觅天。如何苦死坐,要学如来禅。欲识如来禅,历劫常现前。卷之在方寸,舒之弥大千。耆婆不得妙,烈火开金莲。”
行端禅师在诗中以“磨砖不成镜,掘地难觅天。”比喻盲修者的错误,提出禅修要了悟《楞伽》如来清净禅法;还用如果修行不得心法,就是禅病,那么即使是神医耆婆也难以救助,隐喻禅观的根本在于正心,无论何种法门,只要能对治方寸之间的本心,烈火中也能开出金色的莲花。表现出禅师的独特认知,有禅修应心识无碍、圆满灵觉的喻蕴。
综上所述,比喻手法在佛教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教义上诠释佛理,而且通过生动活泼、以浅训深的独特方法,成为佛教连结世俗人生和信仰境界的思想方法。借“比喻”使文学与佛学相结合,形成绚丽多姿的画卷。因而,
——————————————————
①参见拙作《众经撰杂譬喻注译与辨析》191页至19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作为佛经十二部类之一的“譬喻”是以直觉开掘教义内涵的法门,不可或缺。行端禅师的诗中通过比喻来宣传佛教所说人生无常,以修行戒、定、慧积善根而达到解脱的道理。是印度和中国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其建立在心性自觉观念基础上的道德自觉自律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和文化建设,能够从自身的文化维度,提供一种人本立场的道德主体意识和道德主体精神;作为一种终极关怀,也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对世俗名利的执著,促进人自身的精神和谐与社会和谐。
元叟行端禅师拟寒山诗中蕴含的大乘佛教参与社会的批判思想,也可以为当代社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所借鉴吸收,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其中包含的入世精神、人本观念有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如社会公正、正义的观念,对待财富的认知以及解决不同矛盾冲突问题, 都有参考价值。《塔铭》记有行端禅师曾“三被金襕袈裟之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禅师对于社会生活有着一定的参与,他的修行也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本文仅从禅师四十一首拟寒山诗中,笔者有些心得的喻蕴入手,究其所表达出对时代和社会,对人心、对事理,所阐发的意蕴。这未免会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虞。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只是一个开端,还有大量可以认真探究的内容,笔者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仍有机缘,以便进一步透彻其喻理。